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汤之我见

2013-01-26 05:35林勇凯卢锦东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11期
关键词:原方桂枝汤小柴胡

林勇凯 卢锦东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510405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柴胡桂枝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第146条,原条文为“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二两半(切),柴胡四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然而,有不少学者认为此方乃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原方各自二分之一合方而成,笔者看来,非也!理由如下。

从方剂药物剂量分析

柴胡桂枝汤方中药物剂量并非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原方剂量各半组成。小柴胡汤原方剂量为“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倘若取一半,则其药物剂量应该分别为“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半夏二合半,甘草、生姜各一两半,大枣六枚”。桂枝汤原方剂量为“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倘若取一半,则其药物应该分别为“桂枝一两半,芍药一两半,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显然,柴胡桂枝汤原方中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共有的药物甘草不是二两半,大枣不是十二枚,生姜不是三两,而分别是甘草一两,生姜二两半,大枣六枚。张仲景用药之严谨是不言而喻的,哪怕是一味佐药或是使药,只要剂量一改变方剂的治疗方向就改变了,如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等等,诸如此类的经方不胜枚举。可见,柴胡桂枝汤并非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取二分之一之合方也。

从方剂的命名来看

若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各半量之合方,那么张仲景为何不用柴胡桂枝各半汤命名呢?此处我们可以追溯到《伤寒论》第23条之桂枝麻黄各半汤,原方为“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而麻黄汤原方为“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二枚”,桂枝汤与麻黄汤共有的药物桂枝用量是(三两加二两)乘以三分之一等于一两十六铢,甘草用量为(二两加一两)乘以三分之一等于一两,无论是桂枝汤、麻黄汤各自独立有的还是二者共有的药物都是按照取各自的三分之一后相加,确属分半之义也。由此,可反推柴胡桂枝汤并非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自取半合成之方。

从《伤寒论》原文146条条文分析

若柴胡桂枝汤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半合方,则其主治应为太阳中风与少阳病症状都趋于平均之势,换言之即太阳少阳病各占一半。然而,推究《伤寒论》中第12条论述“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之桂枝汤恶寒发热之状,而柴胡桂枝汤中“发热微恶寒”可见恶寒轻微,表证不重;而“肢节烦疼”此处用烦字更是强调其疼痛之重,并非桂枝汤中之疼痛程度,更不是麻黄汤中寒邪郁闭重所致,当为阴阳不和、经气不通之病机也,故柴胡桂枝汤方中加以桂枝、芍药各一两半,以解表邪,通经气,调阴阳。“微呕,心下支结”不言而喻为小柴胡汤之少阳证,故用小柴胡汤取半和解少阳、调达枢机。然此方为何不叫桂枝柴胡汤,以太阳外证虽未去,病机已见于少阳里,故以柴胡冠桂枝之上,意在解少阳为主,散太阳为兼[1]。故此处柴胡桂枝汤并非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取半合方之证又见也。

综上所述,柴胡桂枝汤并非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取半之合方即明矣!当为小柴胡取半加桂芍一两半汤。

注:按照汉代的剂量单位换算,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一升等于十合[2]。故半斤的一半是四两,半升的一半是二合半,五两的三分之一是一两十六铢。

[1]吴清荣.张仲景小柴胡汤合方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19.

[2]李赛美,李宇航.伤寒论讲义[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71.

猜你喜欢
原方桂枝汤小柴胡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术后综合征的效果研究
仿生材料用于小柴胡汤复方制剂中重金属镉、铅、汞的同步脱除性能研究
香菊颗粒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及其与原方成分的一致性研究Δ
复聪汤缓解耳聋耳鸣
适合小柴胡汤治疗的感冒
银翘散“因地制宜”名家临证举隅
男科病妙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汤的现代应用研究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