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稻发生特点及防除措施

2013-01-13 08:28邱辉刘春梅于海艳
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 2013年11期
关键词:种源粳稻存活率

邱辉 刘春梅 于海艳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89-01

杂草稻俗称红米稻、自生稻、野生稻、稆稻等,原产地在南方,逐渐北移之后,鉴于其有较强的生命和适应能力,随纬度、气候、环境、栽培方式等变化,以及杂交突变、获得性遗传等影响、不断出现分离变异,现在种皮色差、株高、株型、松散程度、分蘖能力、熟期、结实率、粒形、落粒性等方面与原先相比,已产生较大偏离。虽然统称为杂草稻,但从形状表现上区别已有多种类型。宿迁市宿城区位于北纬33℃线上的淮北地区,常年种植水稻27万亩。2006年零星始见杂草稻,至2013年,发生蔓延面积近5万亩。因其较强生长优势,不仅成为影响直播稻产量的重要障碍,也对移栽的中熟中粳稻安全生长造成影响。

一、发生原因

1.早期随外调种源进入本地,然后逐步繁衍扩散;近年以本地自生种源蔓延发生为主,调入种子亦常检出杂草稻,但在种子中所含比例较低,一般不超过0.01%。

2.连年直播以及杂草稻成熟后易脱粒的特性,导致扩繁极快。

3.杂草稻发生初期未及时拔除,后期因株高偏低不便去除,收获期则为时已晚难以去净。

4.机械作业传播。一些从未采用过直播的移栽稻、机插稻田也出现杂草稻,排除种子因素,从田间分布情况看,杂草稻往往集中在地头或在田间成行、成点片状分布,许多地方调查结论为收割机异地带种传播。

5.秧田错选在上年已有杂草稻发生的地点,以致杂草稻随栽培稻一起栽进大田;随杂草稻蔓延发生面积扩大,此种现象的出现几率有增高趋势。

二、发生特点

1.杂草稻生命力强,生长势旺,适应性广,株型松散,竞争力显著优于同期播种的常规粳稻,有明显的生长优势。杂草稻发生严重的田块,同期生长的中熟中粳栽培稻大量萎缩死亡。

2.发生程度有明显差异。新近出现杂草稻的地域,田块间、田块内分布极不平衡,相邻田或同一块田差异可能超过50%,且无规律可循。而多年连续种植直播稻的地区杂草稻发生程度差异相对较小。

3.不同种植方式都有可能发生。总体表现为:连续多年直播稻田>新改种直播稻田>机插稻田>移栽稻田。手插移栽的中熟中粳稻田发生杂草稻,多为秧田混杂所致。杂交中籼稻田亦有见,但由于前期株型长势相似,后期因早熟株矮受压,表现不明显常被忽略。

4.覆盖范围广。全区所有乡镇都有直播稻种植,07年以前仅在罗圩、龙河两乡镇直播稻田发现杂草稻,现80%以上乡镇都不同程度发生,罗圩、龙河、洋北、陈集、洋河等乡镇近两年直播稻发展迅速,杂草稻分布面积亦随之扩大。

5.成熟期差异大、易落粒。移栽稻田以及早播早熟直播稻田中的杂草稻成熟早,生育期135天左右,落粒率高;熟期较晚的直播稻田,由于灌浆期间温度低、温差大,杂草稻熟期相应延迟,自然脱落率降低,但因直播稻田杂草稻比例高,散落籽粒总量仍较大。杂草稻口松易落粒,水稻机械收割时常产生溅落,停机放粮时会出现抛撒,籽粒落在田中成为翌年种源。

6.繁殖系数高。姑且按每亩15000穴,杂草稻仅占0.1%的比例计算:单株成穗8个×15穴=每亩成穗120个,120穗×每穗130粒=1560粒/亩,落粒1/3即520粒,翌年出苗1/3有170苗,较上年增11倍。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即便杂草稻基数很低,直播两年以后均有可能发展到每亩1000株以上。

7.自然状态下的存活率调查。翌年杂草稻存活出苗率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干旱年份、湿度低情况下存活率高,反之存活率低;二是与种子位于土层深度有关,覆土厚度超过1.5厘米,稻种基本不能出苗,采用手扶机浅耕的存活率高,用大功率拖拉机深耕的,杂草稻种子存活率大幅度降低。

三、危害

1.降低水稻产量,杂草稻密度1%,减产约0.3%,密度越高,损失系数越大。

2.稻谷商品品质下降,价格降低且不好出售。

3.有碍观瞻,田间水稻长势参差不齐,给人印象极差。

4.人工去杂花成本,去杂后缺棵影响产量。

四、防除措施

杂草稻与栽培稻同属,对杂草稻有效的药剂,常规稻也同样敏感,因此,缺少有效的化学手段。当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合理耕作。对已有杂草稻的稻田,改为栽培手插杂交中籼稻,充分发挥其大苗、长势旺、封行早及栽后建立的浅水层控制杂草稻种子的萌发的特点,抑制杂草稻生长。杂草稻发生特别严重的田块,建议改种1~2年的旱作物, 改变杂草稻适生环境,控制其种群数量。

2.清洁种源,控制传播。有杂草稻的田块不作种田,对调入种子按规定扦取混合样,然后用0.5公斤以上样品出糙脱壳后,检查有无红米或其它异色稻米,以确定是否含有杂草稻。

3.深翻掩埋,减少表土层杂草稻种子数量。利用水稻种子覆土厚度超过1.5厘米,成苗率很低以及深土层湿度大,杂草稻存活周期短的特点,从种麦时就采用大功率拖拉机进行深翻,收麦后再深翻一次,效果非常明显。

4.人工拔除。人工拔除是目前杂草稻防治的主要措施。杂草稻与栽培稻混合生长在水稻田中,目前尚无可选择的除草剂可用,主要防治措施是尽早进行严格的人工拔除,并清理出田间,妥善处理。一是苗期拔除,抓住杂草稻相对于粳稻,有株高茎粗叶宽长势旺、易辨认特点及有利时机,从秧田期就及时进行人工拔除;二是杂草稻抽穗成熟前去杂,拔出的杂株要带出田间,勿使成活。

5.在时间和水源充裕的条件下,提前放水诱发出苗进行化除后,再进行种植。

猜你喜欢
种源粳稻存活率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粳米价格短期上涨,后市行情难言乐观
日本癌症10年平均存活率为57.2%,胰腺癌最低仅5.3%
米粒有长短
不同地理种源人面竹的竹笋营养成分比较
粳稻收购为黑龙江省农民增收58亿元
不同红松地理种源变异对林木形质的影响
植物栽培温室大棚养殖林蛙试验
温度对克氏原螯虾苗种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不同种源华北落叶松种子的品质及苗木生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