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让城市更美好
——浅谈文化活动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12-11-22 03:17毛小菁
剧影月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精神活动建设

■毛小菁

文化,让城市更美好
——浅谈文化活动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毛小菁

宏观意义上的城市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城市区域的总和;也是指城市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总和;微观意义上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文学艺术、广播电视以及各种社会性、群众性的娱乐性活动的总和。以上两个层面都体现出了文化活动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非常鲜明,那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参观世博会,我们可以发现,各个国家所展示的构想尽管千差万别,但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展示着一个共同点:文化传承、城市理念、城市精神和城市文明,一句话,展示一种城市文化。如果说,未来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让城市更美好的则是“文化”。

一.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文化,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的软实力。进入二十一世纪,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答案就是——文化软实力带动经济硬实力。

第一,文化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文化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是经济振兴发展的精神支撑。许多国家都把文化摆在极其显著的位置予以继承和发扬。冰岛是以鱼产品为经济支柱的小国。1995年,冰岛驻中国大使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冰岛歌唱家的“个人演唱会”,在开幕式上,他语出惊人:“我们国家元首在我上任前,嘱托我要用文化卖鱼”,给在座的观众一个全新的启迪。我国有句成语叫做爱屋及乌,这里的“屋”就是文化,文化是高品位的,产品“乌”自然也很好;同样,人们喜欢并欣赏你的城市文化,自然也会喜爱你的产品。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正因为有美国“西部牛仔”大片中塑造的具有正义精神的牛仔形象,才有牛仔服和万宝路香烟在全世界的畅销;正因为有风靡世界的服装模特表演,才有“皮尔卡丹”服装和法国化妆品的超高价值;正因为有政府各部门举办多种形式的艺术节,才有欧洲巴塞罗那的重新复苏。第二,文化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相互交融。国内对于文化与经济的关联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文化更多的表现为经济的附庸,一些城市只是把文化当做“炮仗”、“标签”,成为“符号文化”、“过路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缺乏深度和长远的意义。其实文化具有独立的品格、内涵和特征,在某一时期它可以和经济相互交融,甚至为经济服务。但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品格的持续提升,精神需求不断增强,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热闹的场面,这就需要不断更新文化形式,挖掘文化内涵,营造深层次的文化审美和熏陶。当一种特定的文化成为城市的形象和支柱,经济活动便也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才能“活起来、响起来”。

第三,文化能够把城市经济融入世界。最近十年以来,城市的决策者开始重视和运用文化的力量引领潮流,文化和经济比翼齐飞,城市的生命力和想象力得到无限延伸。我国很多城市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上海在树立城市国际形象的征程中,文化的助推作用功不可没。上海通过吸收世界最先进的文化理念,举办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活动,来提升城市形象,使之一次次地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每年一届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便是品牌活动之一,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是国内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艺术节,已成为上海向世界展示自己独特魅力的文化窗口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志之一。再如“大连国际服装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南宁国际民歌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促进和带动了城市诸多行业的发展,城市本身也借助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名声鹊起、美誉度不断飙升。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城市,每年开春举办的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南京国际梅花节”,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逐渐成为南京的文化品牌。今后,“南京国际梅花节”想要具有更大影响力并走向世界,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梅花搭台、经贸唱戏”阶段,应该在“梅花文化”的主体上加大挖掘力度,增加具有独特创意的文化活动。使得从政府工作到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从经济活动到群众的文体活动都具有“梅花”的品格与精神。让人们看到“梅花”,就想到南京的文化品牌。只有这样,南京才能以“梅花文化”屹立于城市之林,“南京国际梅花节”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文化节。

二.城市的文化建设要注重发掘传统底蕴、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文化是民族之魂,也是城市之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过:北京要赶上纽约,只需要100年;纽约如果想赶上北京,1000年也不够。前者涉及的是城市发展的现代化进程问题,后者谈的则是城市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问题。

文化特色是一个城市的个性。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是不可替代和复制的,文化建设要想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就要因地制宜。城市的文化活动只有继承传统、立足已有资源、结合城市自身的优势发展,才能在众多文化活动中独树一帜,彰显个性。当今世界不少国家非常重视总结和提炼城市的特色和形象,为城市发展注入精、气、神,并逐渐形成代表城市的文化形象。法国巴黎,大力弘扬“典雅、精致”的现代浪漫生活气息;英国伦敦,始终借助于辉煌的历史文化传统,不断推进城市协调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保护和发展城市文化,营造和丰富城市精神,一是要尊重自己的历史,二是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三是要引导人民大众形成共同的人文气质,四是要建立人文气质之上的文化产业。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国内对此也有不少积极地探索。厦门鼓浪屿闻名中外,不仅因为那里有美丽的海浪和沙滩,更重要的是,鼓浪屿有悠扬动听的钢琴声,有世界著名、全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以及不断涌现出的钢琴演奏家。这里人文环境与自然美景、地域特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有效地构成和扩展了城市的魅力和活力,形成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青岛国际啤酒节”也正是通过“青岛啤酒”这一知名品牌打造的集文化、体育、旅游、经贸于一体的大型节庆活动,成为青岛城市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由此可见,通过举办一系列有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来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给城市带来的不是昙花一现、喧嚣喜庆的盛典,而是可以汇聚并凝结成一座城市的品质和内涵,彰显城市精神。

文化积淀是一个城市的精神。而谈到历史文化,江苏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南京、苏州、徐州、无锡、镇江等城市都是闻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年,许多历史名城都十分重视提炼和营造城市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历史文化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时,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建设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代表了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广大人民群众形象和心灵的真实生动写照。作为文化主管部门,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奋发有为,发挥文化活动的引领、渗透作用,在固化和弘扬城市精神中占有一席之地。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有十朝都会的光辉历史,但因为古代的短命王朝,特别是近代史上的南京大屠杀,总使人感到它是一座充满悲情的城市;南京又是一座呼唤和平、追求光明的城市,它的人民纯朴善良,热爱生活,勇于奉献;南京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一座充满抗争精神的城市,它历经中国千百年的风雨洗礼,造就了薪火相传、辉映千秋的城市文明和“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的城市精神。我们的文化活动可以在这些方面给予关注和投入,每年从12月13日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开始,有计划的组织一系列以“和平颂”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以各种方式唱响和平的主旋律,抒发人民真诚、善良和勇敢的情怀。这些活动应具有持续性和创造性,与敲响新年度的钟声等方式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南京的独特精神元素和资源,进而服务于城市的发展。

三.城市的文化建设要在惠及民生需求、提升全民素质上求实效

城市的文化建设,目的就是要让文化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使得文化建设和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双向互动,融为一体,齐头并进,形成城市生活的全新面貌,使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都能够获得更大的空间建构。

一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观。城市文化建设的导向应当是“人”,即一个适合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城市文化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个高度繁荣的物质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原则,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开展的具体文化活动中,充分考虑到群众的参与性,高度尊重群众自主选择权利,把满足社区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作为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进而使文化逐步成为一种公共福利,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成果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从全方位、各领域、多角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既要有一些阳春白雪式高雅别致的艺术尝试,也要有群众喜闻乐见、能够亲身体验的活动方式。这些年来,江苏省文化厅在公益性、群众性文化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举办了“第31届世界戏剧节”、“江苏·国际文化艺术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等,精彩的剧目展演和各种美术作品展览,使普通群众能接触高端的艺术产品,拥抱经典、亲近高雅,享受文化盛宴。此外,精心组织、策划的大型文艺晚会和各类惠民演出、在南京图书馆举办的公益性讲座以及南京博物院、江苏省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等举措,都体现了以人为本,对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和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要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体现。二战后欧洲许多著名城市从废墟中站起来的第一步不是修路和建房,而是将被毁坏的歌剧院和音乐厅整葺一新,充分体现出文化艺术在凝聚人心、锻造民族精神上具有独特的功能与力量。江苏还只是文化大省,而不是文化强省,关键是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要想大幅度的提升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首先是要整合艺术资源,打造全国一流的艺术平台,深入挖掘自身的文化艺术特质,并将其广泛宣传。对此,南京也作了积极的尝试。2002年初,“文化南京”战略正式启动,2004年举办了首届“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为南京构建古都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作出了贡献。但这些活动还不够精致,规划不够系统,需要进一步提升级别和层次。我们的城市还缺少能够成为城市名片的文化特质,有了独特的文化特质,才有影响力、号召力。确立具有自身优势的文化特质,应该是我省各个城市今后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

三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就是应该确保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我们在统筹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城市文化品位有赖于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应着眼于全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文化艺术普及包括系列读书讲座活动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开展各类文化知识普及、读书讲座等活动,邀请文化名流进行国学、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都将给城市带来和谐、美妙的盛典。

文化建设既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漫长过程,绝非一日之功。文化兴,经济兴。在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给予了文化更多的关注和厚爱,文化也必将带给人们更多的回报。文化改变着我们的城市,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将使城市内涵不断丰富,品位不断提高,也必然会使我们的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1]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傅崇兰等,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尹茂林,关于城市文化特色塑造的思考,城市问题,2007年07期

[4]郭湛,城市文化建设中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猜你喜欢
精神活动建设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拿出精神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