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 《中药鉴定学》教学效果的探讨

2013-01-24 16:10张丽梅杨灿光沈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14期
关键词:理论课药材性状

张丽梅杨灿光沈 勇*

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离退休处,云南 昆明 650201

关于提高 《中药鉴定学》教学效果的探讨

张丽梅1杨灿光2沈 勇1*

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离退休处,云南 昆明 650201

在 《中药鉴定学》教学过程中强化了药材的 “性味与功效”,“原植物的鉴别”两个部分,新增加 “药材进理论课课堂”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中药鉴定学;新模式;教学效果

《中药鉴定学》是我校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主干课程,对于未来要从事中药领域各个行业的学生来说,能否真正学好该门课程,准确识别中药材的 “真”、“伪”、“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对学生的学习、实践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掌握上百种常用中药材的基本性状;能用较简易的方法识别这些药材的 “优”与“劣”、“真”与 “伪”;能初步了解所识别药材的基本药理药性等。因此,学完该门课程后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且能将这些理论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单纯地记住课本上所列出的强理论性的描述。

但是,《中药鉴定学》是一门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课程。主要原因一是课程内容多,共涉及到309种单味药材和15味中成药[1],短短一个学期,要学生记住这些内容是非常困难的;二是外部形态或显微结构近似的药材很多,学生难辨,如木香与苍术,西洋参片与人参片等;三是在讲述的过程中,每味药材都仅涉及原植物、性状等几个方面,难免有枯燥重复之嫌。所以,与许多兄弟院校一样,在我校,本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作者在 《中药鉴定学》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摸索了几种方法,均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如下。

1 《中药鉴定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就每一味药材的教学过程而言,《中药鉴定学》传统的教学顺序都是先简单介绍该药材的历史渊源,接下来依次介绍该药材的原植物鉴别 (或无)、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份及相应的理化实验鉴别,最后是该药材的性味及功效。在这几部分内容中,几乎每个学校都是侧重于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粉末鉴别和理化鉴别这四部分内容,其它部分都只作为辅助部分,通常在课堂上只是简单提及。我校自2003年开设 《中药鉴定学》课程以来,一直参照的也基本是这个模式。通过三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即使各个班最好学的几位同学,也由于每一味药材介绍的理论知识太多太细,结果不是易忘就是易混,后来也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一点,从学生们在实验室里的表现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即使是理论课上已经学得很好的同学,到了实验室,面对药材或标本时,也常会一头雾水,十味药材能认出二到三味的同学就已经是很好的了。因此,改变 《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优秀的中药材鉴定人材迫在眉睫。

2 创新教学模式

2.1 教学程序的改变 在作者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每一年每一届,学生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学习这一门课有什么用途?如果教师不能给出学生所问课程的确切用途,学生就会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能糊弄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们,社会的发展要求年轻的他们知道自己所学是为什么,所学的知识在将来能做什么。因此,在当今这个讲求效益的时代,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给予求知的学子们以明确的答复是有必要的。我校开设《中药鉴定学》时,也参照了传统教学模式,即每一味药材的各个方面讲授完后才来简单介绍所讲授的药材的功用,且仅限于点到即止。而通过多年来我与学生的交流与谈心,实质上,这一部分才是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他 (她)需要学习这一味药材?因此,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这一部分内容,并将它提前到最开始,即作为每一味药材的开讲内容,使学生明白了学习该味药材的用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表现是:每堂课后,都有学生拿着药材,兴味盎然地来与老师细细讨论。

2.2 原植物性状的重要性 无论是课本或是在 《中药鉴定学》的讲授过程中,原植物都是不为重视的。而实质上,原植物的基本特性,尤其是作为药材的部分与药材性状是相辅相承的。因此,个人认为 “《药用植物分类学》中已经讲过,不必再讲”的看法是错误的。在讲授 《中药鉴定学》时再提每一味药材的生活状态不仅没有 “炒冷饭”之嫌,反而有强化的作用,第一,它能帮助学生回想起来所学过的知识;第二,如上所述,在药材的鉴定中,有时候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黄连,有无 “过桥”的特殊结构其实在原植物中已经有很好的体现[2]。

2.3 药材饮片的实践运用 我校自2003年开设《中药鉴定学》以来,至2005级学习这一门课的学生才在理论课上开始看饮片,前几届学生都是要到实验课上才能看到饮片,结果严重导致了理论课与实践脱节。首先,学生在理论课上所学的相关知识由于不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到上实验课时相关知识早已忘掉大部分;其次,理论课上对每一味药材的重要特性都给予了详细的讲授,但那些典型特征如果没有实际的材料让学生看,学生是无法记住的。笔者自2008年承担该门课程起,沿续了将药材带进课堂的好方法,并为学生配发了放大镜,方便学生随时观看重要特性。这一举措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课上,即使不告诉学生给予的是什么药材,学生也能从药材的形态、气味、新断面等各个方面识别80%以上的药材。

3 结果与讨论

《中药鉴定学》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太适宜当前学习目的已经逐步明确化的学生,应该相应地作出改变,给予学生明确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自觉喜爱这门课程。强化药材的性味功效及原植物的鉴定,药材进理论课课堂都是确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1]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7.

[2]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93-97.

A Suggestion about How Improve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Zhang Li-mei,Shen Yong,Yang can-guang
1.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ical Technic,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 2.Retirement office,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

We could great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by strengthened two parts which about temperament,flavor,efficacy,and the original plant about all of the medicinal material in the subject.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New model,Teaching effectiveness

R282.5

A

1007-8517(2013)14-0037-02

2013.05.03)

张丽梅 (1972-),女,云南曲靖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药鉴定学与中药资源学的教学工作。

沈勇 (1976-),男,云南大理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药鉴定与中药化学的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理论课药材性状
“7532B”母种不同系统性状比较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宝铎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定研究
不同保育单位“781”“7532”母种性状比较分析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羽叶三七植物性状及生长动态分析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