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虚病论

2013-01-22 07:26洪宗国邓小莲
关键词:壮医脏腑阴阳

洪宗国,邓小莲

(1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药学三级实验室,武汉430074;2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530001)

1 壮医论虚

壮医认为,毒虚致百病[1].百因毒为首,百病虚为根.与中医类似,壮医的虚与实相对,虚指正气虚,实指毒邪实.人体的健康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毒邪进攻人体,正气奋起抵抗,正胜则健,邪胜则病.当体外与体内毒邪进犯人体时,毒邪可以致病.当正气虚弱时人体整体或部分功能受限,也常引起外毒的入侵,正虚也可以致病.

壮医阴阳,类似中医,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存在与运动规律的概括.凡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阳.凡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沉重的、相对静止的、物质的、机能衰退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阴.阴阳具有相关性、对立性、方向性、相对性.相关性指阴阳所代表的性质的值可以用某种一维坐标来度量,对立性指阴阳所代表的性质的值处于一维坐标的两个极端.方向性指阴阳所代表的性质的值具有方向的规定性,阴为负,阳为正.相对性指同一事物与现象在不同关联上有不同的性质.阴阳运动变化规律有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互变.人体健康是阴阳平衡的结果[2].

壮医有阴证与阳证之辩,指疾病过程中阴盛阳衰和阳盛阴衰两种情况.证是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全身状态相对于和谐健康状态的偏离方向.每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患者身上,都可以表现为阴证或阳证,或经治疗后由阴证转为阳证,或由阳证转为阴证.正虚毒轻者,或疾病的后期,多表现为阴证.而正盛毒重者或疾病的初期,多表现为阳证.从证的变化可以预测疾病的转归,由阴转阳,表示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由阳转阴,表示疾病趋重或恶化,其预后不良.阳亢阴虚与阴亢阳虚都偏离平衡,导致疾病.阴阳两虚则使人体整体生命力下降,更不利于健康.与中医不同,壮医认为阴阳两亢是存在的,如热为能量,属气,属阳,湿是水量,属阴,但岭南既高热又潮湿,阴阳两亢.人体在此环境中易生痧病[3].壮医因病开方,病求专方.而证只作为辅助参考[4].

壮医气血,类似中医.气无形有质,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血为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作用,属于阴.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之分,元气为先天之气,指人体基因及其功能,来源于父母遗传与后天强固.宗气为生命的能量,由肺吸入的氧气与脾胃吸入的水谷之气合成,其存在形式有光子态能量与ATP化学能,前者积于气海,后者存于血液,通过心肺流布全身.营气为通过食物获得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它们通过血液输布全身.卫气是保障功能,如人体的免疫、保温、防卫屏障功能.血是在脉管中运行的红色物质,它携带营养物质布达人体各部,将代谢废物排除体外,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所谓正气,既指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也指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或“卫气”,还指贮存可以调用的营养物质与生物能量即“营气”.功能属阳,物质与能量属阴.后者能量属阳,物质属阴.壮医的虚包含上述4个方面,器官功能损害、免疫功能虚弱,营养不良、体能衰弱.器官与免疫功能的健康取决于各器官与整体的阴阳平衡,阳虚乃功能衰弱,可以致病,阴虚乃物质能量匮乏,同样致病,阴阳两虚更能致病.营养物质靠血液传输,能量由气承载,虽有血虚与气虚之别,实为物质与能量不足.

壮医认为,人体正气有实有虚,实者有利于抵抗外毒,虚者不足以抵抗外毒,有时还导致外毒入侵.正气是一种内在的功能、物质与能量,虚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故壮医寻因,外部毒为首,内部虚为根.在正气中功能为阳,物质与能量为阴.在物质与能量中,能量为阳,物质为阴,能量多藏于气,物质多载于血,故壮医论虚,也常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阴阳两虚、气血两虚6种.壮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父母赢弱,孕期营养不良或早产可致虚,后天过度劳作,或与邪毒抗争气血消耗过度而得不到应有的补充,或人体本身运化失常,摄入不足也可致虚[5].

2 壮医辩虚

西医按功能将人体器官组织分成呼吸、循环、神经、消化、泌尿、生殖、运动、内分泌、免疫八大系统.中医则将功能赋予脏腑分成肺大肠、心小肠、心包三焦、脾胃、肾膀胱、肝胆六大系统.壮医脏腑,有器官之义如西医,无功能系统归属;有功能之义如中医,无系统及阴阳分野,也无五行传变分析.壮医辩虚,将脏腑视作器官,每个器官都有功能与物质,物质中又有实物与能量,因而均有阳虚、阴虚、血虚、气虚之症.虚一般表现出软弱无力、神色疲劳、形体消瘦、声低息微等临床症状甚至衰竭死亡.因为虚,体内的运化能力和防卫能力相应减弱,特别容易招致外界邪毒的侵袭,出现毒虚并存的复杂临床症状.不同类型的虚与不同脏腑器官的虚均具有不同的症状.

2.1 阳虚

阳虚属于功能衰弱性疾病.不同脏腑器官功能衰弱呈现不同症状.一般为神疲,倦怠,乏力,畏寒肢冷,面色咣白,指甲苍白,脏腑气血骨肉、三道、两路功能衰退等.其中肾阳虚表现为温煦失职,症见神疲倦怠,畏寒肢冷,腰膝冷痛,阳痿,宫寒等;还表现为气化无权,水液代谢失常,出现尿少、水肿等症.脾阳虚临床表现为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白不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见带下量多而清稀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2.2 阴虚

阴虚属物质体液缺乏性疾病.多表现为面色红,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呼吸气粗,甚者神昏谵妄,打人骂人,小便黄赤,舌红,目诊见“勒答”红丝明显,甲象见红紫或青紫等.其中肾阴虚表现为滋润不足,症见眩晕耳鸣,视力减退,形体消瘦,咽干舌燥.还表现为阴不制阳,虚热内扰,症见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不寐,梦遗等.脾阴虚乃脾的阴液不足,燥热内生,临床以便秘,消瘦,腹胀,口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常见于胃痛,便秘,便血,吐血,食噎,以及西医的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2.3 气虚

气虚,属于能量缺乏性疾病.中医诊为“虚劳或虚损”,西医的“消耗性疾病”及疾病后期属此范畴.因先天禀赋不足,父母赢弱,孕期营养不良,或早产,或产后喂养不当.后天劳作过度,或与邪毒抗争,气血消耗过度.饮食不节,损伤谷道,摄入不足.临床主症为软弱无力,神色疲劳,形体消瘦,声低息微,容易感冒.兼症发热寝汗,心悸失眠,烦躁易怒,不思饮食,大便干结,视物不清,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等.

2.4 血虚

血虚,属于造血、运血功能衰弱或营养物质摄入较少引起的营养不良症.中医诊为“虚劳或虚损”.西医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营养不良”等属此范畴.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不当,或烦劳过度,耗伤气血,或饮食不节,损伤谷道,气血生成不足,或因出血性疾病或外伤失血过多,未得充养.临床主症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兼症健忘,失眠,多梦;或耳鸣,眼花,肢体麻木;或短气自汗,声低气怯;或饮食减少,大便溏烂,胃部不舒.

3 壮医补虚

壮医补虚,无非动动.一为运动,二为动物.首重运动锻炼,次重食补,最后用药.食补擅用动物食材,尤其擅长药食同补.

3.1 运动补虚

阳虚为器官功能衰弱疾病.一些器官功能可以通过运动来恢复.如心脏及其血液循环功能,肺脏及其呼吸功能,脾脏及其消化功能,大脑及其神经功能,四肢及其运动功能等.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可以健全上述器官功能.但运动应讲究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器官功能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漫步有助消化,游泳有助血液循环,郊游有助呼吸,脑力劳动有助神经健康等.运动要适度,应控制运动量,过度的运动会造成器官功能损伤.

3.2 动物食补

壮医认为,一些山珍野味,因生长于大自然和深山老林,得天地日月纯正之气最多,其补力更胜一筹.对动物药的长期应用,壮医形成了一些颇带规律性的经验:如虫类药祛风止痛镇惊;鱼鳞之品化淤通络,软坚散结;介甲之类滋阴潜阳,安神定魄;飞禽走兽滋养气血,燮理阴阳等.血肉有情之品气血双补,且多为美味食物,虚人常服自然有益,盛者宜少食,更不可过量,过量或腐臭则成毒为害[6].

3.3 药物补虚

壮药补虚,针对不同虚症使用不同药物.壮医将壮药分成公药、母药、主药、帮药、带药.公药针对阳虚阴盛的阴证而设,为补阳药,凡温补,增强人体抵抗力、免疫力类壮药多为公药.母药针对阴虚阳盛的阳证而设,为补阴药,多为寒凉类壮药.大抵有清热降火、消炎解毒杀菌作用.主、帮、带相当于中医君、臣(佐)、使,主药为君,必不可少,可用公药或母药,剂量大[7].壮医药更倾向于药食同补,在方剂中使用动物药,或在食物中加入补虚药.

《中国壮药学》共载药510种,补虚药39种,占7.65%.其中补阳药10种,分别是破故纸、杜仲、巴戟天、南方菟丝子、益智、狗肉、山羊肉、核桃、海龙、海马.补阴药5种,分别是乌龟、甲鱼、黄精、旱莲草、绶草.补气药16种,分别是荷包山桂花、黄花倒水莲、土人参、风车藤、红枣、荔枝、隔山香、乌饭树、四叶参、野山药、蛤蚧、山鸡、鹧鸪、灵芝、白蚁巢、黑蚂蚁.补血药8种,分别是首乌、白花油麻藤、龙眼、藤当归、帘子藤、地黄、红药、鸡血藤.其中动物类10 种[7].

3.4 补虚方剂

3.4.1 血虚症

治疗原则补益气血.①鸡血藤、五指牛奶、白蔹、大力王、五加皮、当归、黄花倒水莲各10 g,配猪脚1只炖服,每日1剂.②千斤拔、当归藤各12 g,独脚风、四方钻、钩藤各10 g,过山龙6 g,百草霜3 g,配猪骨或鸡肉适量炖服,每日1剂.③鸟不站、黄花倒水莲、虎杖、杜仲、牛大力各10 g,水煎,取汁蒸鸡蛋服,每日1剂.④红丝线、走马胎各10 g,鸡蛋1个,冰糖、甜酒各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⑤千斤拔、金樱子各30 g,五指牛奶、冬稔子干、牛大力各120 g,浸酒 2000 mL,1 个月后可服,每日 10~20 mL[6].

3.4.2 气虚症

治疗原则扶正补虚.①天冬、麦冬各9 g,穿破石20 g,山慈姑 12 g,铁包金 24 g,白蒺藜 18 g,土黄芪25 g,甘草4 g,水煎服,每日1剂.②何首乌、鸡血藤、黄花倒水莲、土党参各15 g,水煎服,每日1剂.③女贞子、旱莲草、灵芝各15 g,水煎服,每日1剂.④淫羊藿5 g,桑寄生、钩藤各6 g,水煎服,每日1 剂[6].

4 壮医虚病论

壮医论虚,百病之根.外毒内虚,百病乃生.虚能单独致病,亦可与毒一起致病.故虚病为壮医的主要病类与特色病种.壮医论虚,讲究虚实.尽管阴盛、阳盛与阴阳两盛足以致病,但阴盛往往阳虚,阳盛往往阴虚,阴阳两盛虽然存在,毕竟少见,故单提虚病基本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少见还是存在,医者必须正视,可在壮医虚病论中适当涉及.

壮医辩虚,类似中医,脏腑器官类似西医,脏腑之间无阴阳制化,五行传变.虽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属,但少脏腑器官之间阴阳气血之别.用中医整体架构,少中医辨证施治.类西医病求专方,缺西医实证分析.气血阴阳,实为功能、物质与能量.然而壮医脏腑器官论阴阳为脏腑,论功能是器官,既无西医八大功能系统归纳,又无中医六大脏腑功能系统统属,一脏一阴阳,全身论气血.但目前对每个器官的功能定位不明,故阴阳分析难定,可借助现代科学对器官功能的了解,丰富壮医虚病内涵.

壮医补虚,首重动动.运动调节,动物滋补,食补为先,药食同补,乃壮医特色治疗方法.但既然一脏一阴阳,应大力开发针对不同脏器的补虚方法与补虚食物与药物.壮医病求专方,壮药类似西药,少有变化,且每方用药味数少,有利于工业化开发与市场化运作.

[1]黄汉儒.壮医理论体系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3.

[2]王 建.中医药学概论[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10.

[3]罗 婕.再探壮医“阴阳”起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11:1-2.

[4]林 辰.略论壮医的证治特点及其研究思路[J].广西中医药,2000,5:47-49.

[5]李珪.壮医治疗虚症研究述评[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5,5:43-45 .

[6]黄汉儒.中国壮医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60-61.

[7]梁启成,钟 鸣.中国壮药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23.

猜你喜欢
壮医脏腑阴阳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论筋性脏腑病❋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比照中医,求同存异
——略论壮医翻译现状及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