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3-01-25 01:50张荣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9期
关键词:中药学药学中医药

蔡 宇 张荣华 杨 丽

暨南大学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蔡 宇 张荣华 杨 丽

暨南大学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各种具有创新力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受到各行各业的喜爱。就中药学学科现状出发,培养应用型中药学人才日益成为大多数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教学模式及内容的改革与整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际应用能力和人文关怀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中药学人才迫在眉睫。本文围绕教学模式改革、社会需求及人文科学三个方面阐述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中药学教育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及对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为中国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特色医药体系。中药的有效性不容置疑,但是在西方却屡屡不被接受,中药学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尤其是应用型中药学人才。何为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其不但具有一定的中药学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其不同于一般的中药学研究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日益重视,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现代医学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如何加强中药事业的建设,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建立创新型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的模式,如何培养出一大批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专业与理论基础扎实的全面型中药学人才,这些已成为目前中药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构建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1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际应用能力

21世纪是日新月异的创新时代,在这时代的潮流中,谁能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谁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尽管祖国医学留下了数不尽的医药学瑰宝,值得去继承与守候;但是我们更应该在先贤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使其发扬光大。在现有的教学运行模式下有所革新,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加注重应用能力、创造性的培养及综合人文素养的形成。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运行模式,培养应用型中药学人才。

1.1 以科学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动手能力,任何知识只有经历过,才会印象深刻,理解透彻,中药学的学习也同样,尤其中药学是一门应用性课程,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下整合思维和再创造进程[1]。教师可以在学生有新思维且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验证新思维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的过程中,主动引导和启发,使学生深化理解、积极思考、灵活运用、大胆创新;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积极动手实践,不懂的地方及时主动反问与质疑又可使教师吸取新思想进一步钻研专业理论,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想法来探索科研规律,提高科研水平,这是互动教学模式建立的主旨所在,即使双方都充分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激发对方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中药学的教学内容,逐渐产生兴趣,有目的的培养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为以后找实践工作及为社会服务应用打下良好基础。互动教学为中药学教学的目标实现提供一新的必要教学平台与必要教学模式,学生主动地学习科研资源在与教师互动的环境中学会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探究解决科研的各种问题[2]。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要在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和教学内容的优良改革方面下功夫,以建立能培养满足社会及企业需要的中药学人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1.2 形成以中药学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并且适当的加大实践课时,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刻板教学模式,重视见习和实践,保障见习和实践效果,借鉴国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同时,结合中药学应用学人才培养,在整体课程设计的时候,不能以所修学分多少为评判唯一标准,学生会为学分甚至选修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最后的教学效果不好,也耽误学生的自我发展;在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结合教学课程设置,明确划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导向,根据学生自己志向与爱好,选择课程,保护学生的专业个性,加大实践见习课比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尤其在课间见习和毕业实习是中药学专业教学环节中关键,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不可替代作用,加强课间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重要的是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切实落实和保障各环节的教学时间和质量。

2 满足社会需求

传统中药学人才培养方案及教育课程设置的缺陷在于重化学轻医学,重实验轻实践,重技术轻人文,使中药学专业毕业学生知识结构与中药学实践领域对中药学生的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后就业率不高,适应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中药教学体系中,设置课程的教授内容不但要以中药材体系为主,更应对中药的应用及适应症加强教育,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做到一个合格的中药学人才,一个应用型中药学人才,才能逐步与国内的就业机会接轨。

以往我们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及教育理念时,往往

就其表面不问实质,就药学教育而言,国外的药学工作者体现应用型培养,是能根据患者症状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而国内药学或中药学教育则是更注重药物的基本知识和生产,至于适不适合病人,却一无所知;这样造成了医生与药师间的完全分开,尽管最近几年,开展了临床药学和临床中药学专业来加强医生与药学人才联系,加强了制药工程,但是现有教育体系下往往缺乏实践,所学与所用脱节;因而当今培养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医疗中的技能型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性应用型人才,其具体内涵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社会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而不是 “高、大、空”的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技能,面对具体的问题能够具体分析灵活解决,逐步过渡为研究创新人才。因此,我们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知识结构多样化、较强的实践能力、灵活应对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团队精神的应用型中药学人才。

3 注重教育内容人文化

传统的药学教育是以药物为中心进行的单纯知识、技术教育,而不是以 “人”和患者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往往存在明显的知识结构缺陷。这不仅仅是药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中药学的教育中存在同样的问题。药物服务的核心对象是人,倘若缺乏人文精神,只注重对药物的研制、生产和营销,忽视对药物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只能是药品供应者,而不是药学服务者[3],美、英、加、澳大利亚及日本药学学生开设的课程中都有涉及到人文科学[4]。我们时常听到人性化,真正的人性化应该渗透到每个学科,每个方面,尤其应该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中医药行业,应用型中药学人才模式的探索必须要注重人文科学的探索。

综上所述,要培养适应当前中医药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必须打破传统的中药学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能力培养与人文关怀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培养出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应用技能及科研能力的高等中医药人才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通过应用型中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和实施,一定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要、思维敏捷及与时俱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

[1]孟宪生,包永睿,郭小瑞等.在研究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双向教学模式的探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1):270

[2]林仕彬,刘良华.由 “单向流动”迈到 “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 [J].教育科学论坛,2009(10):11-13.

[3]WU C F.Several Opin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Pharmaceutical Service Talents in China[J].Pharm Edu,2004,20(2):1-2.

[4]胡明,蒋学华,张志荣等.国外高等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及定位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1):1677.

R19

A

1007-8517(2013)09-0040-02

2013.03.02)

本文受2012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和暨南大学第十二批教学改革项目资助。

猜你喜欢
中药学药学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