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

2013-01-03 08:49汤进华李映辉
关键词:变动湘西贡献

汤进华,李映辉,李 晖

(1.长沙学院 旅游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002;2.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217)

湖南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

汤进华1,李映辉1,李 晖2

(1.长沙学院 旅游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002;2.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217)

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反之,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利用《湖南统计年鉴(2001-2011)》的相关数据,运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分析了湖南2000年来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从三大地区来看,Z值由大到小的空间演变基本是湘南—湘西—城市群的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梯度推进,表明湖南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时间基本相悖;从地级行政区来看,14个市州的Z 值以娄底、邵阳、衡阳为中心向四周渐大;p值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梯度推进相向的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湘西地区具有重要贡献。

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增长;贡献;空间分析;湖南

产业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良好的产业结构将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反之,则不利于经济的增长[1]。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快速增长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区域所追求的经济发展目标[2]。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3-8],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技术进步、FDI溢出机制与经济增长绩效等,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虽然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涉及较多[9-13],但以湖南省为例的研究不多。本文运用湖南省历年经济数据来分析产业结构变动规律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将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制定湖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数据来源与数学模型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为了实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据《湖南统计年鉴》统计指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代经济增长的数量,并根据GDP的构成,笔者将经济增长总量分解为农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等四个产业部门。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各部门增加值按1952年可比价格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Yij为i 年j 产业的增加值;D1952j为1952年j 产业的增加值;Xij为i 年j 产业的增加值指数。

(二)数学模型

有关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研究方法很多,主要有多部门经济模型[3-4,8,11]、偏离份额法[5]、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8]、灰色关联法[9]等,而以葛新元[4,11]等构建的多部门经济模型运用较多,且对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本文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法探讨湖南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研究模型为:

式(2)和(3)中:Zt为t年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At为由t年各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比重构成的行向量;Gt为由t 年各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构成的列向量。Zt占当年GDP 增长率的百分比(Pt)为:

式中:rt为t年的GDP 增长率[4,11]。

二、湖南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特征

通过公式(2)和(4),计算2001-2010年湖南省三大地带及各地级市的z值和P值(见表1-3),各项计算值以产值的当年价格为准。文中所指的三大地带是:“3+5”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常德、衡阳和娄底),湘南地区(郴州和永州)和湘西地区(张家界、湘西州、怀化和邵阳)。

(一)三大地区贡献值呈梯度变动趋势

由表1看出,2001年来,城市群GDP的增长率明显快于湘西和湘南地区,除2008年外,城市群p值也基本偏小。从Z值看,2001-2005年间,“3+5”城市群大体上比湘南要小,湘西比湘南小,即在“十五”期间,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变动(0.15)对GDP的影响最小(1.16),其次是湘西地区产业结构变动(0.30)占GDP 增长率的比重平均为3.47%,最大的是湘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0.31)对GDP的影响达4.98%,说明“十五”期间湘南地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迅速,工业变动幅度大;湘西地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而城市群老工业基地正处于国企改制时期,经济增长速度较慢。2006-2010年间,城市群的Z值(0.42)>湘南(0.36)>湘西(0.32),而P值却依次减小,说明“十一五”期间,经济发达区p值要比欠发达地区要小。“十一五”期间,从极差大小看可以看出湖南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变化最大的是湘南地区(0.91),城市群(0.81)与湘西地区(0.80)基本持平。2001-2010年期间,2001年湘南地区Z值(0.35)处在三大地区的前列,2003年湘西地区(0.96)取代湘南地区居第一,而到2008年城市群Z值(0.85)才处在三大地区的前列。可见,湖南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演变基本是湘南—湘西—城市群的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梯度推进。表明湘西地区在“十五”时期,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所致,而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群由于传统工业转型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产业结构转型缓慢;而“十一五”时期,城市群地区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产业结构加大了调整力度,同时地区生产总值逐年上涨。可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GDP增速的比重降低。由是可知,湖南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时间基本相悖。

(二)地区间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明显

1.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z值)的地域差异

由表2 和图1可知,2001年湖南省各市州Z 值区域差异变动较大。Z 值最大者怀化市达0.810,而最小者岳阳仅0.031,极差为0.779,相差2.6倍。各市州中,排在前3 位的是怀化、常德和张家界,其Z值均在0.57 以上;排在后3 位的是长沙、岳阳和益阳,其Z 值均在0.055 以下,区域差异相对较小。而到2010年,Z 值最大者郴州市达1.366,而最小者湘西州仅0.004,极差为1.362。各市州中,排在前3位的是郴州、湘潭和常德,其Z 值均在0.53 以上;排在后3 位的是湘西州、张家界和邵阳市,其Z 值均在0.27 以下,区域差异相对较大。

表1 湖南省2001-2010年三大地区的Z值和P值变化 (%)

2001-2010 年湖南省各市州Z 值变动差异较大。由表2可知,全省各市州中Z 值的最大值为3.76,最小值为0.004,极差为3.756,最大值为最小值的940倍,极差超过2.0的有长沙、邵阳、怀化和湘西,极差在1.0以下的有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永州和娄底。“十一五”期间,全省14个市州中Z值高于“十五”期间的有长沙、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和怀化,表明这些地市产业结构调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表2 湖南省2001-2010年14个市州Z值的平均值(%)

以2005年为界将2001-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间段,由图1看出空间格局在不断发生变化,z值较大的重点地区发生了转移,2001年集中在湘西、湘南地区,2005年逐步扩展到城市群地区,2010年重心转向“3+5”城市群地区,而湘南区域z值变动不大。根据图中颜色代表数值的大小,可以看出湘中地区的邵阳、娄底和衡阳的变化幅度较小,以此为中心,四周的Z值变动幅度很大。这明显与湖南省提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政策密切相关。

图1 湖南省各市州Z 值分布

2.产业结构变动贡献占历年经济增长率的空间差异

由表3和图2可知,湖南各市州的P值差异明显,最小值为1.5057,最大值为10.507,极差为9。其中P值大于2.716的有怀化、永州、张家界、湘西州、邵阳、郴州及益阳和湘潭8市,在图6显示为湘西和湘南地区;P值小于2.0的有长沙、常德、岳阳、株洲,基本上为城市群地区;而城市群中的娄底(P=2.716)和衡阳(P=2.439)处于湘西、湘南向城市群的过渡地带。可见,湖南省产业结构变动贡献占GDP增速比重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梯度推进相向的特点,湘西、湘南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进一步可看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GDP增速的比重不仅要看GDP的增长率,更要分析各次产业的增长差别。因此,贡献值的大小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投资方向与力度、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等诸多因素有关。各地区应根据区位因素、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等条件制定利于当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来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表3 湖南2001-2010年14个市州P值的平均值(%)

图2 湖南省各市州2001-2010年P均值分布

利用表3中的数据对P值与GDP 平均增长速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还可进一步分析发现,P值与GDP 平均增长速度相关系数为-0.5751,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即GDP 平均增长速度越大,P值则越小;反之,P值则越大。这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和GDP平均增长速度的变动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三、结论

利用多部门统计模型分析湖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1) 从三大地区来看,“十五”期间,Z 值和P值变化均为:“3+5”城市群<湘西<湘南;而“十一五”时期的Z值“3+5”城市群>湘南>湘西,而P值却依次减小;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演变基本是湘南—湘西—城市群的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梯度推进,表明湘西地区在“十五”时期,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所致,而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群由于传统工业转型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产业结构转型缓慢;而“十一五”时期,城市群地区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产业结构加大调整,同时地区生产总值也呈飞速发展态势,因此,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GDP增速的比重降低。可见,湖南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动时间基本相悖。

(2) 14个市州的Z 值区域间差异较大。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南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空间格局重心发生了转移,即由湘西向城市群方向推进,贡献变动地域分布格局以湘中的娄底、邵阳、衡阳为中心向四周变大。P值空间分布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梯度推进相向的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阶段较低的湘西地区具有重要贡献。

[1]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45.

[2] 刘 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 2002,(5):14-21.

[3] 王迎英,曹荣林.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3):19-24.

[4] 高更和,李小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2):270-273.

[5] 李国平,周 晨,刘 源.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J].人文杂志,2012,(3):53-60.

[6]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31.

[7] 傅元海, 唐未兵,王展祥. FDI溢出机制、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绩效[J].经济研究,2010,(6):92-104.

[8] 刘满凤,胡大立.简析两个测算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2):58-59.

[9] 汤进华,郭应东,刘成武.湖北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1):91-92.

[10] 田 红,刘兆德,陈素青.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经济地理,2009,29(1):49-53.

[11] 葛新元,王大辉,袁 强,等.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计量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36(1):43-48.

[12] 邹 敏,杨光华. 湖南省产业结构对物流需求的影响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 30-32.

[13] 陈文俊.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实证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 1-4.

Spatial research on 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to Regional Economical Growth in Hunan Province

TANG Jin-hua1, LI Ying-hui1, LI hui2
(1.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 ,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2, Hunan, China; 2. Economic trade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Changsha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410217, Hunan, China)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economic growth. Whether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or not, strongly affects the speed of the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method of multi-sector economic model, the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and economic growth of Hunan Province from2000 to 2011, then found: (1) Z value was descending space evolution from South to west ,the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s , which indicate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basically contrary to the change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Hunan three zones. (2) Z values of 14 cities were getting big from Loudi, Shaoyang, Hengyang to other areas. P values showed a gradient promote the opposite characteristics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ha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in the area of the lower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such as west of Hunan Province .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Economic growth; contribution; spatial analysis; Hunan Province

F061.5

A

1673-9272(2013)05-0033-04

2013-08-20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长沙市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协调评价研究”(编号:13B143)。

汤进华(1976-),男,湖南南县人,长沙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和土地管理。

李 晖(1964-),男,湖南益阳人,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土地利用。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变动湘西贡献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湘西剿匪:七十年前的历史风云
变动的是心
走进湘西凤凰城
海洋贡献2500亿
湘西 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