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领军,而不是跟风”

2013-01-11 07:04费菲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21期
关键词:骨髓移植白血病干细胞

费菲

“很倔、很勤奋”的院士

我国第一例双胞胎骨髓移植、第一例异基因移植、脐带血库的成立、中华骨髓库的建立……数十项“第一”写满陆道培的人生履历。这位被贴上“很倔”、“很勤奋”标签的院士,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方向。因为“倔强”,所以他坚持;因为勤奋,他才能创造多项“第一”。

陆道培最大的特点是,总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整个亚洲,都以欧美样本为行动指南,医学界也不能免俗。我国为数不少的医生宁可笃信国外一些尚未成熟的标准,也不相信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这种不自信,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医生在学术上的进步。

“陆道培是一个特别执着的人,他认准一件事后,比别人都能坚持,即使有反对声音也不动摇。这种坚持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他想做的事几乎都能成功。”

陆道培总是随时掌握国外的最新医学潮流,但永远清醒地保持自己的判断。他认为,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的医生,其经验也是摸索出来的,因此其制定的标准也要不断调整,我国的医师要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不要“随大流”。比如,有段时间,国际上均采用较强的骨髓移植预处理方案,这种方案复发率低,但毒性大,病人移植后的生存结果并不好;后来国际上又走向另一极端,减弱了骨髓移植预处理方案,安全性提高了,但病人的复发率也随之上升。陆道培则一直秉持我国的“中庸”之道,使用兼顾有效和安全的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骨髓捐献而奔跑

1964年1月27日,18岁的女患者张秋兰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才能救命,供者其孪生妹妹正身怀六甲,骨髓只能按最小量抽取。陆道培成功地为她进行了骨髓移植,完成了亚洲第一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并刷新了两项骨髓移植世界纪录——“骨髓供者为孕妇”和“移植有核细胞的数量最少”。“多年来我一直随访这个病人,一年半前,她给我写过一封信,还好好的活着。”陆道培说。

1991年,一位大学教师患白血病住进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他的学生们询问白血病的治疗方法。陆道培告诉他们,我国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约100万名,每年还新增4万名白血病患者,可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拯救他们的生命。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就必须找到HLA相合的供者,无血缘关系的人群中,HLA相合的几率为万分之一到四百分之一,甚至更低,因此必须拥有数量庞大的骨髓供者资料库。学生们提议召开呼吁建立骨髓库的新闻发布会,以救助众多白血病患者。

陆道培采纳了这一建议。他和HLA配型专家张志欣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红十字会随即向卫生部提出了建立骨髓库的申请,获得了批准。1992年3月,“中华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资料检索库”正式成立,即 “中华骨髓库”。然而建立了骨髓库,血样数量却有限。为此,陆道培带着学生到各大学演讲,宣传建立骨髓库的重要性,很多大学生被感召后纷纷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

在没有国家经费的情况下,近10年里,陆道培等人艰难地推动着中华骨髓库的前行。骨髓库每一份资料入库,都需要抽血样做配型,然而,人均600元的检测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开始只能登记志愿者姓名,直到有机构提供检测试剂,才开始抽血样,把配型存到数据库里。2001年,国家终于重新启动中华骨髓库,并正式投入资金,实现了数据的计算机化。

建立骨髓库后,约40%需要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可在骨髓库里找到相合供者,但仍有60%的等待移植的患者找不到供者。

如何治疗这部分病人? 1991年,陆道培等首先成功进行了亲缘HLA半相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1997年,纪树荃等规模性开展了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并获得成功;然而,由于基因相差较多,会出现移植不成功或移植后排异反应重的问题。

如何克服?陆道培先后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经研究他发现排异反应与T淋巴细胞有关,把采集的干细胞用体外去除一些T淋巴细胞的方法,以减少排异反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陆道培还尝试用除病人和供者外的第三方细胞来减轻免疫反应。最初第三方细胞用的是胎肝细胞,后来用脐血细胞,近年来又采用家属的HLA半相同的骨髓细胞作为第三方细胞,来减轻病人的免疫反应。如孩子生病,用孩子母亲的干细胞做移植,再加入孩子父亲的少量骨髓细胞,这样可明显减少早期病人和供者间的免疫反应,提高了移植的安全性和生存率。2002年起,陆道培开始大规模进行亲缘半相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移植成功率大为提高。

两年后,陆道培关于亲缘半相同移植的论文发表在2004年第25期《中华血液学》杂志上,这是国内首篇发表的系统应用GIAC方案进行亲缘半相同移植的论文,被国际上公认为半相同移植最好的方案。

根治白血病不再是梦想

“做科学上有突出贡献的人,关键是要有吃苦精神;培养专注力,比别人加倍努力。再加上多实践,多思考,多读书,每个人都能实现目标。”陆道培说。他争分夺秒地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是因为从当上血液病医师那天起,就有一个梦想——依靠不懈努力,在有生之年攻克白血病。没想到,通过持续努力,他的梦想居然实现了。

1981年他首次为白血病患者成功持久植活其胞兄的异基因骨髓,后又植活组织配型不同的骨髓,并成功完成我国首例血型不合的骨髓移植。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从同胞中寻找配型相同的造血干细胞来源日益困难,而新生儿的胎盘脐带血中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1996年,为解决我国造血干细胞供者缺乏的困境,陆道培又率先自筹资金在北京建成了公用脐带血库。由于脐带血的细胞数有限,此前全球多用于儿童移植。陆道培等专家在国际上首次将双份脐带血移植给一名体重为95公斤的患者。1997年,由于在造血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陆道培荣获陈嘉庚基金会医学科学奖及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

2005年,女患者王丽(化名)总是流鼻血不止,医院查出她患上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其早期发病特点就是出血。身体出现大片淤斑,鼻腔、牙龈出血甚至脑出血,死亡率极高,很多病人在入院24小时或几天内死亡。

由于从小受到中医师父亲的影响,学西医的陆道培相信传统中医药的疗效,他想起《本草纲目》里的一种矿物质雄黄,研磨成粉末后可外搽又可内服,解毒、杀虫、治疗恶疮等效果很好,但雄黄里成分复杂,能否提纯后口服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陆道培跃跃欲试。

当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易出血死亡,单纯口服药治疗能行吗?很多同行表示了怀疑。陆道培却坚信,用西医方法从雄黄中提纯出无毒性四硫化四砷可治疗白血病。经过4个疗程的强化治疗之后,王丽在家服用以雄黄提取物研制的药物,并定期复查,7年过去了,王丽的各项指标仍然良好。

与此同时,对110例年龄14岁以上、不同时期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陆道培均给予了四硫化四砷口服药治疗,所有病人相关化验指标22天至110天内均有明显好转,5年无病生存率达到了95%以上,病人服用口服纯化的硫化砷后无不良反应,1997年和1999年,陆道培两度在美国血液年会上报告了四硫化四砷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突出疗效,这一成果发表在血液学界权威杂志《Blood》上,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

在根治白血病的道路上,陆道培还首先在临床上应用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性免疫细胞(CIK)治疗白血病,获得初步成功。经研究发现,病人单用化疗的治愈率约为30%-40%,化疗配合免疫治疗治愈率则达到了60%-70%。

上世纪80年代,陆道培带着女儿做白血病免疫治疗研究,后来女儿留学美国,在临床实验室里继续这项研究,但未进入临床阶段。1994年,陆道培发现,非高危性的白血病适用这种特异性高、毒性低的治疗。早期联合化疗可缓解70%-80%病人的症状,但并未治愈;如果不清干净病人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白血病迟早会复发。免疫治疗可以通过在体外培养病人的细胞,使之有较强的抗白血病的能力,再输回到病人体内,彻底清除残存的肿瘤细胞,才能根治白血病。一位浙江民营企业家,经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并伴有丙肝,经过这一治疗后,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和丙肝病毒均被清除,他安然出院回家继续经营企业。

对学术造假“零容忍”

陆道培身体力行地向人们证明了一点:学术成果要靠老老实实做出来,不能有丝毫掺假。

他指出,目前学术不端的行为屡有出现,其不仅损害创新能力,败坏学术风气,还会产生极恶劣的“示范”效应。只追求论文刊登,而不管材料是否编造,SCI论文也出现了把10个病例说成100个病例、真假掺杂的现象,还出现了侵占他人成果的现象。他认为,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专门的学术打假机构,一旦发现,就要严厉处分。“我既然反对学术腐败,我就反到底,这是我们老一辈的科学家对下一辈应尽的教育责任。”陆道培说。

20年前,中国科协就提倡研究成果要尽量投到国外的杂志上。这样做,固然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学者的国际认知度,却也导致我国学术杂志上缺少有分量的文章。在国外进修时,陆道培看到英文版的中华医学杂志在国外医院的报刊室被放在角落里,没人去翻看。他认为,应该提倡把好文章登在国人自己的杂志,而不能妄自菲薄。他举例说:“临床免疫治疗白血病初步成功后,我们的论文刊登在中华医学会杂志上,美国当时还没有进入临床阶段,也认可我们在这一领域当时领先于国际。”

民营医院关键在理念和队伍

在科研和临床上,陆道培不断在追求进步,在医疗模式上,他也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

看到由于医院床位紧张,有的重症病人还没住上院就离世了。陆道培想到,建立高、专、精的民营医院,应该可以缓解我国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1年11月,一家以陆道培命名的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的专科医院成立了,10年来,依靠科研进步和良好疗效,陆道培血液肿瘤中心打造了一定的口碑,成为我国水平参差不齐的民营医院一个值得效仿的榜样。

2012年8月1日,卫生部部长陈竺一行30人,来陆道培血液·肿瘤中心视察。他表示,这次视察让他改变了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看法,一个医疗机构不在乎它姓什么,在乎的是其办院理念和队伍的素质。

作为亚太骨髓移植协会的发起人之一,陆道培还倡议成立了由两岸三地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医务人员参加的中华造血干细胞移植协会,并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2013年,第三届CSBMT论坛即将在台北召开。陆道培想通过这一形式,在两岸三地中华民族骨肉同胞间搭起友好互益的桥梁,为我国的骨髓移植事业多尽一份力。

猜你喜欢
骨髓移植白血病干细胞
小伙生日选择捐造血干细胞救人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
关于骨髓移植的N个真相
骨髓捐献会影响健康吗
肾移植与骨髓移植后感染的病原学研究及耐药性分析
脑心通胶囊促进后下肢缺血损伤小鼠内皮祖细胞动员与归巢
两次捐献干细胞 义无反顾功德高
捐献造血干细胞影响健康吗
特殊荧光试剂让癌干细胞“现身”
阅读理解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