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化发展研究

2012-12-07 07:22勇,王
职教通讯 2012年13期
关键词:苏南地区苏中苏南

谢 勇,王 彦

江苏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化发展研究

谢 勇,王 彦

江苏省高职教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仍然处于低水平区域均衡层面,不利于江苏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合作力度、实施分类指导是促进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化;发展研究;江苏

江苏省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1.05%,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其高职教育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由于苏南(含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5个地级市)、苏中(含扬州、泰州、南通等3个地级市)、苏北(含徐州、淮安、宿迁、盐城、连云港等5个地级市)三大区域之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高职教育发展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尚未形成协调发展态势,严重制约着“和谐江苏”的创建,而从区域均衡角度思考对策,不失为一种有益选择。

一、江苏高职教育区域发展的现状

自1999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开始,江苏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江苏高职院校已从1999年的16所发展到2011年的81所,在促进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缩小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江苏高职教育在总体上呈现出区域之间相对均衡的发展特征,但这种均衡还处于低水平的均衡阶段。

(一)高职院校布局与高职教育机会处于低水平均衡

截止2011年底,江苏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81所,在校生70余万人,居全国首位。苏南地区年末总人口2 368.14万人,拥有高职院校55所,其中苏州12所、无锡10所、常州6所、镇江3所、南京24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68%;苏中地区年末总人口1 726.68万人,拥有高职院校13所,其中扬州5所、泰州3所、南通5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16%;苏北地区年末总人口3 371.76万人,拥有高职院校13所,其中徐州4所、淮安3所、宿迁1所、盐城3所、连云港2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16%。按照地级市高职院校平均数量来看,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每个地级市平均拥有5.5所,经济较发达的苏中地区每个地级市平均拥有4.3所,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每个地级市平均拥有2.6所,这也意味着苏南地区平均43万人拥有1所高职院校,苏中地区平均133万人拥有1所高职院校,苏北地区平均259万人才拥有1所高职院校。[1]由此可见,江苏省虽然每个地级市都有高职院校,但在区域分布上并不均衡,这种现状必然会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机会的均等。

(二)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区域分布处于低水平均衡

办学条件对一个学校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根据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主要包含生师比、研究生比(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高级职称比(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用房(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仪器、生均图书、生均占地面积等指标。[2]笔者从苏南、苏中和苏北分别遴选了一所高职院校进行了比较(见表 1、表 2)。

表1 学院基本数据

表2 学院办学条件指标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四点:一是苏南、苏中地区的高职院校的生师比小于苏北地区;二是苏南、苏中地区高职教师拥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比例大于苏北地区;三是苏南地区的生均仪器远远高于苏中尤其是苏北地区;四是苏南、苏中地区生均用房、生均占地面积都大于苏北地区。这充分说明,在办学条件上,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优于苏中地区,苏中地区又好于苏北地区,梯度差距明显。

(三)高职院校发展水平区域分布处于低水平均衡

经过10多年努力,江苏的高职教育取得较大的发展,全省13个地级市都建有高职院校,但在发展水平上,苏南、苏中和苏北之间差异仍然明显,现有的均衡还处于较低层次。截止2011年底,江苏省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含在建的)共计有15所,其中苏南地区10所,苏中3所,苏北2所。在苏南地区,每个地级市最少有1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而在苏中地区,扬州市没有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苏北地区的连云港市、宿迁市和盐城市这三个地级市都没有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显然,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的高职院校在发展水平上遥遥领先苏中与苏北地区。

二、江苏省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水平低的原因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是导致高职教育区域均衡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2010年,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高达25 185.39亿元,人均GDP79 501元;苏中地区生产总值7 743.88亿元,人均GDP47 422元;苏北地区生产总值8 920.37亿元,人均GDP29 774元。苏南、苏中、苏北人均GDP之比为2.7:1.6:1。在财政收入上,2010年苏南地区的财政总收入为7 413.56亿元,平均每地级市1 482.71亿元,最高的苏州市为2 759.61亿元;苏中地区财政总收入为1 556.06亿元,平均每地级市518.69亿元;苏北地区财政总收入为2 149.54元,平均每地级市429.91亿元,最低的宿迁市为205.76亿元。苏南的苏州市的财政总收入比整个苏中或苏北的财政总收入还要高,相对于同为地级市的宿迁市,苏州的财政总收入更是宿迁的13倍之多。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教育预算支出方面,苏南地区教育预算支出共计349.54亿元,平均每个地级市69.91亿元,最高的苏州市为123.11亿元;苏中地区教育预算支出共计140亿元,每个地级市平均为46.67亿元;苏北地区教育预算支出共计217.87亿元,每个地级市平均为43.57亿元,最低的连云港市为30.71亿元,与苏州市教育预算支出之比为1:4。[1]由此可见,江苏省三大区域教育经费的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关系,经济实力强的苏南地区在教育资金投入上远远高于苏中及苏北地区,这种办学经费投入的差距必然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发展,从而造成区域均衡水平低。

同时,从学生家庭角度看,苏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7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 978元;苏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74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 626元;苏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0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 724元;苏南、苏中、苏北苏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7:1.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三者之比为1.7:1.2:1。[1]因此,三大区域的学生家庭在子女教育投入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必将对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产生影响(以上数据来自《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

(二)高职教育发展政策是导致区域均衡水平低的重要原因

1.高职教育发展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江苏省明确提出:“实施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扶持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带动全省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3]在具体政策上,省政府明确规定,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省财政除每所资助专项建设经费800万元外,还按照与中央财政专项建设资金1:1的比例进行配套,建设期内省财政各类专项拨款达到3:1,生均财政拨款执行与本科同样标准;对省示范高职院校和省示范高职园区院校,省财政每所资助1 00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省财政每年安排5 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省级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被认定为省级实训基地的,省财政每个基地资助400万元,对列入国家级实训基地的,省财政按与中央财政专项1:1比例投入配套经费。[3]但在实训基地布局上,江苏省又提出“按照统筹规划、重点扶持的原则,优先支持创建国家和省示范高职的院校。”的原则。从江苏省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建设情况来看,示范性、骨干高职学院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其中国示范高职院校67%都在苏南地区。本来苏南地区的经济水平高,办学条件优越,在被评审为示范或骨干学院后还能得到国家和省里的大笔额外专项建设资金,这必然会造成高职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同时,为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苏南地区各地级市还就税收、顶岗实习保险、安全责任、实习损耗补贴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常州市《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意见》(常政办[2007]78号附件)、无锡市《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关于建立无锡市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制度的意见的通知》(锡政办发[2009]243号)、无锡市教育局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我市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锡教学 [2007]136号),等等。与之对应的是,苏中、苏北地区却很少有相类似的政策制定。

2.财政拨款制度。江苏高职院校分为公办和民办两类。前者的办学经费投入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后者主要依靠“企业、行业或个人出资+学费收入”。公办院校又分为省属高职院校和地方高职院校,其中,省属高职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由省教育厅或省级主管部门拨付,能享受到江苏省整体经济发展的优势,办学经费投入具有较好的保障,这类学院主要集中在苏南。地方高职学院不能享受到江苏省整体经济发展的优势,其办学经费主要由各地区财政拨付,深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其办学经费因各地经济的巨大差异而差别很大。对于苏中、苏北经济落后地区的高职学院来说,根据目前的属地财政拨款制度,由于基本上得不到省级财政的资金投入而面临办学经费不足的窘境。对于苏南地区经济极为发达的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的高职学院来说,由于地方财政的富裕而使得办学经费非常充足,并且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职教育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目前财政拨款制度是导致高职教育区域不均衡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也必将长期影响高职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

三、江苏省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对策

高职教育区域间的低水平均衡状态,严重制约着江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结合“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构建和谐江苏的目的。

(一)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应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全面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职教育发展状况和需求,通过各种措施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促进区域间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

首先,考虑到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布局的不均衡现状,必须打破苏南地区高职院校数量的垄断地位。政府要制定区域高职教育整体规划,调整高职院校布局,对苏中和苏北地区进行倾斜,尤其要结合苏中、苏北的经济、人口现状进行思考。建议优先在经济较落后而人口数量又最大的苏北地区增设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为主,尽快缩小高职教育机会失衡现状。

其次,考虑到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必须统筹好各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一是加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性教育拨款增长部分向苏中和苏北高职院校倾斜;二是实行有差别的财政性生均教育经费拨款制度[4],使省财政性拨款更多倾向于教育经费短缺的苏中及苏北,以此缩小因非财政性拨款造成的教育经费的差距;三是明确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支出比例,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对高职教育的稳定投入;四是拓宽高职教育的办学经费来源,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苏中、苏北高职教育领域。

再次,加快解决苏中、苏北地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建议针对苏中、苏北地区高职院校师资开展各种专项培养、培训活动,在国家或全省的职教培训计划中增加苏中、苏北地区教师的比例,在职称评审、课题申报、优秀教学团队评比等方面给予落后地区高职院校教师政策照顾,派遣苏北、苏中地区的高职院校领导出国短期考察进修,学习国外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学校管理、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二)加大合作力度

1999年,江苏就开始以“南北合作”方式来推进职业教育地区间的均衡发展,但合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高职教育领域的合作鲜有涉及。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以来,合作领域开始向高等职业教育推进。鉴于省内三大区域之间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加大苏南与苏中、苏南与苏北的合作力度,通过人才交流、资源互补、对口帮扶、联合办学等形式,促进高职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目前,江苏全省81所高职院校中苏南占了55所,全省15所国示范高职院校中苏南占了10所,显然,苏南的高职院校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强于苏北和苏中。苏南的很多高职院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好、办学效果好,完全有能力对落后地区的高职院校进行帮扶。在合作形式上,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联合办学。充分发挥苏南办学资源的优势,根据学生学习年限采用“二一分段式”(前2年在苏北院校,后1年在苏南院校)或“一二分段式”(前1年在苏北院校,后2年在苏南院校)共同对高职学生进行培养,其中专业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放在苏南高职院校进行。[5]以此为平台,合作双方师生还可以共享教学软件、图书馆资源、就业渠道等;二是交流互派。在苏南建立稳定的专业师资培训基地,聘请资深教师、专家、工厂企业行家组成导师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培训苏北教师。苏南也可以选派部分优秀专业教师到苏北进行为期一至两年的教学,教师工资由苏南学校承担,苏北学校给予适当补助;苏北的教学校长、后勤校长可以到苏南国家级重点学校挂职,重点学习苏南学校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和经验;苏南的校长也可以到苏北学校挂职,传经送宝。

(三)实施分类指导

区域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及文化特色是制定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6]根据苏南、苏中及苏北的地理位置、人口状况、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要实现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还必须对三大区域实行分类指导。

苏南地区自然资源缺乏,但却是江苏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主要产业涉及电子、石化、钢铁、汽车、旅游、电力、纺织及服装加工等。该地区现有高职院校55所,其中1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成熟稳定。在进行分类指导时,该地区主要顺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大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的相关专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和服务产业上的均衡发展,更好地带动高职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

苏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介于苏北和苏南之间,在三大区域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其产业结构主要以医药、纺织、轻化工、建筑等为主,共有高职院校13所。在进行分类指导时,该地区要抓好内涵建设,结合本区域的产业特征建设专业,彰显办学特色,并在适当的政策倾斜下,力争通过自身的努力缩小与苏南的差距,为本地域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苏北地区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原因,经济整体水平较差,但拥有大量的矿物资源、港口资源、旅游资源等,如宿迁酿酒业非常有名。苏北是江苏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落后的区域,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现有高职院校13所。在进行分类指导时,要充分考虑到苏北农业、农村的实际,在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的基础上,把高职教育办成高技能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地,为最终实现区域高职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1] 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肖军民.广东高等职业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6):5.

[3] 百度文库.江苏省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c539a3fef705cc 17552709ec.html,2011-01-30.

[4] 王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非均衡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44.

[5] 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江苏加强“南北合作”推进职教均衡发展[EB/OL].http://www.cvae.com.cn/www/yj/zhyj/11-04-06/1945.html,2011-04-06.

[6] 马树超.分类指导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EB/OL].http://www.cvae.com.cn/www/zl/msc/11-03-28/9410.html,2011-03-28.

The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Equ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Xie Yong,Wang Yan

The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is more advanced in our country,but the regional equalization development is still on a lower level,which is not beneficial to the sustained,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in Jiangsu province.Optimizing the resource allocation,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dynamics and carrying out the classification guide are the important ways to improving the regional equ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region equalization;development research;Jiangsu province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均衡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系统研究”(项目编号:2010SJD840003)

谢勇,男,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学、高等职业教育;王彦,女,江苏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G715

A

1674-7747(2012)13-0052-05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苏中苏南
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被授予“扬州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南年俗亦动人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路先生,我错了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苏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