草桥的集体经济之路

2012-10-30 00:56
北京观察 2012年6期
关键词:花卉城市化

文/本刊记者 徐 飞

草桥的集体经济之路

文/本刊记者 徐 飞

一进入草桥村,人们不难发现,这里绿树成荫、草地成片,街巷也都整洁有序。黑摩的、小广告这些社区门口司空见惯的景致在这里完全没了踪影,不禁感叹在这样优美环境中生活居住的人们幸福指数高。从曾经的破烂村到如今的最美丽乡村之一,草桥村成为农村城市化的样板,草桥实业总公司董事长王茂春说:“草桥集体经济模式延续到今天、草桥的改变与发展得益于草桥人的辛勤劳动,受益于草桥人自己摸索的‘自主改造’的路子”。

草桥村的“领头雁”王茂春很早就显露出捕捉商机的能力,1984年身为绿化队队长的王茂春在路边立上了一块“花乡路花木交易市场”的牌子,带领绿化队的人养花卖花,成了村里最早致富的一批人。本村人推着木板车去城里捡破烂的时候,他就“搞特殊”,不去捡别人剩下的东西,而是自己创新致富。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

1994年草桥村被列为全市绿化隔离地区第一批综合改造试点单位。绿隔地区试点单位可以实行“以绿引资、引资开发、开发建绿、以绿养绿”的政策,以改善首都生态环境,促进城乡接合部地区改革发展。

草桥村紧紧把握改造的主动权,村集体企业并没有随着拆迁而散伙,而是不断壮大,给离开了土地的农民保留了生活与就业的命脉。

发展传统的花卉产业。这个从明代就为北京供应花木的小村落自然有很多好手,他们把花摆到了西单购物中心的柜台上,摆到了各国驻京使馆中。草桥村曾连着发展9家花卉企业,但这没有达到王茂春10家的目标,他为此努力了20年最终也没成形。花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首先解决本村的劳动力问题。现在,随着现代化智能温室、花卉科研实验室、花卉市场、园艺公司的成立,实现了产业链从生产向流通、园艺工程和终端消费等领域延伸,大大提升了花卉生产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2003年,草桥村自筹资金1.5亿元,建成世界花卉大观园,集生产、观光游览、花卉销售、科普教育、花文化推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探索了花卉产业的新型业态,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草桥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意识到自己脚下的土地才是真正闪光的金子。他们摸着石头过河,利用村里的木匠、瓦匠和闲散劳力在三环边上盖好了几栋小洋楼。没想到在他们眼里购买力不强的小洋楼居然还引来了张艺谋打电话询问购买。看到了发展的巨大潜力,他们便引入开发商继续推进改造。与别的村子方式不同的是,草桥村注重长期利益,不是一次性将全部土地与开发商签订协议,而是采取了分期合作的形式。通过第一期、第二期的合作开发,村里积累了宝贵的资金、开发经验和人才,成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在以后旧村改造第三、四期项目中,草桥实业总公司下属的房地产公司自己投资、自主开发。草桥村不仅积累了数亿元的房地产开发利润,而且把长期的土地增值收益保留在手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村民的利益。

北京花乡花木集团设计制作大运会颁奖礼仪花束“大运之光”

目前,草桥村已经形成以花卉为品牌,房地产、服务业等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草桥村的公共建筑和地上物业都是长线出租,你看不到草桥有多大品牌的买卖、产品,但到处都给集体挣钱,每年仅租金收入就能达到1.5亿到1.6亿”王茂春说。1997年到1998年草签开发建设了玉泉营家具建材市场,随后新时特购物广场、居然之家、东方家园等大中型商业项目也在此落户,形成了玉泉营商业圈。草桥实业总公司下属的20多家集体企业也都个个赚钱赢利,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村民就业增收的主要来源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

北京花乡花木集团承办北京菊花文化展斗菊比赛

一个都不能少

别的地方是村里人羡慕城里人,在这里则是城里人羡慕村里人。“草桥模式安居乐业,人人有工作、有生活、有保障、有待遇。共同致富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我认为是基层组织的一条路子”,王茂春说,“现在平均每户职工工资加股金分红年收入可达5万到6万元,70%以上村民家庭有了私家车”。

农转非是城市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1996年,草桥村把30岁以下的农业人口全部转成了居民,“新增人口没有农民户口才是真正实现城市化。”王茂春说,“把蛋糕做大的同时要保证吃蛋糕的人数不能无限增加。”草桥村目前村属总人口8150人,其中农业人口3936人,居民户口4214人,属地居住人口约有3万人。草桥村按照“转居不转工,离土不离乡,就地安置就业”的政策。转居人员除少数自己外出择业外,大多在本村各集体企业就地就业,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及子女升学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政策,解除了农民对城市化的后顾之忧。

年轻人可以转居民向城市化的方向走,但上了年纪的老人超过了工厂录用年龄没有地方去,草桥村集体没有抛弃他们。草桥村党委不断实践“上管老,下管小,一个都不能少”的服务宗旨。65岁以上老人住院医疗实行免费,75岁以上老人享受长寿奖励。

此外,村里还建设了两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中学,建成了北京市最大的村级文化中心,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精神层面上也加强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据当地一位村民讲,现在每年在草桥住的居民都会收到草桥村委会发放的冬储大白菜、老玉米、红薯等,这也是福利中的一项。

“推进城市化,不能是城市为了扩张而强迫农民实现城市化。必须尊重农民作为城市化主体的意愿,维护农民作为城市化主体的利益,要让他们成为参与者、受益者。”丰台区委书记李超钢这样评价草桥的实践。

草桥社区医疗中心

时时为村民着想

1986年,王茂春为一个在北京语言大学教日语的日本教授家摆花,一个月换一次花,一次换5盆。王茂春进门不说话,换上鞋套给人家擦花盆,把花换好就走人。一次老太太把他留下,对他说:“我在北京生活了三年,像你这样对工作这么认真、这么投入的,是我见到的第一个”。不难看出,王茂春是个踏踏实实干实事儿的人。

草桥村改革和发展的成功离不开这样一个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实事的领导班子和领路人。王茂春说:“我的作用就是出主意、想办法、用好人”。

草桥所走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直伴随着各种质疑和困难。但是用王茂春的话说“逢山开路、遇水叠桥”,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得当年建玉泉营花卉市场,搭建平台让商户经营,坐等收租。本来是好事,可几家花卉企业听说后强烈反对,认为花卉市场会抢他们的买卖、夺他们的业务,联名上书告王茂春。他们不明白村里的企业为什么让别人来做。王茂春当即回答:“你们可以拦得住草桥建市场,能拦住草桥以外的地方建市场吗?” 草桥有句名言:“让事实说话。”花卉市场每年交1000万租金,在此之前九家花卉企业每年加起来上交不到200万的利润。原本的几家花卉企业生意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得益于花卉市场的名气带来了更好的收益。

草桥1992年创办玉泉驾校,1999年关张了;创办了第一家农村汽车出租公司,刚起步的时候是50辆出租车,现在还是50辆。通过实践,王茂春意识到再好的买卖少了能驾驭买卖的好人才不行,“宁要社会精英,不用三亲六故”成为了他用人的原则。2010年,草桥开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王茂春选拔人才也是不拘一格。他看中的人才一个都不放过,“千方百计”也要招来为草桥村所用,这些人被他的人格魅力折服,甘愿来草桥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此外,他还知人善用,近期他就启用了两个80后的经理人,在他看来,只要是人才就应当得到重用。

2010年以后,草桥村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有些老百姓只看眼前利益,认为这么多年的努力还不如周边村子拆迁一下子给几百万,心里难免浮躁。“但我们坚信草桥村是有后劲儿的,不怕将来各种各样的困难,其实集体的实力才是坚强的后盾。草桥以村集体经济为轴,经济关系把村民们紧紧捆在一起是最踏实的,最持久的”。

谈及草桥的未来,每个股东每年有10万元的分红收入是草桥近期奋斗的目标。王茂春称:“草桥以后的发展将是股份制的延伸,首先要保证原始股东的利益,保障他们的资产以及生产要素的分配。另一方面,未来草桥的发展需要社会精英,要研究社会精英在公司里的期股、期权,如果只是招聘行为,那他们做的工作也只是眼前行为,新招聘的精英要与公司发展融为一体。草桥发展稳定,条件成熟后,草桥村会继续面向社会发展”。目前在草桥采取发展协作跨区域性经济联营方式,与房山长阳等合作建设了占地2600多亩的国际高尔夫俱乐部,与顺义建设了杨镇千亩花卉基地,形成了走出去、发展联营经济的创新。

草桥村集体经济的实践较好地解决了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逐步实现了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转变、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猜你喜欢
花卉城市化
2021国际花卉展览会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昆明斗南国际花卉批发市场最新花卉价格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花卉之二》
《静物花卉》
法兰克福“春天”花卉展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论城市化进程中美国的“移民融入问题”解决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