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新农村 探寻新发展

2013-01-13 08:28杨震王慧汪巧云
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 2013年11期
关键词:环境卫生农村大学生

杨震 王慧 汪巧云

[摘 要] 本报告是以黄石市农村地区环境卫生状况为切入点,主要从村民个人卫生和整体环境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并以全面性、层次化、前瞻性、差异化的原则为主要调查思想,科学调查黄石市周边农村的环境卫生现状。在调查过程中,对于村容村貌和乡风文明方面也会有较多的涉及,旨在促进黄石市新农村建设的程度,提升村民的卫生意识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关键词] 农村 环境卫生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X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11-02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此次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在于,通过调查,不仅可以起到关注“三农”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建设鄂东特大城市和“环大冶湖生态新区”提供第一手的资料。本报告主要从村民个人卫生和整体环境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并以全面性、层次化、前瞻性、差异化的原则为主要调查思想,在调查过程中,对于村容村貌和乡风文明方面也会有较多的涉及,旨在促进黄石市新农村建设的程度,提升村民的卫生意识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同时,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交流能力,拓宽视野,增加社会阅历。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在环境卫生的调查中,获得了很多很有价值的一手资料。

1.村民获取卫生知识的方式单一,以电视广播为主

在对村民获取卫生知识问题的调查中,有48.9%的村民选择了通过电视广播来获取卫生知识。而其他方式,如网络,报刊书籍,村委会公告栏,他人宣传的途径获取的人数较少。由此可见,电视广播作为大众媒体仍然在农村有很大的影响力。

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获取卫生知识的途径仍然十分单一。需要政府做足工作,多开展一些医疗卫生服务下乡队,不仅给村民提供一些免费的身体检查,同时也可以给村民做一些知识宣讲,主要针对疾病的预防和科学生育方面的知识。要发挥公告栏和宣传栏的作用,使更多村民关注宣传栏和公告栏,注意及时更新,提升村民的参与兴趣。

2.村民用水以自来水居多,其次为井水

在调查问卷我们设计的“请问您家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主要是为了了解目前农村村民用水卫生情况以及基础设施改造的情况。结果显示,选择“河流水”的村民有5人,占总人数的1.3%。选择“井水”的村民有158人,占总人数的39.8%。选择“自来水”的村民有222人,占总人数的55.9%。选择“桶装水瓶装水”的村民有12人,占总人数的3.0%。

分析可见,调查结果说明农村的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完善,自来水管道铺设也很到位。但是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村民对自来水水质基本上都持比较满意的态度。问题在于,自来水的供应会不时的间断,经常停水。所以这会大大影响到村民们的正常用水。所以目前问题的重中之重是联系有关部门,对经常停水这一问题做出解释,并采取措施尽快解决。

3.村民卫生意识与环保意识良好,需予以积极引导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村民都有对碗筷消毒的习惯,说明村民的卫生意识有了很大提升。同时,还有近一半的村民没有消毒碗筷的习惯,说明我们的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是十分必要的,多进行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村民们更好的意识到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预防各种传染病。对废水的回收利用上,村民们也有很强的环保意识。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村民良好的意识要慢慢养成,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加强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4.新农村有集中的垃圾回收箱,但清理不及时

在对村民垃圾处理方式时,有21个被调查对象选择了“随意倾倒”,占总人数的5.3%。有353个被调查对象选择了“倒入收集垃圾的指定区域”,占总人数的88.9%。有12个被调查对象选择了“焚烧或填埋”,占总人数的3.0%。有11个被调查对象选择了“分类处理”,占总人数的2.8%。

简单分析后,大部分村民都有意识把垃圾倒到指定的区域。在访谈过程中,也有村民向我们提到过,虽然说由村委会和镇政府出资修建了垃圾集中处理的设施,也有专人管理。但是,一周一次的垃圾车显然有点少,村民们都希望增加车次。由于垃圾堆积,在夏季容易腐烂发臭,影响到村民的正常生活。

5.农村公共厕所配备不足,亟需加大配备

通过对农村公厕的调查,简单分析下,不难看出,农村公厕面临三个现状:卫生差、数量少、设施简陋。针对这三个问题,提出几点建议:1、政府各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公厕的财政投入。2、村委会应鼓励村民筹资自建公厕。3、加强对卫生知识的宣传,让村民们了解厕所卫生对健康的重要性,使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4、加大对农村厕所污水管道的建设,减少粪便堆积对村民健康产生影响。

6.村民农药使用较科学,不使用农药的村民也有很多

对农药使用的调查,通过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村民选择的选项不集中,每个选项选择的比例差距不大。这就说明在使用农药这一方面,村民们的习惯还是很不同的。但是对于农药的使用量上,还是有很多村民选择凭自己的经验。这意味着,可能会出现农药过量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应该值得注意的。因为农药的残留会在生物体体内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不断传播,如果量超过人的可承受量,就会就会产生很严重的疾病,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在这种人人所必须吃的粮食中,农药的残留不仅仅影响到某一个人,而是很大范围。所以这一问题应该予以重视。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目前新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个人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及建议,希望对黄石市未来的新农村建设有所帮助。

1.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科学合理规划农村发展

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繁荣农村经济。只有不断发展生产,才能逐渐使人们过上富裕的生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生态农业。因此生产发展指标的涉及应该反映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能力。其中,农村生态经济的比重也是不容小视的。

所以,政府不仅要在财政上支持农村的发展,还要在生态上,政策上给予农村充分的帮助与支持。这样可以使得新农村建设能够更加符合目前中国的发展国国情,同时也是目前“环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的必由之路。

2.村委会要加大对环境卫生的宣传,加大自身作用

通过调查和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委会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因为国家的一些政策如果不通过村委会下达的话,很难传达给每个人了解及执行,农村环境卫生也是一样。目前村委会发展的障碍:

1、由于农村的自身组织相对比较薄弱和一些基础设施的落后,致使村委建设缓慢;2、村委会组成成员都是由农民组成,自身缺少文化,相对于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能力弱一点;3、缺少创新意识;4、缺少规划组织,没有把自治权落实在村民手中;5、缺少主人翁意识,对村里事物缺少关心程度。[1]

解决措施是:1、加大对村的投入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村委会的组织力度;2、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多开展一些理论培训班,定期组织培训;3、引导村民学习先进的创新思想,加强解放思想的建设;4、提高村委会的的待遇,促使对事业保持热情,加快农村的改革建设。

3.村民自身要加强素质水平,增强主人翁意识

村民要加强自身建设,就要拓宽自身的视野,不断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积极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在此过程中,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其中,大学生也是需要贡献力量的群体。

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开展这项下乡活动,就是以提升村民意识为目的。从而在活动中,时时刻刻注意将各项活动开展起来,而不仅仅局限于做社会调查。各类大众媒体也要做好这样的工作,开设新农村频道,能够使村民了解更多的知识。

4.社会要多关注新农村建设,政策方面要更突出重点

新农村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只靠一人之力知识螳臂当车。社会各界的帮助,尤其是技术支持和知识帮助是十分必要的。

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带来粮食的丰收,可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这方面,农业科技的普及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在农村农业科技普及方面的政策应更加明确,有指导意义。

5.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调查分析得到,要注重保护资源环境,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在具体规划及实施中,能源要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转变为风能、太阳能上;各种材料要积极探索再利用和再循环的模式;通过改变耕作方式来保护耕地,以便提高土地的生产力,避免通过砍伐森林来扩大粮食生产。在生态经济中,复合农业林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需要改变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吧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结合起来,做好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状况进行统筹安排。

四、结束语

在对黄石市周边几个村落的调查后,发现目前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有了较好的提升,农村环境也较几年前有了很好的改善。可圈可点之处很多,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卫生环境的改善,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后面的日子里,希望党和政府能坚持正确的方向,社会各界继续关注,带领农村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吴佳丽.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D]. 湖北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2.

[2] 张少杰.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与评价[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8(8):1-6.

[3] 邱玉慧.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责任问题的研究综述[J]. 广西社会科学, 2007(12):185-187.

作者简介:杨震(1994 4-),男,河北南皮人,本科在读。

王慧(1992 10-),女,湖北十堰人,本科在读。

汪巧云(1994 7-),女,湖北宜昌人,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环境卫生农村大学生
环境卫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保持环境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