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结合治疗中风40例临床观察

2013-01-25 01:50刘一璇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9期
关键词:八法子午流太溪

刘一璇

云南省楚雄市中医医院针推科,云南 楚雄 675000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结合治疗中风40例临床观察

刘一璇

云南省楚雄市中医医院针推科,云南 楚雄 675000

目的:运用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结合运用治疗中风 (中经络)。方法:对40例中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治疗组痊愈30例,显效3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85%。结论: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结合运用治疗中风 (中经络)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中风;子午流注;灵龟八法

子午流注针法,是以井、荥、输、经、合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干支计年、计月、计日、计时,以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阖,按时取穴的治疗方法。灵龟八法是运用古代哲学的九宫八卦学说,结合人体奇经八脉气血的会合,取其与奇经相通的八个经穴,按照日时干支的推演变化,采用相加相除的方法,作出按时取穴的一种针刺法。笔者常将二者结合运用,治愈临床上的一些疑难杂症。今举中风一病,进行说明。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中风患者40例,其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45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2年。

1.2 诊断标准 根据 《针灸治疗学》中风 (中经络)诊断标准确定诊断:①患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②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③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而无意识障碍[1]。

1.3 辨证分型 ①肝阳暴亢型: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干或黄腻,脉弦有力。②风痰阻络型: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③痰热腑实型: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④气虚血淤型: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黯,苔白腻,脉细涩。⑤阴虚风动型: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应用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后,配合灵龟八法取列缺、照海,再结合辨证施治原则取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肝阳暴亢型加太冲、太溪镇肝潜阳;风痰阻络型加丰隆合谷化痰熄风;痰热腑实型加曲池、内庭、丰隆清热豁痰;气虚血淤型加气海、血海益气活血;阴虚风动型加太溪、风池滋阴潜阳;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绝骨纠内翻;足外翻加中封、太溪纠外翻;足下垂加解溪、胫上;便秘加丰隆、支沟;尿失禁加中级、曲骨、关元。

2.2 操作手法 内关用针刺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三阴交、足三里用针刺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该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或抽动感为度,直刺各穴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肢体功能完全恢复;显效:肢体功能大部分恢复;好转:肢体功能部分恢复;无效:肢体功能无改善。

痊愈30例(治疗一个疗程痊愈25例,2个疗程痊愈5例)占75%;显效3例,占7.5%;好转1例,2.5%;无效6例;占15%,总有效率为85%[2]。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65岁,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2000年5月2日清晨上厕所时,感心痛、头昏,左侧肢麻木,酸软无力,随即瘫倒于厕,但无意识障碍、失语和恶心呕吐。即送医院急救。查:左侧上下肢肌力2级,伴口角歪斜,脑CT显示:右侧丘脑部位有一1.31×1.31cm高密度区。经医院急诊室观察处理后转针灸病房治疗。当时患者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黯、苔白腻,脉细涩。辨证为气虚血淤型中风 (中经络),分两组取穴,阳日一组,阴日一组,取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气海、血海、列缺、照海,加上子午流注按时取穴,中强刺激,加以语言暗示,醒脑开窍针法,康复锻炼,留针30分钟。起针后,既能在家人搀扶下行走数米。10次治疗后便可独自依杖而行,左侧上下肢肌力5级,仅存左侧口角及指端麻木。四周后痊愈出院。

5 讨论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应用古历法知识按时开穴的针刺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核心理论。在中医走向振兴的今天,应该把古代医家留下来的宝贵经验继承和发扬,并流转下去,在临床中将这二者结合应用,常会治愈很多疑难杂症。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 [M].2002版.武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2]朱文峰.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R246.1

A

】1007-8517(2013)09-0079-01

2013.03.01)

猜你喜欢
八法子午流太溪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离心率求解策略八法
子午流注法治疗妇科疾病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温暖手脚
八法解决物理选择题,高考分数十拿九稳
太溪穴的临床应用浅谈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中药口服配合子午流注开穴法治疗失眠31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