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的“白日”考辨

2012-12-18 19:42杨为刚邓嘉裕
杜甫研究学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白首杜诗白发

杨为刚 邓嘉裕

一、“白首”与“白日”

杜甫是唐朝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关于国家黎民苦难的诗句不胜枚举。然而,表现出诗人快乐情绪的诗作却屈指可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是其中一篇表现诗人乍闻喜讯欲狂欲歌、喜不自胜的佳作。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三月。唐肃宗上元二年,安史之乱的重要将领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安禄山的旧将不听史朝义的调遣,叛军内部发生混乱。代宗宝应元年 (762)十月,唐军大举反攻,节节胜利,相继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次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在河北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斩其来献,并以幽州来降。至此,河南、河北各州全为官军收复。自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755)冬天开始,延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杜甫当时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听到消息,不禁欣喜若狂,写下这首被后人称为“生平第一首快诗”①的七律。顾宸曰:“杜诗之妙,有以命意胜者,有以篇法胜者,有以俚质胜者,有以仓卒造状胜者。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于仓卒间写出欲歌欲哭之状,使人千载如见。”②王嗣奭曰: “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③

这首诗的颈联出句在清代几种著名注本中文字略有不同,钱谦益笺注本和杨伦《杜诗镜铨》均作“白日放歌须纵酒”,“日”字下方分别注明“一云首” “一作首”。仇兆鳌《杜诗详注》和浦起龙《读杜心解》则作“白首放歌须纵酒”,均在“首”字下方注明“一作日”。钱笺据吴若本,钱氏一般不改字。但仇、浦、杨三氏却不时“择善者而从之”,不同的处理方式表明诗意理解上的倾向性。然而,较早的《九家集注杜诗》并没有“白首”之说,今人选本大多采用“白日”,个别版本也有作“白首”的。金圣叹的《金圣叹奇书十八种》、程云清的《杜甫诗选讲》、冯至的《杜甫传》和八十年代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等就都作“白首”。那么,“白首”和“白日”两者,到底哪一个更好呢?

大约在天宝十载 (750),杜甫《乐游园歌》有句“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 “数茎白发”表明诗人开始长白发,此年杜甫四十岁。而约在天宝十一载 (752)所作的《曲江三章章五句》中,有“游子空嗟垂二毛”句,说明此时杜甫的白发明显增多。自安史之乱开始,进入一生中最困顿时期的杜甫,经历过背井离乡,跋山涉水,四处逃亡,身心倍受摧残。至德元年 (756)八月,四十五岁的杜甫去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他身陷贼营,忧国思家,头发都熬白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北征》)等诗句都表明杜甫未老先衰的境况。因此,各注本认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颈联出句应为“白首放歌须纵酒”有其合理之处,杜甫作此诗时 (763年)已经五十二岁,“白首”显示诗人暮年特征。如果此诗中真作“白首放歌”,意思倒也很明白:听到胜利的消息,因为狂喜,白首老翁也忍不住要放声歌唱。

但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白发”意象具有深厚的象征意味,它象征着生命、青春的流逝,当个人理想不能实现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愤懑和感伤情绪。白发意象难免给人一种衰老的恐慌,因此《九思》中就有“含忧强老兮愁无乐,须发蔓顇兮飘鬓白”④的忧叹;晋代嵇含和左思分别以白发为题材创作了《白首赋》与《白发赋》,嵇含在《白首赋序》中写道:“余年二十七始有白发,生于左鬓。斯乃衰悴之标证,弃捐之大渐也”⑤,表现出强烈的忧虑意识。而左思在《白发赋》中采用人与白发对话的寓言体赋,抒发对“曩贵耆耄,今薄旧齿”现实的愤慨。哪怕是豁达如陶潜,面对衰老同样无所自适,他在《荣木》中以荣木自喻,表达“白首无成”的无奈。

“白发”是杜甫自叹身世的重要意象。今据《杜诗详注》统计,杜甫的作品中涉及白发和白发类的诗歌达二百多首,包括“白发”、 “白首”、 “白头”、“二毛”、“霜鬓”、“皓首”等不同表述方式。在这二百多首诗中,代指诗人自身的就有一百三十多处,直接用上“白头”、“白首”的有五十多首。例如:“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徒步归行》),“抱病江天白首郎,空山楼阁暮春光”(《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相知成白首,此别间黄泉”(《哭李尚书》),“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有叹》),“素琴将暇日,白首望霜天”(《季秋江春》),“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秋风》),“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见萤火》)等等。在后期,诗人常常由白发联想到生命的盛衰变化。由于仕途不顺,杜甫的雄心壮志一直无法实现,因此难免对生老病死常生慨叹:“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九日登梓州城》)。“白发”意象加强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宋代张方平在《读杜诗》中说:“杜陵有穷老,白头惟哭吟。正气自天降,至音感人深。”⑥可见,“白发”、“白首”大多都与诗人沉郁、哀伤的情绪挂钩,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充分表现了杜甫久经战乱终得胜利消息欣喜若狂的情绪,“白首”是哀伤的意象,与全诗快乐的基调不相称,采用“白日”较“白首”更符合诗歌情景。

再者,从诗句声律来说,如果是“白首放歌须纵酒”,那么“首”字和“酒”字同韵,就犯了隔字迭韵的声病。刘勰《文心雕龙·声律》中写道:“双声隔字而每舛,迭韵杂句而必睽。”⑦意思是说,双声字中间被其他字隔开,就往往不协调,迭韵词分离在两处,就必然违反声律。用沈约的“八病”名称说,“双声隔字”是犯了“傍纽”病,“迭韵杂句”是犯了“小韵”病。尽管唐代以后诗人已经不大遵守沈约的“八病”,但这两病仍然为许多诗人所注意。直到清初,与仇兆鳌同时的纳兰性德谈论诗的声病时,依然强调“无迭韵,不口吃”⑧,也就是说不要犯隔字双声迭韵的毛病。杜甫自称“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可见他对诗句声律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因此他应该不会把“首”字放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去,以造成隔字迭韵的声病。故而“白日”比“白首”更符合诗歌的声律要求和杜诗的情感基调,诗歌原文理应为“白日放歌须纵酒”,而非“白首放歌须纵酒”。

二、“白日”再解读

对“白日放歌须纵酒”句中的“白日”,目前选注本、参考资料以及评析文章鲜有对其作注解。部份注为“白昼”、“白天”,把全句解释为:“我听到这个消息简直太高兴了,所以白天就要大声地歌唱,就要尽情地喝酒。”⑨龚自珍《行路易》中有“嘈嘈舟师,三五詈汝:汝以白昼放歌为可惜,而乃脂汝辖”的诗句,明显借用杜甫诗句。刘逸生在为龚诗作注解时写道:“(白昼两句)你认为白天放歌是可惜的事情,于是坐着车子到处奔走。”⑩但是,放声歌唱和开怀畅饮是人们欢乐的表现,为什么诗人要说在白天里“放歌纵酒”呢?通宵达旦痛饮高歌似乎更能表达人们的狂喜之情,把“白日”解释为“白天”似乎没有办法体现诗人喜不自胜的心境。以下列举杜诗中包含“白日”的诗句,以此归纳其不同的意义:

1.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秋雨叹三首》

2.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3.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乐游园歌》

4.旅食白日长,况当朱炎赫。——《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5.顾惭昧所适,回首白日斜。——《喜晴》

6.回风吹独树,白日照执袂。——《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

7.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留花门》

8.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昔游》

9.连峰积长阴,白日递隐见。——《积草岭》

10.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11.清江白日落欲尽,复携美人登彩舟。——《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

12.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13.萧萧见白日,汹汹开奔湍。——《营屋》

14.渭水逶迤白日近,陇山萧瑟秋云高。——《近闻》

15.志士惜白日,久客藉黄金。——《上后园山脚》

16.指挥赤白日,氵项洞青光起。——《种莴苣》

17.白日照舟师,朱旗散广川。——《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

18.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19.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重过何氏五首》

20.朝回白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曲江二首》

21.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题省中院壁》

22.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23.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恨别》

24.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撰得寒字》

25.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望牛头寺》

26.白日移歌袖,清宵近笛床。——《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

27.草满巴西绿,空城白日长。——《城上》

2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9.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次空灵岸》

根据清水茂教授归纳,在杜甫涉及“白日”的29首诗歌中,表示“黄昏的太阳”的有2首,“不定时的太阳”的有12首,“白天”的有15首11。由此可见,杜甫在使用“白日”意象时更倾向于其“太阳”和“白天”这两个语义。但邓绍基认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白日”“按诗意要求,这里要解释为明媚的阳光,才能足以成文。”12因此,把“白日”理解为“白天”或“太阳”都不好解释杜甫这首诗的意境。

在古诗中,“白日”与“春天”经常对应地出现在两句相联的诗句中。如:屈原《九章·思美人》有“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句。《大招》有“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句。江淹《山中楚辞》有“青春素景兮,白日出之蔼蔼”句。陈子昂《感遇》其二有“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句。杜诗中以“白日”与“青春”对举互文的诗句多见,如《题省中壁》就有“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乐游园歌》中有“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次空灵岸》中有“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大凡诗人将“白日”和“青春”相对互文,“白日”即是指温暖的阳光。所以在理解“白日放歌须纵酒”时,学者在否定将“白日”解释为“白天”的同时,更偏向于其“阳光”的意义。陈贻焮在《杜甫评传》中把“白日”解读为“春天灿烂的阳光”13,邓绍基认为:“‘白日’也可以理解为白状日,杜甫《漫成二首》就有‘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句。所以这‘白日放歌须纵酒’意为在明媚的阳光下放声高歌,纵情饮酒。可能还包含这样的意思:诗人听到收复两河的佳音,感到春日似乎更加明丽。”14赵昌平对“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理解则为:“阳光明媚,须得放声歌唱开怀地饮酒,时令当春,一路青翠正可伴我作远航。”1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白日”作“阳光”解能够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整首诗的情调串连起来。但是,作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作解似乎无法将诗人狂喜的情态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因此,“白日放歌须纵酒”中的“白日”也有可能采用了其引申意义。曹植《七启》诗有“为欢未渫,白日西斜”句,“未渫”即未歇,“白日西斜”指的是落日。此时“白日”表面上采用的是“太阳”一义,但其实它代表着更深刻的含义,表达的是“竟日之欢”。与此相似的例子还有应璩《与满公琰书》的“徒很宴乐伊始,白日倾夕”之言。而杜甫《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诗中有“白日移歌袖”句,此白日也有永日的意思。因此,把“白日放歌须纵酒”中的“白日”理解为其引申的比喻义,以之指代“永日、长时间的”,理解为白天长时间的纵酒高歌,既避免了诗意理解上的各种臆测,又深刻透彻地表达了杜甫久经战乱、劫后余生,终于在渐入暮年之际看到国家中兴有望,为国家为自己喜极而泣的欣喜情绪。

注释:

① 浦起龙《读杜心解》,第628页,中华书局,1961。

② 仇兆鳌《杜诗详注》,第968页,中华书局,1979。

③ 仇兆鳌《杜诗详注》,第968页,中华书局,1979。

④ 洪兴祖《楚辞补注》,第319页,中华书局,1983。

⑤ 欧阳询《艺文类聚》,第3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⑥ 张方平《张方平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⑦ 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第444页,齐鲁书社,2009。

⑧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⑨ 叶嘉莹《叶嘉莹说杜甫诗》,第200页,中华书局,2008。

⑩ 刘逸生《龚自珍诗选》,第5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11 (日)清水茂《清水茂汉学论集》,第348页,中华书局,2003。

12 邓绍基《杜诗别解》,第128—129页,中华书局,1987。

13 陈贻焮《杜甫评传》,第83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4 邓绍基《杜诗别解》,第 129页,中华书局,1987。

15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第22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白首杜诗白发
百岁白发祭儿殇
洗白发
村行(四首录一)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贫困无田杜太守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等不到和你偕老白首
蔷薇白发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