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祁县小麦蚜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3-01-13 08:28王艳萍
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 2013年11期
关键词:吡虫啉抗性杀虫剂

王艳萍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71-01

小麦是祁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麦蚜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分布极广,全县麦区均普遍发生。祁县麦蚜种群以穗蚜即麦长管蚜为防治优势种。麦长管蚜长卵形,草绿色,腹管长圆筒形,成、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小麦叶、茎、穗的汁液,被害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严重者叶片变黄,全株枯死,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并造成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份超过30%。此外,蚜虫是小麦黄矮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其间接危害远远大于蚜害本身。

一、防治现状

麦蚜作为一种常发性、关键性害虫,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其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已被麦农所普遍认识,对于防治时间、用药情况也都熟悉。

1.小麦秋播药剂拌种

小麦秋播拌种技术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工作方针的现实举措,可以预防多种病虫害如纹枯病、根腐病、黑穗病、地下害虫、蚜虫、灰飞虱等,确保小麦苗全、苗壮的有效措施。目前,全县有85%的麦区播种都采用药剂拌种。技术人员在指导小麦生产中要求麦农准确掌握用量,提醒他们如果用量过大,会导致小麦出苗推迟,生长缓慢,严重者会出现缺苗断垄。

刘爱芝、李素娟等用吡虫啉225~480g拌100kg小麦种,可有效地控制小麦全生育期麦蚜的危害,持效期长达7个月。在小麦蚜虫发生始盛期至高峰期,防治效果达91.38%~99.52%,小麦的千粒重提高了9.41%~13.41%,小麦增产37.36%~48.06%。高占林、党志红等的研究表明吡虫啉拌种防治麦蚜技术在试验剂量下对作物安全,可高效控制麦蚜为害,在产品中残留也低于国际最高限量标准。2013年在祁县贾令镇的调查发现,用75%吡虫啉种衣剂(高巧)拌种后的小麦,到小麦抽穗后不再需要对蚜虫进防治,对蚜虫的大发生危害起到了较好的预防效果。

2.小麦抽穗至灌浆期化学防治

目前,麦蚜的防治仍以化学农药为主,最佳防治适期就是小麦开花灌浆时,一般在田间抽出100穗小麦,数一数,如果麦蚜有800头,天敌单位与麦蚜比小于1:150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喷雾防治。如果低于800头,应当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麦蚜的天敌主要有瓢虫、食蚜蝇、蚜茧蜂,它们对麦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一般年份控制效果可达20%左右。 近两年,麦田抽穗至灌浆期我县推广的是“一喷三防”技术,即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混配剂喷雾,达到防病治虫、防干热风、防倒伏的田间效果。这个时期麦田所使用的化学农药由政府集中采购,以村为单位免费发放到麦农手中。农药品种基本上由政府控制,避免了高毒农药在小麦生产中的使用。

二、存在问题

化学防治易造成3R问题即残留量(Residue)、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麦田若单纯依赖和长期使用一种化学农药,将会引起病虫种类变化加剧,危险性病虫不断发生且越来越严重,破坏麦田生态平衡。当害虫对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就会降低杀虫剂的药效,生产中农民就会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从而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同时给施药后残存的害虫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环境,反弹后虫害发生量大于没有用药防治的区域,并且用药次数越多,发生量越大,造成害虫的再增猖獗。

夏正荣等研究了阿维菌素、吡虫啉、毒死蜱和乐果四种农药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和对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天敌量随麦蚜密度的波动而波动,四种农药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均较好,但生物农药阿维菌素和选择性杀虫剂吡虫啉对天敌的杀伤率较低,这样药后余生的天敌能对药后余生的害虫进行二次控制。由于吡虫啉在麦田的大量使用,麦长管蚜不同程度地在各地都产生了抗药性。

如邱高辉2007年通过对江苏、山东、河南、甘肃等地麦长管蚜对吡虫啉和另一种常用杀虫剂抗蚜威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各麦区的麦长管蚜对抗蚜威已经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虽然还处于敏感阶段,但在局部地区已经开始产生抗性。到2012年山西省植保植检总站通报了山西省农业有害生物抗性风险评估结果。结果表明,我省运城地区麦长管蚜对抗蚜威的抗性为1.11倍,对吡虫啉的抗性为0.25倍。

因此,麦长管蚜对常规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问题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实现对麦蚜的高效控制,确保小麦稳产、高产。

三、对策

1.制定麦长管蚜抗性管理制度

针对麦长管蚜已经开始对吡虫啉、抗蚜威等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实际,通过政府部门协调,制定科学的抗性管理制度,有计划地使用杀虫剂,采取严格的措施控制杀虫剂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尽可能地延长杀虫剂的田间使用寿命。例如政府在防治麦长管蚜的过程中应拟定一个全县性的轮用计划,根据该计划,将全县分为3个面积大体相同的小麦种植区,按一定的年代间隔、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虫剂,并严格规定每一种农药的使用次数,结合小麦“一喷三防”技术的运用,政府完全可以实现对小麦农药使用情况的全面控制,从而可以有效控制麦长管蚜对杀虫剂的耐药性的发展。

2.综合治理麦长管蚜危害

麦长管蚜化学防治法虽然是麦农、植保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对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耕作防治法等各种防治法的效果和效益与化学防治法进行全面比较和评估后做出的选择。但许多地方都提倡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把害虫作为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分量来研究和调控,防治措施的选择应全盘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选取抗蚜小麦品种、利用微波电磁场杀蚜虫技术、利用微生物农药(真菌、细菌、病毒等蚜虫病原微生物)等防治措施均具有对环境安全且效果显著的特点,值得在生产中大力推广。

总之,麦长管蚜的控制应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生态调控等措施,构建科学的麦蚜控制技术体系,达到持续控制麦蚜的目标。

猜你喜欢
吡虫啉抗性杀虫剂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香蕉中吡虫啉的不确定度评定
人体肠道中特定抗生素抗性基因累积可能导致糖尿病风险上升
亚洲玉米螟Bt抗性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跟踪导练(一)3
2017年巴西进口近8000t吡虫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
甘肃省南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抗性诱导及抗性菌株生物学性状研究
正确杀虫 避免污染
杀虫剂也是有毒的
杀虫剂,别乱喷
低剂量吡虫啉对小麦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