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重症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46例

2013-01-23 21:02白相对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2期
关键词:山萸功血升麻

白相对

(山西省兴县计划生育服务站,033600)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属中医学崩漏范畴。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经崩或崩中,后者称经漏,临床中两者常交替出现。正如《血证论》中云:“崩漏为非经期而下血之谓也”。《女科证治约旨》说:“崩中者势急症危,漏下者,势缓症重,其实皆属危重之候。”与西医学之功血概念一致,是妇科多发病、疑难病。为探讨功血的发病特点及中医中药治疗的有效方法,现将笔者2007年1月~2012年4月用中药治疗的46例重症功血门诊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子宫不规则出血1个月以上,除外先兆流产、异位妊娠、子宫肌瘤、淋球菌感染等所致子宫出血者。病程1个月~2年,平均4.8个月;46例均有贫血貌,Hb最低者48g/L;发病年龄17岁以下1例,18~45岁22例,46~56岁23例。

辨证分型:①血瘀虚证型32例,其中脾气虚血瘀型17例,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型4例,脾肾阴虚、气滞血瘀型2例,阴虚血瘀型8例,肝郁气滞血瘀1例。②单纯虚证型14例,其中脾肾阳虚8例,脾肾阴虚4例,阴虚血热2例。

主要证候表现:①血瘀虚证型共同特点:出血时间长,量多,色紫黑有块,时崩时漏;乏力神疲,头晕心慌,贫血貌;大便干稀不一;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细涩。②单纯虚证型共同特点:经乱无期,非时而至,漏多崩少,色淡质稀;乏力神疲,腰膝酸软,头晕心慌,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或薄黄干;脉沉细弱。

治疗方法

1.血瘀虚证型:发病共同特点为:时崩时漏,淋漓不断。立法:活血化瘀,调理脾肾肝。主方:熟地黄15g,山药15g,焦白术15g,当归15g,蒲黄10g,五灵脂10g,三棱10g,莪术10g,益母草40g,三七10g,海螵蛸15g,升麻10g,木香10g。加减:脾气虚弱加人参20g,茯苓12g,黄芪40g;脾肾阳虚加山萸肉15g,菟丝子30g,补骨脂10g,鹿角霜10g,附子9g,仙灵脾20g,砂仁10g;脾肾阴虚加枸杞子15g,菟丝子30g,山萸肉12g,鹿角胶10g(冲服),龟甲胶10g(冲服);阴虚加生地黄20g,白芍30g,阿胶15g(冲服),旱莲草15g;肝郁气滞加柴胡9g,川楝子12g,郁金12g。

2.单纯虚证型:共同特点:经乱无期,时下时止,漏多崩少。立法:补益虚脏、固冲摄血。①脾肾阳虚:主方: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萸肉12g,枸杞子12g,炒杜仲12g,菟丝子30g,当归12g,附子9g,肉桂9g,鹿角霜10g,人参20g,白术15g,茯苓12g,炮姜10g,海螵蛸15g,升麻9g,炙甘草6g,大枣5枚。面浮肢肿加炒玉米30g,仙灵脾20g;便稀加补骨脂10g,芡实30g;腰困加续断15g,补骨脂10g。②脾肾阴虚:主方:熟地黄15g,生地黄15g,山药15g,山萸肉12g,枸杞子15g,炒杜仲15g,菟丝子30g,牛膝10g,龟甲胶10g,鹿角胶10g,人参15g,白术15g,茯苓10g,白芍30g,海螵蛸15g,赤石脂30g。心烦潮热加栀子12g,龙骨、牡蛎各30g。③阴虚血热:主方:生地黄15g,白芍15g,麦门冬15g,阿胶10g(冲服),地骨皮15g,牡丹皮12g,地榆炭20g,侧柏炭30g,马齿苋15g,黄柏15g,栀子10g,茵陈15g,龙骨、牡蛎各30g,生甘草6g。随证加减。

治疗结果

46例患者中,2剂药血止者9例,5剂药血止者24例,7~15剂药血止者13例。总有效率100%。

典型病例

患者,女,37岁,2007年2月3日初诊。患者阴道出血4月余,辗转多家医院医治无效,于2007年1月25日重返我县某医院妇产科门诊治疗。口服米非司酮,静脉输液(药、量不详),仍出血不止。于2007年2月3日出血暴下而就诊。主诉:于2日夜间大出血,夹有大血块,时下时止,动则更甚。觉气短无力,头昏心慌。见阴道出血色黯有块。望诊:口唇面色苍白,眼睑水肿,舌质淡,有紫斑,脉沉弱涩。急查Hb 54g/L。病情分析:患者37岁,属肾气旺盛的育龄期,由于发病4个月,出血时间长,损血耗气,加之忧思悲恐过度,损伤脾气,脾虚气陷,统摄无权;“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气亏损,冲任失固;忧虑日久,郁滞成瘀;漏下日久,久漏多瘀,至胞宫瘀血不去,新血不安,血不归经,故血暴下。属脾虚气陷血瘀证。治用活血化瘀、健脾益气之法。方药:熟地黄15g,山药15g,白术15g,当归10g,蒲黄10g,三棱10g,莪术10g,益母草40g,三七10g(研末冲服),海螵蛸15g,人参15g,黄芪30g,木香10g,枳壳10g,升麻10g,芡实30g,赤石脂30g,阿胶珠10g,枸杞子15g,山萸肉15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荆芥穗炭10g。2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2007年2月5日,服2剂出血止。诊其四肢厥冷,腰膝酸困,善叹息,余证同前。方药:熟地黄15g,当归10g,三棱10g,莪术10g,蒲黄10g,三七10g(冲服),人参30g,白术10g,山药15g,黄芪50g,茯苓10g,海螵蛸15g,升麻10g,煅龙骨、牡蛎各30g,赤石脂30g,枸杞子15g,山萸肉15g,菟丝子30g,续断30g,补骨脂30g,鹿角胶10g(冲服),附子10g,木香10g,郁金10g。3剂,服法同前。

三诊:2007年2月7日,再未出血,精神好转,舌脉同前,效不更方,继服5d,用方5剂。

四诊:2007年2月12日,血止8d,一般情况明显好转,感头痛,手指冰冷,舌、脉无明显变化。5日方去三棱、三七、海螵蛸、升麻、煅龙骨、煅牡蛎、赤石脂、郁金。加白芷15g,炒杜仲10g,肉桂6g,川牛膝10g,乌药15g,因出血日久,贫血严重给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预防感染。

五诊:2007年2月25日,崩漏痊愈,神情正常,舌脉瘀象已消。自觉心悸虚烦,善叹息。予以疏肝理气、宁心安神、补肾固冲以巩固疗效。方药:柴胡10g,当归12g,白术15g,炒白芍30g,茯苓10g,薄荷10g,木香10g,乌药10g,枳壳10g,百合30g,炒酸枣仁30g,柏子仁20g,山药15g,黄芪30g,熟地黄20g,山萸肉15g,枸杞子15g,菟丝子30g,炒杜仲10g,续断30g,补骨脂10g,焦三仙各15g。6剂,每日1剂,水煎服。

六诊:2007年3月14日来诊,述于3月5日月经来潮,经期8d,经量正常,身体恢复。致今5年,月经规律。

体会

功血病因病机复杂,如果辨证有误,用药不当,出血不能尽快控制,必损血耗气,致气血俱虚。无论病起何因,必归脾肾。常因因果相干,多脏受累,辨证用药复杂,故为妇科疑难重症。

功血的发病特点是期、量严重紊乱,时下时止。虚证、瘀证多,实证少。从证型结合发病年龄看,青春期患者或为先天肾气不足或为阴虚血热,育龄期患者多为脾肾气虚、肝郁气滞、血瘀,更年期患者多为肝肾亏损、冲任不固、脾气虚弱。

从用药看,本例方中人参、黄芪、山药补气培元,固中摄血;升麻配枳壳、木香升提气机,以助行瘀;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海螵蛸、芡实、赤石脂涩血固冲;熟地黄、当归和血调经,与黄芪、阿胶配伍又能补血;三棱、莪术入肝脾经,二药行气破瘀,以达消瘀止血之目的;蒲黄、三七、荆芥穗炭止血散瘀,破瘀而不伤正;重用益母草养血祛瘀,调经消肿,收缩子宫。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益母草煎剂与垂体后叶素相似。全方以健脾补气、活血破瘀为主,以补肾填精、收敛固涩为辅,再加疏理气机、理气止血药物达到药证相投,祛瘀生新,引血归经的作用。活血破瘀之品血止后应渐减,直至舌、脉瘀象基本消退为宜,使病情不再反复。本案出血4个月,且病危,故血止后根据症情变化加减用药,观察1个月无复发,且能如期转经,给予停药。

从治疗结果看,中医中药治疗功血优于激素类西药,效果显著。不存在激素对人体的副作用及撤药性出血。

崩漏是妇科危重之候,治疗关键是识证用药、预防复发及善后调理、消除病因。灵活应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在危急之时塞流需澄源、澄源需固本,三法切忌截然分开。不论何证,治崩不忘升提气机、收敛固涩;治漏不离养血理气,正本清源。在此基础上青春期患者重在补肾气、益冲任;育龄期患者重在舒肝理气,调理冲任;更年期患者重在调理肝肾、固冲任。因崩漏为子宫出血,必须与胎漏、异位妊娠、子宫肌瘤等出血相鉴别,以免误治,延误病情。

猜你喜欢
山萸功血升麻
升麻的品种考证
亮丙瑞林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临床研究
山萸肉表面泛霜和发霉的鉴别
A Brief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经典名方中升麻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升麻之思辨及临床应用❋
升麻蜜制工艺的优化
8 种炮制方法对山茱萸脂溶性成分的影响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口服妈富隆调经止血疗效分析
补肾固冲法治疗青春期功血的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