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阳法的分类(三)

2013-01-22 17:23冷长青冯云霞郝建军张介眉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通阳少阴干姜

冷长青 丁 舟 章 茜 冯云霞 朱 旭 郝建军 张介眉

1武汉市传承中医药研究院,武汉 430022

2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 430022

·专题笔谈·

通阳法的分类(三)

冷长青1丁 舟1章 茜1冯云霞2朱 旭2郝建军2张介眉2

1武汉市传承中医药研究院,武汉 430022

2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 430022

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当它们在运动过程中相遇而又处于和谐状态时,就会相互交通,阳入于阴,阴中有阳,阴阳的相互交通,使对立着的两种事物或力量,统一于一体,生成万物,并使万物时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对于人体而言,生理状态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阴阳时刻处于运动交通状态;表里(内外)阴阳交通,上下阴阳交通,五脏六腑内部和之间的阴阳交通,阴阳和谐乃百病不生。若或因阳虚,或因阴凝导致阳不入阴,阴阳相隔,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则变证峰起。

1 交通阴阳

表里(内外)阴阳不交通:风、寒、湿痹于肌表,阳气郁伏于营血之中或寒痰郁于心下,阻心阳之气不得外通,阳气不得宣越,故疟发寒多,或但寒无热也。发为牝疟,此时虽发热,但必渴喜暖汤,自有阳气不舒之情状,与一般疟证有所不同,方用牡蛎汤(牡蛎、麻黄、甘草、蜀漆,方中牡蛎软坚消结,麻黄散寒、发越阳气,使通于外)、蜀漆散(蜀漆、龙骨、云母,方中蜀漆宣发郁阳、降泄痰饮、清泻邪热,龙骨化痰清热、养精神、定魂魄、逐邪气,云母泄邪涤痰、镇摄降泄、安和精神)或柴胡桂枝汤(桂枝、黄芩、人参、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病在少阳,而太阳、阳明犹未罢,缘其津液内亏,故阳气结而不通。用桂枝散太阳余邪,干姜开阳明痞结之气,使以花粉佐牡蛎,入阴分升津液,以救三阳之热,重用柴、芩、草转少阳之枢,则三阳结邪,一一从枢转出),正如《退思集类方歌注·柴胡桂枝干姜汤》所说:“柴胡桂枝干姜汤,花粉芩甘牡蛎藏。邪在三阳阳气结,从枢转出易通阳”。

上下阴阳不交通:中焦是阴阳升降的交通要道,故上下阴阳不交通最常见于中焦痞证。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能为满。欲通上下,交阴阳,必和其中。半夏泻心汤所治痞、呕,利诸症,恰与阳气不降,阴气不升之“否”的格局相吻合,独阳上逆而热则作呕,独阴下走而寒则肠鸣下利。故痞证的形成就是阴阳升降的问题。张锡驹在《伤寒直解》中云:“痞者,否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上下交,水火济谓之泰;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上下不交,水火不济谓之痞。故用半夏以启一阴之气;黄芩、黄连助天气而下降,引水液以上升;干姜、人参、甘草、大枣助地气之上升,导火热而下降,交通天地,升降水火,以之治痞,谁曰不宜”,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云:“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独阳上逆而呕,独阴下走而肠鸣,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人参、甘、枣则补养中气,以为交阴阳、通上下之用也”,而痞证的治疗正是由“否”转“泰”的过程,针对“独阳上逆”,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寒以清热,降阳为本,治热为标;针对“独阴下走”,半夏、干姜辛以升阴,温以散寒,升阴为本,治寒为标。中焦是阴阳升降的交通要道,参、草、枣为扶脾助脾之意,在该方中为通上下、交阴阳之用,就是健运中焦,使道路通畅。由此,才能达上坤下乾之“泰”的格局,从而恢复中焦正常的升降。由此,本文从阴阳升降失调角度分析痞证的病机,继而从降阳升阴解析半夏泻心汤的组成,最终达到上坤下乾之“泰”的格局。

上热下寒,升降失司。治宜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73条曰:“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本方桂枝辛温散寒,宣通上下之阳气。《伤寒论》中寒热并清上温下的方剂不少,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栀子干姜汤等,一般的组方规律是用寒性药(黄芩、黄连、栀子)清上热,用热性药(干姜)温下寒。但黄连汤中除用黄连清上、干姜温下外,还配伍桂枝。上热下寒证就是上下阳气不通,仲师称为“寒格”,以“格”言病,知其阴阳格拒。而桂枝辛散走窜,有利上下寒热之气的宣达畅通,可谓以“通”除“格”之治,与黄连清上、干姜温下,相得益彰。

2 通阳回厥

阴阳不交日久,发展为阴阳格拒,出现厥证等证。阴阳格拒,是阴盛至极或阳盛至极而壅遏于内,使阴气与阳气或阳气与阴气相互阻隔不通的病理变化。

阴寒凝聚而不散,阳气痹阻而不通,治宜通阳和胃,散寒止哕。《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九》22条曰:“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本证寒阻气逆,阳气不达四末,则手足厥冷寒邪袭胃,胃阳不得达于四末而手足不温;胃气因寒失其和降,则见干呕、呃逆,此为寒阻中焦之证。本证“非无阳”之象,而是因寒邪闭阻中阳,阳气不得运达四肢所致,故必驱散寒邪,阳气始得宣畅。投橘皮汤,橘皮行气和胃,生姜散寒降逆,共奏通阳和胃除厥之功。正如《医宗金鉴》所云:“虽手足厥,非阳虚阴盛者比,乃气闭不达于四肢也”,《绛雪园古方选注·橘皮竹茹汤》曰:“橘皮汤治呕哕,橘皮竹茹汤治哕逆。呕者,张口有物有声。哕者,撮口有声无物。若呕哕、四肢厥冷,乃胃中虚冷,阴凝阳滞,主之以陈皮、生姜,辛香温散,开发胃阳,而呕哕自止”。

阴盛格阳,寒厥下利,治宜回阳救逆。《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45条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本病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微欲绝,为里寒。身热不恶寒,面赤色,为外热。此阴甚于内,格阳于外,不相通也,与通脉四逆汤散阴通阳。《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曰:“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为里寒;身热,不恶寒,面色赤为外热。此阴甚于内,格阳于外,不相通也,与通脉四逆汤,散阴通阳”。

营血不足,寒凝经脉,治宜养血通脉,温经散寒。《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51条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寒寻源·当归四逆汤》曰:“此又属血虚而致四逆者也。血虚则不宜姜附,重劫津液,故以当归补血为主,佐以芍药甘草大枣,和阴而生津,复以桂枝细辛通草,通阳而温表,使阴阳之气顺接,则四末温而厥逆止”。

阳虚阴盛,导致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四肢厥逆,治宜温灸,以通阳散寒回厥。《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49条曰:“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云:“伤寒阴证见阳脉者,虽困无害,无宁俟之也。今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而曰可灸之者,盖以欲温则有阳脉之疑,欲清则有阴厥之碍也。夫证脉无寒热之确据,设以促之一阳脉清之,惟恐有误于脉,或以厥之一阴证温之,又恐有误于证,故设两可之灸法,斯通阳而不助热,回厥而不伤阴也”,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厥阴篇》曰:“故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手足厥逆而脉促者,非阳之虚,乃阳之郁而不通也,灸之所以引阳外出。若厥而脉微者,岂必更以四逆汤温之,岂特灸之哉!”

阳气内郁,气机不畅,治宜疏畅气机,透达郁阳。《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18条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说:“凡少阴四逆,虽属阴盛不能外温,然亦有阳为阴郁,不得宣达而令四肢厥冷者,故有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泄利下重诸证也。今但四逆而无诸寒热证,是既无可温之寒,又无可下之热,惟宜疏畅其阳,故用四逆散主之”,《伤寒儹论·少阴下编》云:“四肢为诸阳之本,阳邪传至少阴,陷下于里,而不能交通阳分。乃至四逆下利,其中土之阳气亦伤,所以亟用柴胡升陷内之阳邪。枳实破内滞之结热,甘草助脾胃之阳运,芍药收失位之阴津,允为利解少阴,阴阳痞膈之定法。慎不可以其阳热内结而用下法也。盖伤寒以阳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

外感温热病后期邪陷于里,阳郁不伸,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用麻黄升麻汤证宣发郁阳,扶正达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57条说:“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方用麻黄、升麻为君,发越郁阳;麻黄能发散上焦肺经火郁,升麻不仅能升散,而且擅解毒,用之使郁阳得伸,邪能外达。其升麻之用,就体现举阳升陷、宣通郁热之治。合诸药共奏发越郁阳,清上温下之功。具有阴中升阳的特点。

3 举陷通阳

表里阳气不通,上下阳气不通均会导致阳气内陷、阳气下陷的病证,临床当通阳举陷。阴寒内盛,格阳于上,治宜通阳散寒,回阳救逆。《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14条曰:“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六气感证要义·方解》曰:“然则白通汤证,无面赤,何为亦升其阴?夫阳在上宜降,阴在下宜升,今少阴下利一往不返,失地道上行之德,非用葱白入阴而升之。徒有驱寒之姜附何益?升之则与阳通,故以葱白冠首,而名之曰白通,通非通脉之谓也”,关于葱白的通阳作用,《伤寒论辨证广注》曰:“少阴为阴,天之寒气亦为阴,两阴相合而偏于下利,则与阳气隔绝不通,姜附之力,虽能养阳,不能使真阳之气,必入于阴中,惟葱白味辛,能通阳气,令阴得阳则愈”。

清吴师机曾提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中医的外治是指敷贴、针灸等方法,内治指服药治疗,在中医学中,不仅内服中药可以通阳,外治也可以达到通阳的目的。针灸通阳、熨脐通阳、刮痧通阳即属此类。

针灸通阳最早见于《华氏中藏经·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中说:“灸则起阴通阳,针则行荣引卫,导引则可以遂客邪于关节,按摩则可以驱浮淫于肌肉”,《十剂表·十剂表下》更是提到了:“通艾火通阳炙百病,灯火淬小儿惊风,火硝辛苦温有毒散热行结破积”。“用针如用药”,通过针灸刺激体表穴位的办法,通达阳气,促进经络传导,调整气血和脏腑功能,也可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灸法治疗伤寒脉促,手足厥逆之厥证通阳而不助热,回厥而不伤阴;脉微而厥冷加烦燥灸毛际;灸之以通阳痹治疗口中和、背恶寒之阳不通;逆取荣以通阳气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风坚盛,太阳气伏沉,阳脉去;隔蒜灸通阳气以治鱼脊疮;阳邪痹于阳而不去的桂枝汤证服药后的烦热而不解刺风池、风府、阳维之会通阳痹;针引阳气治血痹;取穴针之通表里之阳以和营卫。

刮痧通阳治关节痛及痞证。如《温病条辨·伪病名论》云:“遂至方书中亦有此等名目矣。俗治以钱刮关节,使血气一分一合,数分数合而阳气行,行则通,通则痞开痛减而愈。但愈后周十二时不可饮水,饮水得阴气之凝,则留邪在络,遇寒或怒(动厥阴),则不时举发,发则必刮痧也。是则痧固伪名,刮痧乃通阳之法,虽流俗之治,颇能救急,犹可也”。

熨脐通阳通阳气而利大小便。如《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六节·滋补剂》曰:“或仍用喻西昌熨脐法。亦能通阳气而利小便”;熨灸气海、关元通表里之阳治少阴病服药后脉微续,阳气渐回时。

按五脏分则还有宣通肺阳、温通心阳、畅通脾阳、疏通肝阳、通达肾阳之别。

通阳方法众多,实难分类,如化痰通阳亦属于消法通阳,利水通阳、化湿通阳还可归为淡渗通阳之范畴,其纵横交错,难以细说,这再一次验证了“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之说,我们尽量使之有所区分,为临床提供一些思路。

10.3969/j.issn.1674-4616.2013.01.016

2012-07-04)

猜你喜欢
通阳少阴干姜
湿温病“通阳”治法探究
论少阴“三急下”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第282条之探析
基于“取类比象”法探讨通阳与肿瘤防治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热性作用的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论《伤寒论》少阴病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