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及术后护理

2012-11-22 02:28冯玉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17期
关键词:肢体脑出血康复

冯玉新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群,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复杂、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给患者的救治带来极大的困难,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及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的趋势。目前对脑出血患者的救治不仅仅局限于挽救生命,更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1]。自2006年我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术期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5月至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4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并影像学检查确诊,男40例,女34例,年龄47~69岁。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并常规给予降颅压、预防并发症、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①积极为提供良好和温馨的环境,以减轻患者内心对疾病的恐惧。②心理护干预心理干预贯穿整个康复护理的过程,通过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针对患者的疑惑,医护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应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是其在行动和心理上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以减少患者的孤独感,从而使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治疗。③功能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应鼓励早期进行肢体训练和适宜的运动,以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包括:翻身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坐位耐力训练等活动。

1.3 疗效评定 术后随访3个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标准评定预后[2]: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无需帮助可独立活动;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日常生活;Ⅲ级: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帮助扶持;Ⅳ级:卧床,但意识清晰,生活不能完全自理;Ⅴ级:植物生存状态。其中Ⅰ~Ⅲ级为恢复良好,Ⅳ~Ⅴ级为效果不良。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疗效比较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患者死亡3例,观察组死亡2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去除死亡的病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4.17±9.32)d和(13.28±6.2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消化道出血2例,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腹泻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9.73%;观察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2例,腹泻1例,消化道出血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8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功能恢复比较 术后随访3个月生存患者,对照组回访34例,其中Ⅰ级2例,Ⅱ级6例,Ⅲ级9例;观察组回访35例,Ⅰ级4例,Ⅱ级12例,Ⅲ级13例,两组ADL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的原发于脑实质内的出血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呈不断增加及发病年龄趋于低龄化的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此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可靠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至关重要。

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可塑性和功能重组能力。脑出血患者通过早期康复护理功能训练可有效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及重组的产生,并且越早进行康复治疗越能够有效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并使部分受损的神经元再生促进自主神经恢复,从而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并且康复治疗和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通过肌肉及关节本体感觉冲动的传入,从而加速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残存神经元兴奋性增高而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重塑[3]。在本文观察组病例中,通过心理护干预、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等一系列康复护理措施的实施,并通过早期康复肢体运动护理,可促进神经细胞轴突产生新的突触,促进大脑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因疾病致残损、残疾的程度。此外,通过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使患者能够做到科学的康复训练,且有效提高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健康状况。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0.81%和29.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术后随访3个月时ADL评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目前一些研究表明,患者经过手术和药物治疗,围术期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其疗效并对术后预后的转归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4]。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肢体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蔡群,何秀云,傅武平.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和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5):584-585.

[2]姚益群,刘莉萍,傅丹,等.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2):111-112.

[3]陈秀香,罗菊珍,程肖芳,等.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临床观察.广东医学,2009,30(8):1209-1210.

[4]王清.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27-28.

猜你喜欢
肢体脑出血康复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