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与黔东

2012-11-02 01:48徐明忠赵文长
当代贵州 2012年18期
关键词:铜仁贺龙红军

文 徐明忠 赵文长

贺龙与黔东

文 徐明忠 赵文长

贺龙是我军颇具传奇色彩的开国元帅。从参加国民革命到探索创建红色苏区,贺龙曾四进铜仁。

一支护民爱民的北伐队伍

青年的贺龙,性格刚毅,嫉恶如仇,以“两把菜刀”起事,追随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1924年5月,因援川失败,担任四川讨贼军第一混成旅兼川军第九混成旅旅长的贺龙,经贵州遵义,进驻铜仁。8月4日,被委任为铜仁城防司令。

当时,黔东的土匪多如牛毛,活动猖獗,祸害四方。尤其是锦江水道运输线受到土匪控制,物流不畅,市场萧条。贺龙制定了除匪方案,先打掉木弄匪首杨毛,接着在马岩至茅坡、骂龙溪、九龙洞、漾头一线进行清剿,卢老九、刘江果、蛮老四、杨和清等匪首伏诛,匪患销声匿迹。此外,贺龙还召集商会整顿市场,废止苛捐杂税,惩治地方和军内的蛀虫,给工商业者伸张正义,城乡得到安宁。

同年9月,响应孙中山北伐号召,贺龙率部离铜,向湘西进军。后来受到压迫,退至川黔边。1925年10月,已任建国川军第一师师长的贺龙,率部进入黔东苗族聚居地松桃县。时逢灾害,成千饥民涌入县城。贺龙将赈灾救民列为第一要务,开仓济贫,特派稽查处长覃甫臣出任松桃知县,发动富商、士绅捐款捐粮,设施粥点,安置灾民,渡过难关。

1926年1月,贺龙率部第二次进入铜仁城,邀请铜仁各界人士,共商军政大事,不少工商业者伸出援助之手,纷纷捐款捐物,帮助部队渡过寒冬。到5月部队从铜仁誓师北伐时,因仰慕贺龙威名,一些地方武装和黔东有志青年相继投奔,先后收编铜仁罗树奎部,驻镇远的黔军欧百川团,思南胡泽芝团以及铜仁潘文松、刘刚、杨兰枝等部,其中还吸收了一批青年妇女。这些队伍被整编为6个独立团,加上原有的6000人,贺龙兵力达万人以上。后来,成为南昌起义的主力之一。

作为追求革命的有志青年,贺龙及其部队的护民爱民之举,深得民心,由此,当部队誓师北伐时,铜仁各界民众特敬献了“勋高三楚,威震双江”的锦旗。

一位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

在早期的苦斗中,贺龙一直寻找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促成贺龙思想和行动发生根本转变的关键人物就是周逸群。

贺龙第一次来铜仁时,了解到铜仁本地有个青年才俊周逸群,中学时就撰写了《诸葛亮辅汉于蜀论》,曾留学日本,现在上海创办《贵州青年》杂志。在阅读了周逸群寄给亲人的《三民主义与贵州》、《革命与统一》、《精神附北与实质附北》等文章后,贺龙认为周逸群是“一个很不一般的人物”,于是,贺龙的思想渐渐起了变化,他还派刘达五持他的亲笔信赴广州 ,表明拥护孙中山和革命政府的决心。

贺龙第二次来铜仁时,周逸群正在广州黄埔军校学习,并从事党领导的青年军人运动,已是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他从周逸群的岳父那里要来了周逸群主办的《中国军人》、《青年军人》等刊物,进一步了解了广州的革命形势、任务和国共合作的基本方针。

贺龙从铜仁誓师北伐,所部在常德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周逸群任队长的北伐军左翼宣传队也从长沙到达常德。神交已久的两名青年,就像久别重逢的战友,促膝谈心,格外亲切。当周逸群谈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时,贺龙激动不已,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贺龙的再三挽留下,周逸群担任贺龙任师长的第一师政治部主任,着手改造这支旧式军队。贺龙不仅热情支持周逸群的工作,还多次向周逸群表达加入党组织的愿望。

1927年,国民党反动集团大肆破坏工农运动,屠杀共产党人,反革命事件不断发生。贺龙在周逸群的帮助下,毅然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在南昌起义中,四千多黔东儿女跟随贺龙、周逸群,共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作为向往共产主义的民主革命战士,贺龙在周逸群的启发和帮助下,逐步实现了他思想上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关键转变。

一面飘扬在云贵高原的红旗

南昌起义后,经周逸群、谭平山的介绍,贺龙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俩人在湘鄂西并肩战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1931年5月,被誉为“洪湖之子”、“党的楷模”的周逸群,在岳阳贾家凉亭不幸牺牲,“贺胡子”这个硬汉恸哭了。更不幸的是,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持续影响,红军被迫转移,漂泊,长达2年之久。命运再次让贺龙回到黔东。

1934年5月,红三军(即红二军团)进入黔东后,根据贺龙的建议,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枫香溪召开会议,作出创建黔东根据地的重大决策。在半年的时间里,贺龙和他的战友们建立了分布于6个县域的17个区革命委员会、10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在7月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诞生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群众称之为自己的“省政府”。这是云贵地区第一块红色版图。

从挫折转向胜利,贺龙挥去了“肃反”的阴影,部队也立足发展,黔东人民又输送了三千子弟,贺龙的影响更大了。此时,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黔东根据地是当时仅存的八块苏区之一,中央决定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出发西征,担负长征先遣队的重任。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在黔东根据地的印江木黄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贺龙回忆:没有这块根据地,在经历甘溪战役、困牛山战斗之后的红六军团的命运是不可想象的。这是中央红军长征时期红军主力的第一次重大会师,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团结、模范的大会师。会师以后,为有力地策应中央红军战略战移,两军团挥师东向,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成为一支重要的战略支撑力量。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也开始长征。1936年1月从湘鄂川黔苏区再次进入黔东,目的是创建石(阡)镇(远)黄(平)根据地。红军在玉屏、江口、铜仁、石阡等地,掀起新的革命高潮。在这里,红二、六军团长征入黔第一仗在玉屏县田心坪打响,在江口县磨湾迎接了艰辛归建的红十八师,在石阡县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一·一九会议”。

作为坚定的革命家和卓越的军事家,贺龙和他的战友们,在黔东大地的来与去、血与火的斗争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革命奇迹。

一名义薄云天的革命军人

在戎马倥偬中,阶级情感、个人魅力与革命胆识,使贺龙身边集聚了不少急公好义、忠肝义胆的朋友。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他又以“拜兄弟”、“拉关系”、“话门子”等特殊方式,悄然开展统战工作,“贺除害”响彻黔东大地,在“贺军长”的领导下,黔东苏区群众坚信“跟着贺龙闹革命,就是死了心也红”。

“神兵”是一支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带封建迷信色彩的农民武装自卫组织。对于农民自发的武装斗争,贺龙曾经有过切身体会和血的教训。到达黔东后,他亲切接见了从旧军队中出来组建队伍的黔东“神兵”首领冉少波,毅然接受了“神兵”加入红军的请求,使这支频临绝境的“神兵”与红军实现“亲密的革命联合”,走上革命的道路。

为解决黔东苏区军民的吃盐难、缺医少药的问题,贺龙两次派傅怀忠持亲笔信找澎水的“袍哥大爷”龚渭清帮忙解决。4000斤盐巴运来了,几十担中、西药材也即将运到。但在药材运送途中,龚渭清在沿河沙子镇被敌截杀。贺龙立即组织攻打沿河县城,救出了傅怀忠,夺回了药材。

为结谊兄弟民族,贺龙以身作则,尊重少数民族群众。他严令红军“途经苗寨不准开枪,不准随意进门”,尊重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红军驻地及其附近适逢举行“农涅”、“颇果”、“然绒”等苗家特有的祭祀活动,他也多次前往恭贺。通过这些行动打消他们的顾虑,并切实解决他们的土地问题,红军得到少数民族的衷心拥护。1934年8月,红军与苗族同胞共同实施了玛瑙洞战斗,以最小的代价消灭了胡兴魁反动武装,从而迅速在少数民族地区打开了工作局面。

在红军主力撤出后,面对敌人的疯狂屠杀,坚守根据地的军民威武不屈,视死如归。沿河县蛟岩乡水田坝苏维埃代表孔朝庭,遭到敌人严刑拷打,在临终遗嘱中,叮嘱儿子孔永安:“等到我红军队武(伍)回来,你一定要替我伸冤报酬(仇)。要与土毫(豪)彻底斗争下台(到底)。”这就是贺龙红军与群众生死相依、誓言革命的写照。

在铜仁这个“仁”城之地,先后有六千子弟参加贺龙部队,他们循着黔东——湘鄂西——黔东——湘鄂川黔——黔东——延安的足迹,汇聚成红二方面军,这不仅是革命队伍人员的扩大,而且是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革命交融。这也许就是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的武陵山区人民的历史情缘。

(作者单位:铜仁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彭美玉)

猜你喜欢
铜仁贺龙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护好梵净山讲好绿色铜仁发展故事
唱响美丽铜仁 助力自然遗产保护
诗书画苑
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
贺龙两救警卫员
贺龙:『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