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中医调护

2013-01-23 21:02林俊和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2期
关键词:调护外邪情志

林俊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该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至今仍无根治方法。属中医学“哮病”范畴,中医学认为,哮喘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因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嗜食咸酸或情志过激等诱发,致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肺失宣肃而发病。若能在缓解期避免外邪侵袭、异物诱发、情志刺激等因素,并给予正确的调养方式,对预防哮喘发作及促进疾病的康复大有裨益。兹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哮喘缓解期的中医调护进行阐述。

1.起居调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临证指南医案·哮》又云:“宿哮……沉痼之病,寒入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哮喘缓解期多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的虚损。而肺者,外主皮毛,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若起居稍有不慎,易感受虚邪贼风,致两虚相得,而诱发哮喘发作。故在起居方面,应慎起居,避寒暑,顺应四时变化,预防外感,保持居住环境空气畅通,避免接触花粉、尘螨及刺激性气体等。

2.饮食调护。《医碥·哮喘》云:“哮者……得之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古人认为,哮喘的发生与饮食过于酸咸有一定的关系,故在饮食方面,强调不宜过酸过咸。且肥味滋腻之品,易困阻脾胃,助湿生痰,亦应少食。另外,哮喘患者多属过敏体质,对海腥发物,如鱼、虾、蟹等也应慎食。可见,注意饮食对于预防哮喘发作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能进一步给予正确的饮食调养,还能促进病情的康复。扁鹊云:“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哮喘患者在缓解期主要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的虚损及痰饮留伏,故在平时可根据患者的证型特点,辨证地给予补益肺脾肾及理气祛痰之品。

3.运动调护。古人云:“动则不衰,用则不退。”运动能疏通气血,畅通经络,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然而过度不当的运动则有可能诱发哮喘的发作,特别是运动性哮喘,故推荐散步、慢跑等相对柔和的有氧运动,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度,并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患者运动耐量,从而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哮喘患者亦可根据自身体质特点及个人喜好,选用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或各种舞蹈健身操等运动项目,若能持之以恒,则可令筋骨和柔,百关通畅,诸病向愈。

4.情志调护。《素问·举痛论》:“生病起于过用。”人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基础,是五脏生理活动变化的体现,然而过度的情志刺激易致人体气机紊乱而诱发哮喘发作,正如《时方妙用·哮证》所云:“哮喘之病……动怒,动气亦发。”此外,保持良好心态对于疾病的康复亦不可小觑。哮喘的反复发作,常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患者往往表现出悲观、抑郁、苦闷、易怒的情绪,故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过极。

5.辨证施护。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在调护方面,中医也强调辨证施护。在哮喘缓解期,患者多表现为肺脾气虚或肺肾两虚。

(1)肺脾气虚证:症见声低气怯,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自汗怕风,容易感冒,舌淡苔白,脉弱无力。调护措施:居住环境宜通风、向阳,注意暖衣温食;若出汗过多,应及时揩干,勤换衣服,以防外邪入侵;饮食宜清淡,少食多餐;平时可多食用补肺健脾祛痰之品,如猪肺、糯米、山药、薏苡仁、党参、黄芪、白扁豆、佛手、陈皮等;配合穴位针灸或敷贴,可选取脾俞、肺俞、足三里等穴。

(2)肺肾两虚证:症见短息气促,动则尤甚,腰酸腿软,偏于阴虚者可见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可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胖苔薄白,脉沉弱无力。调护措施:注意防寒保暖,保持足够睡眠,节制房事;平时可多食用补益肺肾之品,如百合、白果、莲子、山药、黑木耳、核桃仁、栗子等;配合穴位针灸或敷贴,可选取肺俞、肾俞、命门、关元、气海等穴。

西医控制哮喘发作的疗效值得肯定,而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念在预防哮喘急性发作方面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在哮喘缓解期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辨证地给予恰当的调护措施,可有效地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延缓气道重塑进展,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

猜你喜欢
调护外邪情志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情志护理和饮食调护应用于慢性胃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南宋潜邸官员对皇储、皇子的“调护”
蔬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