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3-01-26 09:30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3年1期
关键词:东南地区东南科研工作

卷首语

鄂东南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西端大冶凹褶断束南缘,区域内构造复杂,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发育,铜、铁、金等金属矿产丰富,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和冶金原料基地,自古就有“江南聚宝盆”的美誉。建国以来,多支地勘队伍和众多地质工作者在此劈荆斩棘,爬山涉水,开展了长期和系统的地质及科研工作。其中以湖北省地矿局鄂东南地质大队为主体地勘队伍,在鄂东南地区先后发现各类矿床(点)300余处,探明和提交了规模以上矿床63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7处,潜在价值数千亿元以上,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回顾数十年鄂东南地质找矿工作的辉煌历史,我们不能忘怀那些为在艰苦历史条件下,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践行“三光荣”精神的地质工作前辈们,是他们以无悔的青春、毕生的心血书写了鄂东南地质工作的辉煌,同时也为后人的地质工作构筑了坚实的基础,薛迪康先生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薛迪康先生在年少时便立下终生报效祖国的宏伟志向。1952年毅然离开香港优裕的生活环境,投身参加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并选择了地质事业作为自己报效祖国的战场,也就此和鄂东南地质找矿工作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从事地质工作几十年来,薛迪康先生先后从事过地质综合普查、矿产详查、勘探、地质科研和地质教学工作,担任过普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大队技术负责人、鄂东南地质大队总工程师,后担任湖北地矿局副总工程师,为鄂东南地区及湖北地质矿产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薛迪康先生担任鄂东南地质大队技术负责人期间,是全队地质及科研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和带头人。指导完成了矿产勘查任务以及鄂东南地区“七五”、“八五”科研工作,先后运用地质力学、槽台学说和推覆体观点论述了鄂东南地质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并进行了靶区筛选和优化,为“十一五”以来本地区地质找矿取得重大进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上科研工作分别获得了多项国家级、部级科研成果奖,为发展鄂东南地区的地质找矿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主持完成的《铜录山铜铁矿及其外围1∶10 000地质综合普查》工作,在鄂东南地区首次采用地质、物探、化探综合手段开展金属矿普查,当时在国内也是开创性的工作。80年代初主持铜录山矿田成矿区划工作,该项成果为鸡冠咀金铜矿床、石头咀铜铁矿床、桃花咀铜铁矿床和鲤泥湖铁铜矿床等一批大中型矿床的找矿勘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作用,1985年该专题成果获得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这项成果在当前的矿床深部找矿工作中,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1985年薛先生组织并参与完成《湖北省大冶市铜录山接触交代铜铁矿床》典型矿床研究报告。该报告是接触交代矿床的典型范例,系统总结了本地区接触交代型铜铁矿床的矿床特征和找矿标志。薛先生还组织指导完成了铜录山矿田立体地质填图、原生晕地球化学找矿等诸多当时在国内具有首创意义的地质工作,以及铜山口矿田、铁东地区的大比例尺成矿预测。

在20世纪70年代,薛先生在鄂东南地质大队主办的地质短训班(“721”大学),为该队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这些骨干是该队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找矿工作的中坚力量,其中不少同志走上了不同的领导岗位,并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薛迪康先生从技术领导岗位退休后,仍然关注着地质找矿事业,近年来一直悉心指导鄂东南地质深部找矿工作,鸡冠咀外围许家咀新矿体的发现、鸡冠咀深部VII号矿体的发现以及铜山口深部找矿工作,阳新岩体中东部汪武屋、益柯山新区勘查工作,均离不开他的技术指导和点拨。

八十华诞壮心不已,六十春秋辉煌永存!今年是薛迪康先生从事地质工作六十周年,也是薛先生80华诞,这是值得祝贺的喜事,是湖北地质学术界的一件大事。特编此文集,当中收录薛先生本人、当年同事、后辈弟子等撰写的鄂东南地质工作相关论文34篇,谨以此感佩薛先生对鄂东南及湖北省地质工作作出的卓越贡献,并衷心祝愿薛先生身体健康、长寿!

猜你喜欢
东南地区东南科研工作
“海南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实验室” 辐射带动我校科研工作
第18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高一)
轨交项目连中标,东南两地传喜报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第16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7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5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实现党校科研工作“四个服务”目标的几点思考——以昌吉回族自治州党校为例
峥嵘岁月东南行——回忆“十年动乱”中陪同粟裕的一次外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