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之邦中国古都城市规划研究

2012-11-06 02:36汪梦林
山西建筑 2012年33期
关键词:礼制都城中轴线

汪梦林 谭 洁

(湖北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0 引言

中国古代社会被誉为礼制之邦,上至天子,下至庶民,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无一不深受“礼”的影响与制约。“礼”的本质内涵即等级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的核心思想之所在。“礼”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重要阶段。早期最重要的来源是《周礼》,即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制订的一套典章制度。春秋末期,孔子在西周礼乐的基础上,创立了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孔子推崇复礼与崇周,孔儒思想的产生与《周礼》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孔儒之后,后世封建社会大多以尊儒术为正统,孔儒礼制思想成为整个封建社会主流文化。

“礼”对建筑的影响在建筑中则显示出了深刻的建筑等级制与严格的规范模式。最早《考工记》中记载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严格规范的营国制度对后世帝王都城的建造影响深远,很多时期帝王营建国都均以此为范本。汉代的《三礼》中记载了大量的建筑规范制度,如“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同时,有人根据《三礼》来研究周代的建筑情况,编著了《三礼图》,成为中国最早的与建筑问题有关的学术著作。

以“礼”为核心的孔儒思想推崇居中为尊、九五之尊、不正不威的原则,在中国古都城市规划中则体现出与天同构、择中立宫、宫城居北、中轴对称等形态。

明清时期北京城的规划,是礼文化在封建社会后期达到鼎盛阶段在建筑中的直接产物。北京城的布局集中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与孔儒思想所要求的严格的规范形式,如择中立宫、宫城居北、中轴对称、左祖右社、三朝五门、前朝后寝等。

1 中国古都城市规划方略研究

1.1 择中立宫与宫城居北

“礼”讲求“天地之序”,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通常都以能反映“天人合一”形式为最高标准,讲求与天同构。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天是一个以北极“帝星”为中心,以三桓、四象、二十八宿为主干,组织严密、等级森严的庞大空中体系,这种由人臆想出来的天的形态结构,正有利于向人们宣示封建礼制思想的等级制,因而成为“象天法地”“象天设都”的范式。古代的帝王择国之中以立都,择都之中以立宫,天子居于此,可以临制四方、均统天下,达到一种长治久安的和谐之治。同时都城中宫殿的位置除了在中间外,还在中间轴线稍偏北的地方,附会帝王的皇位同天上北斗星的位置一样永不陨落。

如北京故宫紫禁城,除中轴线上有外朝三大殿以及内廷两宫外,在轴线左右还对称分布着外东路、外西路、乾东五所、乾西五所、东六宫、西六宫,形成众星拱卫之势,与天同构,以突显皇权的“帝星”地位以及至高无上的权力。

1.2 中轴对称与左祖右社

《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说明国都的建设也纳入在礼制之内。在都城规划中,宫城是全城的核心,居于中心位置;贯穿宫城南北的中心线形成全城的中轴线,门、朝、寝、市依次由南而北排列在中轴线上;宫城前方中轴线两侧对称设置宗庙、社稷坛;以宫城为核心,道路网及里坊沿中轴线对称布置,九纵九横的方格网道路把全城均匀地划分为若干功能区,从而构成一个方方正正、棋盘般的城市格局。这正是中国古都王权礼制都城的标准模式(如图1,图2所示)。

图1 《考工记》提出的城市规划分区

图2 周王城复原想象图

隋唐长安城、明南京城、明清北京城的布局,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延伸到都城正南门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轴线,所有的建筑都按照轴线依次排列,井然有序,气势雄伟。其中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最为典型,按照《周礼·考工记》所描述的方式,采用城市道路中轴线、建筑空间序列、左右对称的格局,从永定门到钟鼓楼一条长达7.5 km的中轴线,对称的布置了无数的宫室,而皇城位于中轴线上城市的中央,皇城的核心为宫城,居全城中心(如图3所示)。这种中轴对称、宫城居中的格局深刻体现了孔儒思想提倡的居中为尊、不正不威的本质,显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城市规划方略。

1.3 三朝五门与前朝后寝

宫城建筑是最尊崇、最宏大、成就最高的建筑类型,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和程式化进程。《礼记》中记载有天子五门制,即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如图4所示)。隋兴建大兴城时,为追绍周礼制度,纵向布列三朝,即广阳门、大兴殿、中华殿。唐朝时形成确定的三朝五门制,大明宫三朝指含元、宣政、紫宸三殿,宫前横列五门。至明清时,三朝五门制已形成定制,衍化为程式化的布局格式。明南京城朱元璋将皇城采用典型的三朝五门制,即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朝,奉天门、午门、端门、承天门、洪武门五门。明清北京城的规划中天子五门之制,表现为从大明(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到太和门五个大门和六个闭合空间,形成严谨的空间序列形态。

图3 北京紫禁城中轴线

图4 天子五门图

除三朝五门外,宫城建筑的形制商周以降一般均为前朝后寝制。如明代南京城前三殿与乾清门后还有乾清宫、坤宁宫寝宫。清代北京城在三大殿与乾清门后还有纵向布置的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制,遵守了封建礼制制度中的等级制,被历代帝王视为古制。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形态力求象天法地、与天同构,在布局上可以概括为平面方形、旁三门、择中立宫、宫城居北、中轴对称、左祖右社、三朝五门、前朝后寝、面朝后市等格局。历朝历代的都城,无论是统一时期的国都,还是分裂时期的地方都城,其形态无不力求遵循古制,这种布局模式,不仅有利于封建统治者有序管理,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城市规划形态。

2 在现代城建发展中的延续使用

2.1 城市轴线

不言而喻,城市轴线在古代都城规划中,是处理城市空间布局及其组成要素的重要方法。封建社会后期都城北京,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和六百多年时间的演变,城市格局始终遵循传统礼制,形成鲜明独特的中轴线。在今天北京城的发展规划中,轴线布局依然具有其特别的意义所在。

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将北京城市性质定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延续使用轴线来突出城市特色。此次总规中对两条轴线做出了进一步的强调,构建了不同的发展节点,来体现我国古今文化的结合。东西轴线是北京城联系两翼的重要纽带,根据现有情况,在东侧修建中央商务区,在西侧建立综合文化娱乐区,两者对称布置。南北轴线是明清北京城原有轴线的延续,以此为基础增加了许多新的功能,如北侧形成体育文化中心,修建奥林匹克公园成为北侧中心重要节点。南侧在已形成的商业基础上予以整合,突出商业中心与节点。通过两条轴线职能上的完善,从现代的角度,结合古代文化去发展,带动北京未来更好的发展。

2.2 方格网道路系统

在《周礼》中记载的九经九纬的道路系统,体现了中国最早的方格网道路模式。后代隋大兴城与唐长安城方格网道路系统的摹本就是源于《周礼》。隋宇文恺对《周礼》极力推崇,就是这种推崇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大古都,一个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即隋大兴城,一个是中世纪最大的都城即唐长安城。可见合理的道路网规划不仅有利于统治者管理,同时在城市设计上也有利于城市合理的布局与弹性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方格网道路系统也是值得极力推崇的。方格网系统有诸多优点,其中最大的方面是路网的可及性,主要体现在出行的便捷、道路之间的冲突点少、到达目的地的多样性上。方格网城市中横平竖直的道路骨架、均质的道路肌理、自由的出行路线,均能顺利的达到可行性要求。这种道路系统在新城规划与旧城改造中,都是可行的。如在西安市第四轮总体规划中,对未来的城市规划提出了“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方略。规划中提出的“九宫格局”,将西安市政府向北搬迁,保护旧城,以唐皇城规划等体现了对这座千年古都的重视,彰显了西安市古城与新城风貌并存的特色。

2.3 居住单元里坊制

值得一提的还有与方格网道路系统密切联系的里坊制模式。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方格网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宫殿、衙署、市场、居住等在内的严整的里坊制格局:居住区为“里”,商业与手工业区为“市”,宫殿、衙署占全城最有利的地方,“里”和“市”都环以高墙“坊”,并有专人管理。这种有序的功能分区、合理的城市格局是便于封建统治阶级管理的,也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最高代表。

在现代社会,虽然封建礼制思想已不复存在,但对于城市的合理分区、土地的有效利用依然是极力追寻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在土地再分上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分区规划,如街区的划分和街廊的再分,以及地块的细分包括居住用地再分、公建用地的再分等。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各种功能用地的划分,依然可以模仿古代的这种坊里模式来进行,从而达到便利的交通、合理的规划与有效的组织。

3 结语

中国古代都城在“礼”的影响下显示了其特有的城市规划方略。这种传统城市形态极富有中国传统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特征。总结古代城建经验,有利于指导我们今天的城市设计活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今天的城建发展要求,合理进行规划,形成富有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以及适于城市持久发展的模式。

[1]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49.

[2]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0.

[3]梁 江,沈 娜.方格网城市的重新解读[J].国外城市规划,2003,18(4):26-29.

[4]陈爱平,王明德.略论中国古代都城的政治文化意蕴[J].台州学院学报,2003(4):35-37.

[5]彭 冲.从城市空间形态的性能指标看方格网城市[J].南方建筑,2006(12):5-8.

[6]问红光.中国古代建城思想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7-72.

猜你喜欢
礼制都城中轴线
北京“实景三维中轴线”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首付10万起! 做广州业主!坐拥中轴线+名校资源+三大商圈!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
北京中轴线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