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如何为“神童”成长铺路

2013-01-11 17:12
环球时报 2013-01-11
关键词:神童加拿大日本

本报驻外记者 纪双城 张笑竹 陶短房 程 蕴图片说明:不同国家对“神童”成长的期待有差异。继重庆9岁神童加入作家协会后,河南一写出25万字玄幻小说的13岁少年也被破格吸收为作协会员。神童往往会受到关注,在有关那名9岁“天才诗童”的消息披露出来后,网络上就掀起一番热议。有人质疑是不是“拼爹”?有人担心“拔苗助长”,有人表示鼓励,有人谈起王安石的《伤仲永》……其实,所谓的神童现象并不稀奇,每个国家都可能出现一些才能突出的少年,但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以及他们的成长,不同的国家却有不同的特色。印度人崇尚天才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出过不少神童。往远了说,被视为印度象征的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就是一位神童。他8岁写诗,12岁写剧本,15岁发表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叙事诗《诗人的故事》。往近里看,被称为“世上最聪明男孩”的阿克里特·贾斯瓦尔,7岁时智商就达到162。阿克里特1994年出生,5岁开始阅读英文莎士比亚剧本,7岁无师自通成了一名“外科医生”。 此外,来自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的9岁天才儿童基尚,出演过24部电影,并作为导演成功执导一部时长135分钟的电影。另一个印度男童布提亚·辛格是世界上完成标准马拉松赛程的最年轻选手,他还在约7小时内完成65公里路程不间断跑步,他创造这些纪录时年仅4岁半。 从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方面来讲,印度人认可并崇尚天才儿童之说。99%以上的印度人信仰宗教,他们认为天才的特殊禀赋是神的恩赐,印度的教育体制也一直推崇精英教育。但另一方面,印度人也认为后天的刻苦学习对神童是至关重要的。 印度基础教育不平衡,农村远落后于城市。为使农村的超常儿童不被埋没,印度教育部门专门面向9至16岁的农村儿童开设“天才儿童学校”。学校一般设在城乡结合部,一切生活和学习费用都由政府负担。为保证质量,学校对学生的选拔十分严格。每年2月份在印度全国统一进行招生考试。考试内容分为3部分:心理测试占60%,语言占20%,数学占20%。录取的学生中,有33%必须是女孩,还有3%的名额留给残疾儿童。该计划始于1985年,目前全国有593所“天才儿童学校”。 印度人还认为,神童的成长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拔苗助长要不得。所以政府已经命令“长跑神童”布提亚·辛格停止大运动量的跑步训练。 英国人不觉得神童很神 看重儿童教育的英国,一样重视神童的价值,各种在年幼时展现出奇特才能的儿童,往往成为媒体追踪的焦点。但英国并不愿意将神童“神化”,而是强调神童的出现更说明普及教育以及多民族融合的重要性。 英国小男孩米哈伊尔·阿里就是一个神童。2005年,年仅3岁的阿里成为只有高智商人士才能加入的“门萨”协会最小的成员。阿里接受了一系列智力测验,涉及数字、图形、逻辑、透视等智力游戏,最后被证实智商达到137。“门萨”协会一名发言人说,“我们有超过2.5万名成员,但10岁以下的只有不到30个。” 英国广播公司2010年的一篇报道介绍了另一个年少英才。报道称,21岁的瑞秋·菲伊·希尔获得曼彻斯特大学医学专业学位,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医生。希尔被认为曾是一个小神童,8岁时在海外就读于侨民学校,随后连跳数级,15岁完成英国普通中学教育高级水平考试,然后等到17岁才开始大学学习(英国规定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年满17岁)。尽管表现神奇,希尔没有被社会过分追捧。她去了一家医院实习两年,医院规定只有顺利完成实习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谁也不能例外。 2007年,英国各大报章报道了1名语言神童。这个名叫沙尔马的男孩,除了英语,还能说印地语。此外,7岁时,他在学校学会了意大利语,8岁学会了德语,9岁学会了西班牙语和法语。沙尔马还能说泰语、斯瓦希里语、波兰语、汉语等。现在他正在学难度很大的卢干达语(乌干达的主要语言之一)。对于语言神童,英国人认为,这并非不可思议,关键在于有一个学习多语言的良好社会环境,这激发了他们的潜能。正是因为坚持这种看待神童的态度,英国《独立报》在报道沙尔马时,分别以中文、印地语和英语印上“教育”一词。加拿大神童也被津津乐道 地广人稀的加拿大在中小学提倡素质教育,课时短,课程设置以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为主。这样的教育模式看起来并不利于神童成长,而这符合加拿大人的教育观:中小学只要打好基础,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可。换言之,加拿大人照理是不提倡神童的。 然而实际情况却有些不同:加拿大神童照样被人津津乐道。比如在中国颇受人诟病的奥数,就是神童扎堆的地方。迄今最小的神童———加拿大奥数队三朝元老华裔宋卓群,第一次参加国际奥数竞赛时是7年级,而第一次参加数学竞赛时年仅7岁。这些神童的培养途径也是灌输,据说“从一年级起就没正经上过常规数学课”。 艺术界和IT界也是神童扎堆的地方。曾被称为“加拿大小盖茨”的IT奇才、斯里兰卡裔神童凯斯·佩里斯,1999年第一次IT热时,年仅10岁的他成立并运转了拥有十多家办事处的独立网页设计公司;号称“钢琴神童”的华裔余沛霖,2005年赢得加拿大肖邦钢琴比赛冠军时年仅17岁,他10岁不到就在加拿大音乐界崭露头角。不过,加拿大人所真正推崇的,是那种在特定领域像神童,其他领域像普通儿童的孩子。 大多数加拿大孩子接受一些培训,目的不是变成神童,而是获得更好的社会活动纪录和评语。加拿大高中升大学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看11、12两个年级的各科成绩,并结合社会义务服务、社会活动、竞赛成绩和操行评语。近年来,加拿大一些省份的公立学校模仿东方教育机制,开设了所谓“尖子班”,而私立学校则通常都被称为“尖子学校”,但总的来说,这些“尖子班”、“尖子学校”在课目设置、学科教育等方面只略好于普通公校,远谈不上培养神童。 日本家长更希望孩子“合群” 中国的近邻日本是一个注重整体性的民族。就民族性格而言,日本并不具备利于神童出现的环境。日语里有“十岁神童,十五岁才子,二十出头是普通人”的谚语。在日本,如果一个小孩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才能,那么家长会很高兴,但如果这个小孩同时很不合群,那么家长的担忧会远大于高兴。 但这并不表示日本人不喜欢他们的民族里有优秀人物出现。现年21岁的矢野祥,拥有芝加哥大学生物学和医学双博士学位,被称为天才的他,9岁进入大学,拥有跆拳道黑带,古典钢琴也达到专业水准,并每年举办一次个人演奏会。日本《经济新闻》关于他的报道中,除了对其日裔血统(父亲日本人,母亲韩国人)骄傲外,对他成长的关心也可见一斑。令人欣慰的是,这名天才少年最终成功融入当地社会。普通日本人也为他骄傲,网络上甚至有矢野祥培养法的介绍。 但矢野祥生活和教育主要是在美国,事实上,程序化的日本社会并没有太多产生矢野祥的土壤。著名的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第六部《贝克街亡灵》中,就批判了日本式教育对天才的扼杀。 凡事都有例外。在贴近娱乐圈的音乐界,天才就相对容易产生,毕竟这里从来不拒绝童星。现年14岁的牛田智大,出生后不久即随全家来到中国。两岁时,由于经常随母亲听李云迪和朗朗演奏的钢琴曲,喜欢上了钢琴。5岁时,他在上海电视台举办的比赛上拿了第一名,8岁时在肖邦国际音乐比赛亚洲区获得第一名,随后5年蝉联第一。牛田上小学时回到日本,除不断在国际比赛上夺冠外,他还在日本各地举办演奏会、出专辑,受到很多日本人的喜爱。 对于牛田,日本人表示骄傲的同时,也表达了良好的祝愿。在互联网上,很多日本人希望他能经历更多,成为真正的大师。日本人对于牛田的喜爱,除了他的技艺外,还在于他小小年纪说话举止都符合日本社会的礼仪。在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发生之际,牛田表现出了以音乐慰藉灾区民众的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神童加拿大日本
探寻日本
神童特工拯救世界
我在加拿大留学的第一年
都是神童
刘晏七岁为官
日本神社
远离是非之地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
去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