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广西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的瓶颈

2012-11-09 07:11苏祝捷
运动 2012年20期
关键词:体校业余后备

苏祝捷,邱 团

(1.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广西 南宁 530012)

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广西省体育事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各级体校的业余训练工作,它肩负着培养广西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任,是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基础,也是我国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重要基本力量。因此,它的“生”与“亡”,“兴”与“衰”直接关系到广西省《重振广西体育雄风计划》的有效实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西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的瓶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以及广西省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藏书中一些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对文献资料的观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1.2.2 问卷调查法 共向62所体校教练员发放问卷613份,回收601份,有效问卷599份,有效率97.7%。

1.2.3 访谈法 先后走访了广西省高级教练员、广西省各市分管训练的体育局领导、各县文体局领导、各级体校领导及25个项目的教练员代表,对目前广西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培养体制、管理机制、办学现状和人财物管理体系以及储备情况进行深度访谈。

2 结果与讨论

2.1 地方政府、体育管理部门负责人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是制约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健康推进的宏观因素

近年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决定》等政策法规陆续出台,但各市县党委、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未能从思想上真正引起重视,未把发展体育事业和加强广西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从调查中得知,第一,各级地方政府未能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关于“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因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体育设施的,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先行择地新建偿还”的相关规定,未能坚决制止随意拆占或者违规侵占本来就极其缺乏的现有体育设施的违法和违规行为,造成相当一部分体校场地被随意拆迁和挤占的现象。第二,各级政府未能认真贯彻执行区党委、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决定》中关于“坚持竞技体育优势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广西竞技体育水平”以及“市(地)县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定期举办综合性运动会”的规定和要求,有的地市、县(市、区)已经十几年未举办本级综合性运动会。第三,未能协调好各级体育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关心的广西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落实“体教结合”困难。目前,广西的各级体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和沟通乏力,未能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以至“体教结合”的关系至今仍然没有理顺,大部分业余体校的办学资格和性质始终未能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尤其是基层广西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完善,在自治区级层面上缺乏强而有力的政策依据和保障。因此,大部分体校和师生未能享受国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相关优惠政策,师生家庭经济负担仍然很重,全方位的“体教结合”机制至今未能建立和形成,学训矛盾依然未能妥善解决,广西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出口仍然很窄。

2.2 体育主管部门的自身管理体制、机制相对落后是影响广西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管理系统高效运行的最直接因素

在调查中得知,广西省在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长期积累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与现行体育主管部门相对落后的管理体制、机制有很大关系。

首先,地方体育部门在机构合并后,原有的负责地方体育管理机构的行政职权和职能被进一步分化和削弱,原体育局不能再对广西省业余训练实行纵向垂直管理,对业余训练工作长期缺乏应有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在很大程度程度上影响了全区业余训练的正常开展,严重地打击了体校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地方青少年业余训练的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管理不严、管理不力。机构改革后,一些管理条例没能及时跟进、补进,造成自治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训练体系的管理难以真正做到垂直管理、落实到位,对地方业余训练的中长期发展缺乏科学的研究和系统的规划,以至于对各地业余体校和各级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以及优势发展项目重点布局扶持资金的投入预算不合理、投入不足;加之很多教练员认为目前的奖励措施和办法不合理,人才输送奖的奖金标准偏低,与当今经济形势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差甚大,使得一些地方教练员、基层教师在训练或选材过程中只能通过要求队员交钱集训、增加试训时间等“有偿训练”的手段来进行,个别市级体校、区级运动队教练员还存在“托情招生”的现象。这些因素的存在,既影响到基层教练、基层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家长的工作热情,也影响到广西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渠道的畅通。第三,管理一些市、县体育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由于不是体育专业出身,对“体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对“体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比赛、拿奖牌”等这个阶段性“结果”上,对“投资大、见效慢的竞技体育项目和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深刻的认识。这主要表现在:对体校办学的困难不过问、不关心;对业余训练三级网络末端的县级体校的办学环境、场馆设施、训练器材、教学仪器设备、文化教学、学生生活等办学基本条件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目前广西市县级《体校评估验收标准》尚未建立)。因此,导致当前广西省各级各类体校选材招生难、标准不一,学生文化学习就读难,文化教学质量低,文化学习成绩差,学生和家长意见非常大;对上级业务部门下拔的发展当地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专项扶持资金和重点项目布局等专项经费不按规定发放,导致很多具有体育潜能的学生因无力交付一些基本费用无法就读体校,很多已投身业余训练并且颇具运动天赋和培养前途的农村贫困学生也因家庭经济较差被迫停训退学。

2.3 专项经费投入的不足是制约广西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地方财政的投入是维持地方体校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由于一些市县的政府没能将体育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基本投资计划内,导致这些地方体校每年的基本建设资金和场馆设施维修、教学设备和训练器材设备配套、业务运转、教工和学生政策性生活保障等经费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这是造成体校经费短缺的最大因素。一些县体校甚至每年仅靠仅有的3 000元经费来维持整个学校正常办公,至于训练、比赛、下乡选材、教练员进修等所需的费用几乎没有,这与国内其他省市比较相差甚远。(表1)

表1 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情况

2.4 教练员队伍职称偏低、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广西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因素

通过对区内的62所市、县级体校教练员职称情况的调查得知,虽然教练员与运动员的配比基本合理,但教练员专业技术职称普遍偏低,高、中级职称结构比例不合理。有超过半数的教练员(50.8%)是初级职称,有10.7%的教练员未定职,其中县级教练员仅有22.3%获中级,初级占62.8%。

2.5 “学训矛盾”“体教矛盾”是影响学生和家长继续从事体育训练的心理因素

“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国家、社会、学校、教练、家长和队员本身的愿望,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然而,在现实当中,由于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培养目标不一致,教育部门要求升学率,体育部门要求奖牌率,这使得“体教结合”“学训结合”大多是停留在喊口号上,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工作上,与之对相应的政策条件,如学生入学、升学、就业、经费补助等,并没有得以真正地落实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中,学生和家长体会不到政策的优越性,导致投身竞技体育的热情不高。

3 结论与建议

3.1 广西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一、二、三线队伍结构体系是广西省坚持“举国体制”和业余训练三级网络的一笔宝贵财富。但是,在实现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训练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

3.2 广西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自改革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各级地方财政对经费投入缺额较大,部分体育法规政策未得到认真贯彻落实,业务主管部门长期以来管理体制机制跟不上改革发展的需要,是造成人才培养工程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宏观因素。

3.3 各级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长期以来未形成后备人才培养的综合保障措施,未能解决“体教结合”的困局,产生读训矛盾突出,是构成广西省业余体校生源日趋萎缩的直接原因。

3.4 体校办学标准、经费、场地、器材等多种条件的影响,是导致广西省业余体校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功能弱化、队伍规模缩小的物质原因,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3.5 基层教练员职称低、待遇低和水平低,阻碍了广西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需从源头上解决。

4 结 语

“举国体制”和业余训练三级网络是培养广西省青少年高水平竞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广西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实现竞技体育的加速发展,训练体制机制的改革是一项新课题。在广西省经济社会形势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快体育训练体制机制的改革,构建体育、教育、社会三维一体的广西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格局,才能重振广西省体育雄风,再创广西体育的历史辉煌。

[1]金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5).

[2]钟秉枢,梁栋.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阳艺武,刘同员.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及思考—兼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6(3).

[4]于亦杰.广西优秀运动员培养的科层制理论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7.[5]翁志强.我国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体制的形成特点、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23(9).

[6]和钰洲.国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与模式探究[J].科技资讯,2006(16).

[7]刘志云.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8]徐清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6).

猜你喜欢
体校业余后备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为业余棋手诊脉
业余体校击剑训练发展趋势
遮荫有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