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科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有效途径再分析

2013-01-26 05:35魏东蕊
中国兽医杂志 2013年8期
关键词:农科专业学位硕士

高 晶,魏东蕊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071000)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教兴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孕育着新的发展良机,同时也对农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作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重要力量的高等农业院校尽管在办学规模上扩大了,培养出的农业科技人才总量趋于上升,但仍然存在较大的结构性以及与社会需求相矛盾等诸多问题。为适应我国的农业改革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高等农业院校必须从加强农科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等方面做出适应性的变革。

1 农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紧迫性考量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农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有效途径的研究,其原因在于:

第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业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质量、效益并重,大力发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产业和产品的新阶段转变。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将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1]。而据农业部统计,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到4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3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的载体,是推进农业技术变革的开拓者。这种过低的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与我国农业科技应用型人才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的短缺有直接的关系。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农业从业人员3.48亿人,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仅占4.3%,具有技术员职称者207万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仅为1.6%,不仅绝对数量少,所占比率极其低下,而且地区分布也十分不均衡,东部占了总数的40%。另外,高级技师约为12万人,所占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而农民培训项目的覆盖面还不到5%,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依靠科技推动发展的潜力和动力[2-3]。

我国农业应用型人才的缺口巨大,据统计,到2015年我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要达到1 300万,2020年要达到1 800万,而平均受教育年限需10.2年。因此,做好新形势下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把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置于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优先地位,坚决落实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农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3]。

第二,农业科学的应用性和区域性特点的需要:农业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基础学科,尽管其科学研究有基础、开发和应用研究之分,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更应侧重于应用性研究。所以,农科研究生教育更应以培养生产应用型人才为主。

农业科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区域性,资源禀赋是区域化特征产生的自然基础,耕地和光、热、水等自然资源的分布决定了基本的农业区划。农业院校在进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在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应结合各地的农业传统和生态等特点,教育学生更多的参与生产和科研实践,这将有利于针对各区的栽培作物、养殖动物、农林产业结构、农林资源与环境条件等差异,培养地区的适应性人才。同时,农业科技应用型人才的就地培养还有利于减少培养单位的培养成本。

第三,实现农业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的对接,促进农科研究生教育良性发展的需要: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既要培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又要培养能跟踪学科前沿的掌握农业高新技术的学术型人才,两者不可偏废。目前,我国农业人才对接矛盾突现:用人方重应用,学校培养重基础;用人方要全能,学校培养有差距;现代农业要求学生知识新,学校培养却难做到;学校研究和农业发展脱钩,专业设置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农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农科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农业生产实际,高层次人才不能通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业生产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农科类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为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农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发生转变,更多地转变到培养注重研发和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上来。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之间构建起适当的转换与准入机制,允许两种培养模式的学位之间存在跨越、沟通与转化,这样有利于两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尤其是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培养农科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有效途径分析

第一,实现农科科学学位硕士生培养目标从学术型到应用型的重心转换:随着大学教育走向大众化,研究生已经不再是精英人才,进入高校、科研院所工作的毕业生数逐年减少,更多的学生是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为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农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发生转变,实现农科科学学位硕士生培养目标从学术型到应用型的重心转换。

首先,高等农业学院应在系统内部对导师队伍、培养过程、课程质量、学位论文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做出实时判断,在社会范围则由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反馈,主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导师是先进教育理念的贯彻者和灵活教育方式的实践者,为实现培养模式的转变,高校要着力培养一支既能上讲台讲课,又能为生产服务的“双师型”教师,缩小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存在的差距;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开放性,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以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培养出人才的水平与社会的适用性;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来选择研究课题,加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根据农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来培养学生。

其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走产学研结合培养的道路。所谓请进来即请进既有操作经验又有理论水平的高水平技术人员做研究生导师,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走出去即鼓励研究生到农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参与实际课题的研究与开发。这种产学研结合培养是高校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新农村、推进科教兴农的现实选择。首先,它扩大了研究生培养的选题范围;其次,它动员了校外的资源包括导师资源、经费资源,来共同开展研究生教育,促进企业参与实质性办学,有助于建立一个开放的办学系统,形成产、学、研的良性循环;再次,它提高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可以有效地解决农科研究生毕业的出路问题。

第二,大力发展农科专业学位教育:农科专业学位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形势下,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一种新的学位类型,通过人才培养带动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批准设立了两种农科专业学位,即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和兽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4]。其中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由原来的种植、养殖、林业、渔业等4个领域扩展到作物、园艺、渔业、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养殖、草业、林业、农业机械化、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业信息化、食品加工与安全等13个领域招生;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总数达70家;2009年全国共有19915名考生报考农业推广硕士,共录取9 800人,招生单位数和录取人数均创历史新高[5]。

农科专业学位的课程主要结合农业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体系突出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根据生源特点及农科各领域、各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技术问题以及高层次技术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论文选题要求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或应用背景的问题,具有先进性和一定的难度,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则可以回原单位边工作边研究,利用原单位的资料、研究条件及原来课题研究的基础,保证课题研究与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授课方式也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课堂讲授、专题研讨、研究生自学等。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为此将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自2010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全部可以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这表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到了研究生招生的主渠道,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6]。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年龄偏高、业务背景不整齐、入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差异较大以及因不脱岗学习,学位研究生在进入论文培养阶段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等方面的不足。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农科专业学位教育正面临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三,增强学农、爱农意识,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紧缺,另一方面又在遭遇越来越严峻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农业院校培养的农业人才盼望“跳出农门”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学者对农科研究生流失调查分析发现,其总体流失比例为16.96%,流失者一般不再从事涉农职业,农科研究生流失直接影响到从事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安全[7]。其中,西部地区高学历人才流失最为严重,流失率竟高出华东、华中一倍还多。究其原因,既有家庭、个人观念的因素,也有学校培养、社会鼓励机制以及我国的农业发展相对于其他行业存在很大的滞后性、生产周期长、回报率低的影响。

要解决农科研究生流失的问题,首先应加强对农科毕业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农科类毕业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择业观,加强鼓励毕业研究生自觉把个人的追求同国家的发展、祖国和时代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农科研究生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农业院校学生献身农业的信心。同时建立起农村人才需求信息的反馈机制,做好农科研究生到农村就业的指导服务工作,引导农科研究生全面、深入了解国家的各项农业政策,使农科类学生看到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除了要求供给高学历人才的高等农业院校做好农科毕业生的思想工作和就业工作外,还需要社会制定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营造区域性的局部优势,以确保能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才,通过政策引导解决农业高学历人才严重流失的问题,出台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在生活条件、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上给予到农村就业的农科研究生优惠政策。好政策的作用,就是要让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流得动。

社会效益是评价专业学位办学实效的第一标准。鉴于今后10年农科研究生人才规模将进入一个稳步发展期,我国农科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应由数量扩张型向重视质量素质提高转变,培养单位应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内部结构的调整、教育方法的改革、人才质量的提高上来。专业学位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责任,要先考虑社会效益,然后才考虑办学规模和经济效益,使培养出来的农科研究生人才的层次结构、素质能力适应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

[1] 卢良恕,王东阳.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24(2):1-7.

[2]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2 402463937.html.2008-02-22.

[3] 农村人才缺口增大,培养科技实用性队伍[EB/OL].http://2010-07-21news.hfhouse.com/html/100721/KW 19310721082547.html.

[4] 董维春,马履一,远望.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2):13-17.

[5] 2009年度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录取工作[EB/OL].http://gradinfo.cau.edu.cn/nongtui/infoSingle Article do?articleId=11886.

[6]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5-11.

[7] 孟 晨,孙振玉.我国农业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及流失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0(5):8-11.

猜你喜欢
农科专业学位硕士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作品精选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