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陈毅纪念园,加强“思政课”教育基地建设

2013-01-04 06:09李立明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陈毅思政课纪念

李立明

(成都工业学院 人文社科系,成都 6100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但相对于“第一课堂”的教学而言,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一个“短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更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实践教学环节的讨论成为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包括如何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如何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如何加强对实践环节的考核以及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等。成都工业学院是陈毅元帅的母校,修建了陈毅纪念园,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就如何依托陈毅纪念园加强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进行探讨。

1 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8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教育部2011年1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进一步明确了作为一级指标的教学管理中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指导老师、教学内容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明确要求“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洞的说教,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它既要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又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科本身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和生活性,与现实生活的每一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性认识,直至上升为理性认识;将课堂讲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转化为现实的自觉行动。同时,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90后”的大学生开放程度高、获取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自主意识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空谈思想理论,也不喜欢空洞的思想理论说教,而是更关注思想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加强实践教学必须有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依托,使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比较薄弱,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更是不足。

2 陈毅纪念园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独特优势

陈毅元帅于1916—1918年间就读于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现成都工业学院),是我校杰出校友,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在人民革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中,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为纪念陈毅元帅诞辰110周年,2011年8月25日,全校师生在郫县校区弘毅广场集会,隆重举行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旧址复建正式落成暨陈毅元帅塑像揭幕仪式。陈毅纪念园占地2 000多平方米,包括大门及1栋2层楼的建筑等,主要参照当年照片复建,融合了川西民居和法国建筑的部分元素。陈毅纪念园里陈列了从成都、北京等地收集的上万张照片,以实物和图片形式介绍了陈毅元帅伟大、光辉的一生。

图1 陈毅纪念园

陈毅纪念园的落成寄托和表达了我校师生对陈毅元帅的敬仰、追思之情,更成为继承红色革命传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研究学习陈毅精神的重要基地,同时也为我校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平台。陈毅纪念园落成开放以后,已经成为学生在校内最向往参观的地方,除由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外,还有许多学生自发多次参观。一位2011级的新生到校不到3个月,已经去陈毅纪念园参观了3次,但仍抱有兴趣,感觉每次参观都有新的收获。他说:“陈毅元帅是我们的校友,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了解陈毅的一生真是很幸运”,“看了大量的照片和听了解说后,感到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为民族独立和新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光辉一生,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以陈毅精神为榜样,勤奋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努力”。

陈毅纪念园作为我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结合陈毅元帅的一生,我校总结提炼出陈毅精神是:追求真理,坚定信念;忠心报国,勇于献身;胸怀坦荡,无私无畏。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我校大力开展对陈毅精神的学习、宣传和研究,把陈毅精神运用于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中。利用陈毅纪念园探索“思政课”实践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存在地域性强、操作复杂、制约因素多等困难。我校充分利用陈毅纪念园加强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具有广覆盖性。教师在“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分批次地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参观、讨论,完全能够实现“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甚至是每一个学生。2)具有可控性。组织校外实践活动教师忧虑最多的是学生外出安全问题。利用校内实践基地组织实践教学则不必担心校外的交通、意外等安全问题。学生的参观、活动完全在校内,具有可控制性。3)具有可操作性,校内实践活动克服了校外实践活动需学校多部门协调配合,操作程序复杂的问题。4)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陈毅纪念园是学校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内容丰富、真实和生动,克服了形式主义。学生通过亲身感受,自觉地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光荣性、伟大性的认识,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发生巨大变化的体会,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内化为自身的品行。

3 充分发挥陈毅纪念园在“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中的作用

3.1 坚持抓好陈毅精神进课堂的主渠道

陈毅纪念园展示了陈毅精神,充分发挥了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作用:1)要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陈毅精神的教育。可以根据每门课的具体内容和性质特点,实行各门理论课结合讲,“形势与政策”课专题讲的教学模式,宣传、弘扬陈毅精神。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到理想信念内容时,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时,结合相关章节有机地渗透。这样既能保证陈毅精神系统而科学地进入课堂,又不改变现有课程体系,并持久而有效地坚持下去。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紧紧围绕陈毅精神,通过集体备课,形成校内专题讲义和课件,课后组织学生参观并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努力实现“思政课”“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进入省级精品课程行列。2)我校开设了弘毅讲坛。2010年9月,学生处和德育教研室联合举办了“弘毅讲坛”系列讲座。讲坛以弘扬陈毅精神为主线,邀请专家、教授、优秀校友、老红军等进行讲授,为学生健康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搭建了一个平台。

图2 大学生缅怀陈毅元帅

3.2 加大投入,加强合作,进一步打造我校“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

陈毅纪念园是我校的标志性建筑,成为我校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缩影,是我校的骄傲,也是我校师生经常参观和接受教育的场所,是接待校外来访朋友交流、考察的必经之地。要进一步打造我校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笔者认为还应加大投入,加强合作。1)目前陈毅纪念园在展出内容上更多的是静态图片、文字、实物等,缺少动态资料、互动交流。可以考虑增加反映陈毅元帅生前革命、建设内容的视频历史文献和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爱校教育的影视资料及共鸣音乐,比如《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共和国的脚步》、陈毅诞辰109周年录制的《我的中国心父辈的旗帜》等资料,以及学校在升本过程中制作的宣传学校的视频资料。增加播放一些红色歌曲,如《歌唱祖国》、《团结就是力量》、《十送红军》等。这些内容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震撼和共鸣。同时,可以考虑增加陈毅在校读书期间以及革命时期的故事讲解和交流,如“陈毅轰动甲工校之三事”、“吃墨水的故事”、“妙对记者的故事”等。2)陈毅纪念园目前归口由学校校办管理,加强校办和主抓思政教育的思政部的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每学期两部门围绕实践基地建设召开座谈交流会。校办可以给思政部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提供更多的帮助,思政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给校办在加强陈毅纪念园的建设中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3)加强思政部与各系的合作。思政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效果究竟如何,要看学生的收获和反映。这需要通过各系,特别是辅导员在长期与学生的接触中了解情况。二者之间应加强相互交流、沟通,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4)加强思政部教师间的教学合作。陈毅纪念园作为我校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有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有统一大纲、统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创新,应通过教师活动更多地加强教学交流。

3.3 坚持抓好“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主阵地

如果说陈毅精神“进课堂”是“第一课堂”,那么,紧紧围绕陈毅纪念园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是“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生认识能力总是循着由感性到理性、由一般的感情表露到较高层次的道德观和理智感的发展轨迹。因此,要真正发挥陈毅纪念园的作用,必须把陈毅精神的教育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坚持抓好“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主阵地,进行“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1)坚持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进陈毅精神教育的内容,将爱校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2)坚持在党校理论学习中将陈毅精神教育融入内容。3)坚持在学校陈毅研究会的指导下,每个团支部成立陈毅精神研究小组,积极开展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人文系开展的“陈毅诗词接龙”和“青年陈毅话剧”活动深受学生喜爱。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调动了学生活动的热情,又丰富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用陈毅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了学生。4)坚持办好“弘毅讲坛”和“弘毅思政网”。5)坚持开展以陈毅命名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比如我校开展的陈毅杯足球赛和篮球赛已经成为每年学生活动的一大盛典。6)坚持利用学校的宣传舆论阵地。如学报专门设置了《陈毅研究》的特色栏目报道研究成果;校报、广播、网络、墙报等宣传师生学习和研究陈毅精神的心得,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潘利红,黄文勇.“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10):33-36.

[4]余勇.陈毅精神“进课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6-8.

[5]朱锦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41-143.

猜你喜欢
陈毅思政课纪念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忘不掉的纪念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