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蜜蜂王国奥秘 献身科学养蜂事业——现代著名养蜂家浙江大学陈盛禄教授

2013-01-25 03:51宋心仿
中国蜂业 2013年2期
关键词:王浆蜂王浆养蜂

宋心仿

在我国蜂学界,有一位妇孺皆知众口称颂的人物现代著名养蜂家、国家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浙江大学教授陈盛禄。陈教授是我国第一位蜂学博士生导师,连续担任三届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为我国蜜蜂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仅科研成果丰硕、实践成就突出,而且著书丰厚、育人有方,可谓桃李满天下。

倾情蜜蜂的求索者

陈盛禄教授1938年7月出生于浙江义乌县的一个小村庄,因社会动荡和家境贫寒,少年的他开荒种地,上山放羊,过江砍柴,吃尽了苦头,饱尝了艰辛,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爱学肯干的品性。义乌是方风水宝地,这里蜜蜂资源丰富,养蜂条件较好,少年时期的陈盛禄就被自家墙边一群群自治有序勤劳繁忙的小蜜蜂所感染,并深深喜爱上了蜜蜂。中学毕业后,他考取了金华农校,被分配到义乌县农林水利局工作。

步入相对安逸的政府机关本应安心干下去,可年轻的陈盛禄心中牵系着蜜蜂。当1960年秋得知福建农学院招收蜂学专业学生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毫不犹豫地考取福建农学院蜂学专业,师从我国著名蜂学专家龚一飞教授,潜心学习努力实践,系统学习了蜜蜂生物学、饲养管理学等蜂学知识,成绩优异,品学兼优,担任班级团支部副书记、班长。两年学业结束后,本可留机关走仕途做公务员,但他再次放弃了,依然选择了到义乌渔蜂场工作,直接从事养蜂生产17年,在科学养蜂实践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79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在不拘一格选人才之际,福建农学院、中国农科院蜜蜂所、浙江农业大学三单位同时到义乌商调陈盛禄前往任教或从事科研,最后被选调到浙江农业大学(后合并入浙江大学),走上以育人和科研的道路,坚定了饲养蜜蜂、研究蜜蜂、传播养蜂知识、服务养蜂业发展的人生目标。

想当年流动养蜂,既苦又累且条件甚差。为了观察研究蜜蜂,陈盛禄长年吃住在蜂场里。蜂场长年设在荒野山沟,连个像样的帐篷也没有,靠几块油布或塑料布拼凑个小棚栖身,一阵风吹来便七零八落,时常忍饥挨饿可谓栉风沐雨。陈盛禄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细致全面地掌握蜜蜂的生物学特性,有针对性地思索探讨着蜜蜂饲养技术,蜂场里时常无电无水甚至无房子,他便吃、睡在蜂箱上,遭受着蚊叮虫咬蜜蜂蜇刺,以坚强的毅力和恒心实践着“探索蜜蜂王国奥秘,献身科学养蜂事业”的信念。“敢为人先,争创第一”是陈盛禄教授的事业观,他想问题深远、谋事业长久,追求欲与探索欲特别旺盛,干事创业奉献的意识非常浓厚,正因为信念坚定、目标明确、敢为人先和勤奋实干,成就了他辉煌的业绩与卓越的成就,使一名农村娃成长为国内外知名和全行业爱戴的蜂学专家。

蜜蜂育种的开拓者

优良蜂种是现代养蜂科学与生产进步的重要条件。陈盛禄教授在实践中认识到了蜜蜂育种对养蜂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毅然将之确定为攻关选题。开展蜜蜂育种,涉及生物学、饲养管理学、遗传学、育种学、分子科学等诸多学科,要求条件也特别的高。然而,当时的他并没有良好条件,既无钱也没人更缺乏试验、分析仪器等设备。怎么办?绝不能被困难压倒,更不能畏缩不前!

当时还年轻的陈盛禄认真分析了我国蜜蜂品种的现状与问题,发现我国传统理论和习惯把蜜蜂亚种当作蜜蜂品种,认为品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尚没有人为干预下形成的蜜蜂品种。他感到,这种传统和现状极端不利蜜蜂育种的研究和推广,必须依靠科学数据和事实去予以证明。故此,在理论上他不去争论,在形式上也不予讲求,而是憋足劲下实力干起来。当时全国尚没有人工培育的蜜蜂品种,也没有用于特定性能品种培育可借鉴的资料,特别是蜜蜂属孤雌生殖,其性别决定因素与其他动物乃至昆虫完全不同,必须自己去研究发现不同于任何动物又适应蜜蜂育种的新方法新途径,这又谈何容易啊?

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陈盛禄提出了“蜜蜂集团闭锁繁殖育种”理论。通过在生产实践中考察筛选,选拔出多个无血缘关系的优良种群组成育种集团,分别培育优良种群的雄蜂和处女王。利用太湖长沙岛等自然隔离交尾条件,把性成熟的雄蜂和处女王搬到隔离交尾区,控制利用优良雄蜂和处王女成功交配,或采用蜜蜂人工授精技术进行组配,使之交尾成功率高,且储存精液充盈,并有效避免近亲繁殖;以此历经数代反复遴选、繁育,使所培育蜜蜂品种的品质逐渐提高升华,最终达到特定性能的特定要求。

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工作,陈盛禄教授最终获得了成功。运用该技术,他带领研究小组不仅发现了著名的“平湖浆蜂”等王浆高产蜂群,还培育出了浆蜜双高产的“浙农大1号”和王浆优质高产的“国蜂1号”等享誉国内外的蜜蜂良种,不仅品质优良、体质健壮、性情温顺、生产性能高,而且抗病抗逆性能强,深得国内外广大蜂农的青睐。其中仅“浙农大1号”就培育推广原种蜂王19000多只,繁育蜂群800多万群,并且出口到了意蜂的原产地意大利和印度尼西亚、法国等多个国家,为中国养蜂业争得殊荣,为全世界的养蜂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浆高产的奠基者

自20世纪50年代末有蜂王浆生产以来,产量一直很低,到80年代末,每群蜂年产也就几百克,且操作繁杂,劳动量大,长期困扰着养蜂人和养蜂业。当时的蜂王浆每公斤收购价高达数百乃至上千元,购买一公斤鲜王浆相当于当时一名科级干部一年多的工资总额,服用蜂王浆在当时可谓奢侈之举,普通老百姓望尘莫及。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蜂王浆产量骤增,由每群年产几百克上升到几千克乃至十几千克,单价也降到了每千克一、二百元,蜂王浆迅速进入普通百姓家庭,至今己成为广大老百姓的首选保健品。

是什么魔力促使蜂王浆市场发生如此大的变数?功劳应归广大养蜂人和养蜂科技工作者。陈盛禄教授提出并实践了蜂王浆高产理论和技术,是他研制成功“ZNM-型王浆高产全塑台基条”,是他一起发现和主持考察肯定了“平湖浆蜂”的王浆高产性能,是他推动和指导养蜂人走上了王浆高产之路。

养蜂人都知道,原来生产蜂王浆都是用自制的“蜡碗”,必须化好蜡液用“蜡棒”一个一个的蘸制,既麻烦又繁杂,且成功率极低,成为影响王浆产量的第一道障碍。陈盛禄教授便以此为突破口,大胆采用优质塑料为原料,精心研制出新型实用的全塑台基条,经过多年反复试制和试用,最终赢得了养蜂人的青睐。这种全塑台基条不仅质量高易操作,既省工又省钱,还可提高王浆产量20~30%,迅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广应用,产生出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浙农大1号”意蜂品种培育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该两项国家级大奖。

蜂种质量为蜂王浆高产之要素,陈教授经过审慎思考与精密设计,确定从“生产实践中筛选,以科学方式选育”的实施方案。他长期深入到养蜂生产第一线,科学部署,精心观察,广泛发动,争取更多的养蜂人参与到蜜蜂育种试验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年多的努力,他成功地培育出了王浆、蜂蜜双高产的“浙农大1号”意蜂品种,又与缙云科委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人工花粉——育蜂灵,加之高产全塑台基条的广泛推广,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王浆高产配套技术,促使蜂王浆产量由每框几克、十几克,逐步提高到200多克,每群每批平均最高达527克,产量提高几倍到几十倍。王浆产量提高之后其质量是否受影响?为此,陈教授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深入研究,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培育出“国蜂一号”蜂种,这一蜂种生产的鲜王浆,不仅产量高,10-HDA等功能成分也相当高,达到了“产量高、质量优”的目的,不仅大大提高了养蜂经济效益,还极大地满足了蜂王浆的市场供应,有效地降低了蜂王浆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促进了普通老百姓的消费选择与身体保健。

教书育人的先行者

作为大学教授,教书育人是陈盛禄的工作内容之一,他不仅教专业课,还先后担任过指导老师、班主任、研究所所长、学院院长等职务。不论在哪个职位上,他都治学严谨,教学有方,干的有声有色,他带的班级或专业、学院的教学成绩,无论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考评都位居学校前茅。陈教授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生活记在心里,关怀爱护无微不至;对待同事,陈教授视作朋友情同手足,凡是有事找到他,都极力相帮,鼎力相助,满腔挚友情一幅热心肠,在业内是公认的热心人大好人。

在教学实践中,陈教授在传授专业理论的同时,特别着重学生对实践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养蜂技术是一项理论知识比较深奥、实践能力要求又比较强的新兴技术。陈教授认识到,蜂学学生要想成为专业人才或从事这项行业,仅凭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强化实践能力。为此,他经常带领学生长期吃住在养蜂场,直接参与蜂群的管理和生产,或深入到前线的养蜂人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生产实践中学习,在生产第一线锻炼,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知识与动手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及动手能力强,毕业后就可成为技术骨干、操作能手,深受社会及行业单位欢迎。40多年的教学生涯,陈教授培养出了1000多名蜂学大学生,这些学生遍布全国各地的蜂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成为我国蜂学界的骨干力量和精英之才。

争先进、攀高峰勇做先行者,是陈盛禄教授的一贯风格。前些年,蜜蜂学在全国高校是个边缘小学科,只有几所农业院校设有蜂学专业,且多是专科学历。陈教授决心改变这一现状,立志提高蜜蜂学学科的档次与质量。1993年他开始申办昆虫学硕导,1994年成功招生培育蜂学硕士生。特别令全国蜂学界振奋的是,199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浙江农业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博士点,陈盛禄教授成为我国第一位蜂学博士生导师,招收蜂学博士生7名,现都已成长为我国蜂学界的科研骨干与领军人物,有2位担任了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职务,有4位成为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蜜蜂精神的实践者

从一个农村娃,立志蜂学忠贞不渝,忠实地践行着蜜蜂拼搏奉献精神,科研探索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不懈地努力着。陈教授现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8篇。主参编蜂学著作16部,代表作《中国蜜蜂学》获国家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为我国蜂学第一巨著,得到国际蜂联主席的高度评价。陈教授编著的作品,理论深奥,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深得读者的青睐。20世纪80年代后从事养蜂的从业者,许多是从陈教授的著作中汲取营养,促使其事业的发展壮大。

陈盛禄教授的学术成就与奉献精神,不仅在国内名声显赫,在国际蜂学界也颇有影响力。他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德国威尔茨堡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共同开展蜜蜂行为与健康、舞蹈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33届国际养蜂大会上,陈盛禄教授一人获得三块奖牌,三次登台领奖,为中国蜂业争得了地位,为国家与民族赢得了荣誉。

陈盛禄教授现已75岁,以传统观念已达古稀之年,从其花白的发须看也有了老人相,但纵观其精神头及干事创业的干劲,却俨然像个小青年。10年前,他从浙江大学蜂业研究室主任岗位上退下来,本可功成名就颐养天年,而他却再次知难而进勇挑重担,带着一百多群蜜蜂钻进了深山,选千岛湖畔一山沟为蜜蜂育种基地,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投资建设了一所蜜蜂味浓厚且寓意深邃的“蜜蜂居”,将蜜蜂科研、蜜蜂文化、蜜蜂历史、蜜蜂价值等融合一体,为蜜蜂科研、育种创造了极好条件。同时,也展现出底蕴丰厚的蜜蜂文化和悠久的蜜蜂历史,还处处展示出高尚的蜜蜂精神、珍贵的蜜蜂产品以及复杂的蜜蜂饲养、生产进程等等。整个“蜜蜂居”尽管规模不大,但其功能却非常齐全,其品味也特别高雅,其创意更是令人赞叹不已。2011年隆冬,笔者有幸到“蜜蜂居”参观,真有进入蜜蜂宫殿文化圣境之感,实为陈教授献身蜜蜂事业及老骥伏枥精神境界所感动,更为陈教授围绕蜜蜂科研、文化、历史及发展的高超设计与远景打算所折服。

猜你喜欢
王浆蜂王浆养蜂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我国主要蜂产品2020 年1~11 月进出口情况
转地蜂场生产蜂王浆10-HDA含量调查研究
再谈蜂王浆与白发
再谈蜂王浆与白发
养蜂人用上养蜂专用车
养蜂女状元
提高蜂王浆质量及应采取的措施
鲜王浆生产、储存、交运和过滤、灌装过程中的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