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陵为中心构建国家级矿业经济试验区问题初探

2013-01-27 07:11周进生鞠建华姚钰莹
中国矿业 2013年8期
关键词:铜陵矿业矿产资源

周进生,鞠建华,姚钰莹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2.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3.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北京 100812)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大自然赐予给我们的财富,是当代人和后代人共有的财富,可持续利用是管护的根本目标。解决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需要转变固有的思维,突破传统的以行政区为边界考察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根据地质学、矿床学的矿产资源形成赋存规律划定区域,进一步分析区域内矿产资源潜力,确定矿业发展能力和方向;分析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矿业经济的生产结构、布局等,在综合论述、全面分析全国乃至全球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劣势的基础上,以区域内优势矿产资源最大化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理念,按照循环经济的思路组织、布局产业,辅以各项配套政策的支持,实现矿产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本文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中心,沿长江上游至湖北鄂州,下游至江苏的镇江,跨鄂、皖、苏三省,约2.5万km2,研究构建国家级矿业经济试验区的设想。

铜陵位于5个大型矿产资源集中区的核心,处于承东启西的位置,西边可以影响鄂东南、九瑞、安庆-贵池,向东可以辐射宁镇,作为一个跨行政区的国家级矿业经济试验区,以矿产资源循环经济建设为指导,借助长江航运的优势,通过低廉的物流,将5大矿集区串起来,建立铜矿经济产业带,可以有效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构建沿江铜业走廊,带动两翼循环经济发展。

1 矿业经济区与矿业经济试验区

矿业经济区是指以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及后续选冶加工为主体,具有自身特点和一定规模的配套条件,按照资源赋存特点和开发利用布局聚集,具有发展矿业优势的区域。目前,根据资源潜力、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矿业经济发展情况等,《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划定了75个国家级矿业经济区,其目的就是有计划的推进这些区域的发展,支持区内资源优势转化,发展大型规模化集约化矿业企业,提升区域矿业竞争能力等。

矿业经济试验区是选择有代表性的矿业经济区,并以此为核心,以实现矿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布局优化、循环利用,最低外部效应为目标,以地质成矿单元为界,跨行政管辖权的创新经济区。显然,这样的试验区是以矿业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区域,在行政管理上,由各所属行政区域派员形成委员会式的协调机构和具体办事组织,肩负着先行先试矿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的重任,是协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等矿业活动过程中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实践区;是推动矿业技术创新、矿业循环经济的实践区。从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来看,空间上具有排他性,产业组织具有同质性或群体性。

2 建设矿业经济试验区理论支撑

矿业经济区试验区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定位,这关系到试验区的发展走向问题;其次是试验区的边界,这既要考虑到国家层面的功能定位,也要考虑到成矿规律性和矿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2.1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有很多,无论是增长极理论,还是梯度推进理论,各有侧重,同时也各有成功经验;自20世纪60年代逐渐兴起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涵盖发展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了区域间的共同发展,也注重代际间的均衡发展,是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

循环经济根据影响范围分为“企业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和社会循环” 四层次,矿业经济区试验区的循环属于区域层次,可以是一个跨行政区的自然地理区域、生态区域或经济区域等,按照运输成本最低、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构建循环经济区。该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原料—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连接起来,上游的废弃物作为下游的原材料,本区域内的企业之间循环。在利益共享前提下,依据区域分工协作关系,通过不同区域之间产业链、市场网络、金融网络、信息网络、资源及生态环境联系(链),促进区域间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良性循环。

2.2 基于成矿规律和矿业发展规律的区域空间范围

成矿规律是指对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时间、空间、物质来源及共生关系诸方面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分为全球成矿规律、区域成矿规律、矿区成矿规律以及单矿种为主的专门性成矿规律等。正因为区域成矿规律的作用,使得一定构造、岩浆活动范围内同类型矿产集中产出,由此决定了矿业经济区的可能范围。

矿业生产的对象是地下矿产资源,决定了矿业生产的耗竭性特点,无论矿石品质如何,可采储量多少,都必然经历“勘探—开采—高产稳产—衰退—枯竭”这一过程。正因为如此,矿业生产追求的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吃干榨净所有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物质,达到无尾化生产。矿山建设初期,投资额大,回收期长,首采块段往往选择浅、易、富、近地段,以便减轻资金压力;随着矿山生产的正常化和矿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化,改进采选工艺和技术成为增加利润空间的捷径,减少排污、占地,尾矿资源的二次利用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矿业生产的规律,决定了企业追求的目标必然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

从矿山所在的区域经济发展来看,矿业往往是当地经济的支柱,是财政的重要依托,矿业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相互依存。为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治理次生地质灾害、污染、尾矿等成为必然,减少现实矿业生产的破坏也是必须选择。实现上述目标的途径,就是挖掘矿产资源的最大价值,实现最优利用,走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子。

3 以铜陵为中心构建国家级矿业经济试验区优势分析

3.1 成矿条件上的同时同源同环境造就了以铜陵为中心的5大矿集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Cu-Fe-Au-Mo矿产走廊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矿集区,呈串珠状展布,包括鄂东南、九瑞、安庆-贵池、铜陵和宁镇5个大型矿集区。作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一个组成部分,铜陵地区位于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南缘,在晚三叠世造山过程中及造山后伸展期间沿地层间发生错位或错动,尤其是不整合面之间广泛出现构造滑脱。因此,当白垩纪岩浆侵位时大量成矿流体迅速涌入这些空间,并交代原岩形成了像铜陵的新桥和冬瓜山这样大规模的层状矿体;同时,流体沿地层错动层位广泛交代,形成层状矽卡岩型矿体或层控矽卡岩型矿体(常印佛等,1983)。层控矽卡岩型矿体出现在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碳酸盐岩层内形成多层楼矿(翟裕生等,1992)。成矿不仅发育于矽卡岩阶段,而且更加广泛出现在退化蚀变阶段,常见铜多金属与阳起石-透闪石、绿泥石和绿帘石(由钙质矽卡岩蚀变而成)或透闪石-镁绿泥石-滑石-蛇纹石(由镁质矽卡岩蚀变而成)共生。

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140Ma左右时限成矿的代表性地区,以Cu-Mo-Au-S矿化组合为特点,有关的岩浆岩是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或具有埃达克岩石性质的花岗闪长岩等(张旗等,2001),为壳幔同熔的产物(徐克勤等,1982)。其成岩成矿环境可能是古太平洋板块或Izanagi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过程中,由于俯冲板片撕裂,导致软流圈沿裂开处上涌,以至于发生壳慢相互作用,形成上述5个花岗岩集中区和与之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化区。

3.2 勘探开发布局上铜陵-繁昌一带是国家铜铁重点勘查开发区

长江中下游历来是我国矿业活动的重要区域,其工作部署基本是以铜陵为中心展开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确定的197个非能源重要矿产重点勘查区中有9个,分别是江苏宁镇铁铜铅锌矿重点勘查、区安徽马鞍山铁矿深部及外围重点勘查区、安徽和县地区铁矿重点勘查区、安徽庐江县泥河铁矿重点勘查区、安徽庐江县沙溪地区铜矿重点勘查区、安徽安庆铜矿外围重点勘查区、安徽繁昌县新港-浮城墩铜铁矿重点勘查区、安徽铜陵地区铜金矿重点勘查区、安徽贵池地区铜金矿重点勘查区;3个非能源重要矿产重点开采区(179个)中的安徽庐江-怀宁铁铜铅锌矿重点开采区、安徽马鞍山-芜湖铁锌矿重点开采区、安徽铜陵铜铁金矿重点开采区;2个矿业经济重点发展区域(75个),安徽庐江铁矿业重点发展区域,安徽铜陵-繁昌有色化工矿业重点发展区域,均位于该成矿走廊。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首批确定的47个整装勘查区之一—安徽庐枞地区铁铜矿整装勘查也处在以铜陵为中心的矿集区范围内。另外,近年来取得的庐枞盆地铁矿勘查突破,铜陵冬瓜山深部铜矿的新发现再次验证了该成矿走廊的巨大找矿前景。

3.3 铜陵市循环经济“双试点”建设基础及区位优势

2005年10月,铜陵市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铜陵有色控股公司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双试点”为该市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带来契机。“十一五”期间,铜陵市不断充实循环经济链条,着力打造以铜、硫、石灰石资源为核心的三大产业循环链。目前,该市已在铜冶炼与精深加工、精细化工、建材等多个产业上,建成了多条特色鲜明的循环链条。如在铜冶炼上,有色控股公司在铜冶炼过程中利用二氧化硫烟气制酸,余热回收利用;铜阳极泥、冶炼炉渣进行稀贵金属回收,实现了铜冶炼的循环。海螺水泥利用余热发电,完成了企业内部循环,同时利用水泥生产工艺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消化磷石膏、粉煤灰、选铁尾矿、炼铁高炉渣等工业固废,实现了行业之间以及与社会间的循环。

2005年成为“双试点”以来,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方面,该市循环经济工业实验园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31亿元;入园项目协议总投资累计超过28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长期积压的“三座大山”,“红山”(硫酸烧渣)已经削平,“黑山”(冶炼炉渣)荡然无存,“白山”(磷石膏)正在消失,五年内将彻底解决。

4 建设国家级矿业经济试验区总体构想

矿业经济试验区属于行业类创新园区建设,其宗旨是探索以矿业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该类试验区的范围是以地质界线为主,参照矿业布局现状,是跨行政区的;建设核心是以循环经济的充分实现为主旨,同时体现产业聚集效应。作为一个新型的试验区,总的建设构想:规划先行、协调有力、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4.1 准确定位、科学谋划

矿业经济发展建设试验区是以“以物为中心的行政区划”的管理型特别区。试验区管理机构的职能,一是协调利益冲突,二是提高资源共享性;主要任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跨区域性经济社会事务的规划与研究。

为了共同的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突破发展,试验区管理机构通过发展各项合作计划,在组织、人力与财务运用上打破原有的管辖领域,通过人事、财务及组织上的合作经营,解决区域内的共同发展问题。通过沟通协调各利益方,处理区域内共同的经济社会问题,打破单方面依赖中央政府的决策和推动,引导地方政府在一定空间内的积极参与,使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通过区域内有关的团体、利益相关者以及专业意见渗透到区域资源的分配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策略的制定;通过协商机制或程序的运作,有利于各相关地方政府产生共识和完整功能的发挥。

4.2 规划先行,严格执行

试验区肩负着先行先试的任务,规划是首要的任务,是未来发展纲领性指南,是协调区内各项公共事项的框架性文件和区域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调整,以及相互配套设施、产业建设等的强制性文件。制定好并严格执行规划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造的前提,是提升矿业领域循环经济建设水平的重要保障。

4.3 协调有力,利益共享

各行政区域主体基于对整个试验区共同利益的追求以及经济协同发展的需要,在不影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前提下,自动让渡一部分区域权力给试验区管委会,确保该组织机构能够拥有适度的决策权力,真正做到内外兼顾。对内协调各行政区域主体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对外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并“以一个声音说话”。在尊重地区经济利益的基础上确保各个行政单元的利益共享,建立利益共享框架下整体与局部利益的保障机制,稳定协同发展的基础。

4.4 逐步培养构建协作区统一市场

在加强宏观调控和协调指导的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解决试验区内跨行政区之间的“行政性”障碍,“冲击”经济协同发展中的“行政区藩篱”,弱化行政界限对资源与要素配置的阻隔力量。为此必须培养协作区内统一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激活资本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必要时可建立跨行政界线的区域一体化大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允许资源、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的自由流动。通过无差异的市场机制的积极引导作用能够使得协作区制定每一项决策措施的目标都能够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及企业参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与地方政府发展目标及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并符合现实的要求。

5 结论

矿业经济试验区是个新的提法,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范畴,同时兼具行业发展的内容。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中吸收合理内核,结合成矿规律、矿业发展规律以及矿业企业布局选择提出了以铜陵为核心的矿业经济试验区的设想,该区域沿长江上游至湖北鄂州,下游至江苏的镇江,跨鄂、皖、苏三省,约2.5万km2,具备良好发展条件。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研究提出总的建设构想:规划先行、协调有力、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1]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R].2009.

[2]毛景文,邵拥军,谢桂青,等.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床模型[J].矿床地质,2009,28(2):109-119.

[3]王凯,周进生,郭艳芳.我国矿业经济区划分方案初探[J].中国矿业,2011,20(1): 14-18.

[4]铜陵市统计局.铜陵市统计年鉴[M].2011.

[5]胡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若干问题的思考——以铜陵市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26(3):48-51.

[6]胡小平.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8,11(7):16-22.

[7]贾芝锡.开展全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为区域经济规划服务[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4(1):19-22.

[8]王世文.矿业循环经济与完善法规制度[J].中国科技投资,2009(1):42-44.

猜你喜欢
铜陵矿业矿产资源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矿业安全与环保》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亲亲的鸟
其实冬天不可怕
自然资源部发布《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8)》
全球矿业或将开启新的周期
矿业权出让转让及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审计主要内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