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灼词派论被忽视原因探析

2013-01-28 08:25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大众文艺 2013年8期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碧鸡漫志》乃南宋王灼所著词曲评论笔记,其中,王灼评论了近六十家词人,在评论中亦勾勒划分出了词体演变之三大流派:“学东坡”的雅韵一派、“源流从柳氏来”的侧艳一派、“组之流”的滑稽一派,可以说,这对于词派的划分无疑是最早也是较为全面的,具有先瞻性意义。然其词派划分成果虽未如电光流火般稍纵即逝,但在此后的词论中,无论是何种划分方法,分为几种派别,都并未对王灼的成果予以充分重视。如果我们遵从后世词派二分法,按大致风格而论,姑且可以将侧艳派归分到婉约派中,将雅韵派归到豪放派中,而单单滑稽词派无处可归。故笔者认为王灼在词派理论上的建树被忽略或不被接受的原因与滑稽派的风格及功能有莫大关系。

一、滑稽派探源

就现存文献来看,最早的滑稽词可算是唐中宗时流传的《回波乐》,其被清人冯金伯称为“俳谐词之祖”。据孟棨《本事诗·嘲戏第七》记载:

中宗朝,御史大夫裴谈奉释氏。妻悍姑。谈畏之如严君。尝谓人:‘妻有可畏者三:少妙之时视之如生菩萨。及男女满前,视之如九子魔母,安有人不畏九子母耶?及五十六十,薄施妆粉或黑,视之如坞盘茶,安有人不畏坞盘茶?时韦庶人颇袭武氏之风轨,中宗渐畏之。内宴唱《回波词》,有优人词曰:‘回波尔时拷佬,怕妇也是大好。外边只有裴谈,内里无过李老。’韦后意色自得,以束帛赐之。”

而最早被冠以滑稽词名的作者是北宋初期的陈亚,吴处厚《青箱杂记》称其:“虽一时俳谐之词,然所寄兴,亦有深意。”称陈亚为“近世滑稽之雄”。王辟之亦称“亚性格滑稽,好为药名诗,写有百余首,亦喜为药名词”。滑稽词发展到宋代,蔚为大观,大多词人都会有滑稽作品出现,其中不乏包括苏轼、黄庭坚、朱敦儒、辛弃疾、刘克庄、刘过、杨万里等词坛巨匠。

滑稽作为一种艺术要素自古存在,刘勰是第一个对滑稽作品作出评论的批评家,他在《谐隐》中点明滑稽类作品的本质:“本体不雅,其流易弊。”特点:“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功能:“皆悦笑也。”并且进一步明确指出:“东方、枚皋,糟啜醨,无所匡正,而诋嫚媟弄。”从而做出总结“会义适时,颇益讽诫。空戏滑稽,德音大坏。”

滑稽词亦称徘谐词,也正是大致沿袭着这一传统而发展的。笔者就历代明确标有“俳谐”“嘲”“弄”的滑稽词作进行分析,认为滑稽词风格主要是“嫚戏污贱”“滑稽无赖”,以“豪放之首”苏轼的《南柯子》为例: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苏轼以戏谑的手法嘲笑大通和尚,无半点庄重可言。滑稽词的主要功能为“调笑”。如王世贞《艺苑卮言》记载:“宣、政间,戚里子邢俊臣,性滑稽,喜嘲咏,常出入禁中。喜作《临江仙》词,末章必用唐律两句为谑,以寓调笑。”

除此之外,亦有一些并非只为一笑的作品,从形式而言,存在以回文、隐语或以药名入词等一些文字游戏之作,如苏轼《菩萨蛮·回文》:

落花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迟日恨依依。依依恨日迟。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

此类作品并非为了博人一笑,主要是对形式上的审美追求兼有逞才的作用。而在功能上,亦有隐晦、反讽、寄兴之作。如徐似道《一剪梅》词:

道学从来不则声,行也《东铭》,坐也《西铭》。爷娘死后更伶仃。也不看经,也不斋僧。却言渊子太狂生。行也轻轻,坐也轻轻。他年青史总无名。你也能亨。我也能亨。

具有较强批判性的滑稽词作如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五所载之词:

京师有谑词《滴滴金》:‘当初亲下求言诏。引得都来胡道。人人招是骆宾王,并洛阳年少。自讼监宫并岳庙,都一时闲了。误人多是误人多,误了人多少。

此类有“寄兴”、有“深意”,寓怒于笑的滑稽词,数量虽然不多, 却有不可小觑的批判力量。

综上所述,滑稽词是“以游戏调笑面目出现的专门表现诙谐、幽默情感的作品”。虽然其由于表现出的不庄重、不符合儒家理教,而不为人所重,且古代词论家亦多持批评排斥态度。如曾慥“涉徘谑则去之”,但同时也正是由于其诙谐幽默的审美效果,及其讽刺权奸和抨击弊政的功能,使其具有了存在的空间,以及得以继续生存的活力。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对于词体滑稽一派的起讫源流,专题论述:

长短句中作滑稽无赖语,起于至和,嘉之前,犹未盛也。熙、丰、元间,兖州张山人以诙谐独步京师,时出一两解。元间,王齐叟彦龄,政和间,曹组元宠,皆能文,每出长短句,脍炙人口。彦龄以滑稽语噪河朔。组潦倒无成,作《红窗迥》及杂曲数百解,闻者绝倒,滑稽无赖之魁也。夤缘遭遇,官至防御使。同时有张兖臣者,组之流,亦供奉禁中,号曲子张观察。其后祖述者益众,嫚戏污贱,古所未有。

王灼在此虽未明确使用流派一词,但从其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于此一派别的明确认定。王运熙在《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中曾指出:“有渊源继承关系的作家作品,就在诗歌史上形成了流派”。陈文新论及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也称:“一个流派的形成,首先必须确立其统系归属。”王灼已然看到“曹元宠”为“滑稽无赖之魁”,其“《红窗迥》及杂曲数百解”“闻者绝倒” 的艺术效果,且吸引一批模仿者和追随者:“其后祖述者益众,嫚戏污贱,古所未有。”

二、滑稽派受冷落探因

滑稽词虽未能得到历代文人学士的重视,然相关记载较滑稽词派而言,却也算是丰富多彩了。而滑稽词派却仅在王灼《碧鸡漫志》中有所提及,指出其是产生于政和年间,以曹无宠为首以滑稽调笑为目的群体。此后历代词论中便再难找到有关滑稽词派的只言片语。滑稽词派何以受到冷落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南宋后期,滋养滑稽词派生存的社会风气有所改变。在宋代从建国之初,便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享乐,经过百年的休养生息,到北宋中后期,社会笼罩着奢靡享乐之风。而滑稽词的诙谐幽默,滑稽调笑的娱乐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宋人的享乐需求。当权者的喜好促使大批的文人及市井之人对滑稽词进行创作。而北宋末南宋初时,社会动荡不安,原本享乐风气被救国之情冲淡,靖康之变的巨大灾难,国破家亡的惨痛现实,无不震撼着词人们的心灵。全国性的风花雪月、奢靡享乐之心被骤然惊醒。忧时愤世之作成为词坛的主旋律。“天下不闻和乐之音。”南宋时期无论是词作亦是词论都开始关乎世情,或表达“救国之心”,或抒发“黍离之悲”。故适合滑稽词派成长的土壤也就此消失。

其二,雅文化的倡导,至使滑稽词派的消失。宋代初期,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市民阶层有所壮大,促进了俗文化的兴盛,也为滑稽词派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壮大,使其开始寻求各种适合自己的文化娱乐活动,那些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诙谐而带有活力的文化娱乐便兴盛起来。而市民阶级的这一市场需求,造就了大批创作滑稽词的底层文人。然自南宋初期开始宋人便极力提倡雅文化,文人们大都要求“下字能雅”“好而不俗”。到中后期尤盛,张炎《词源》开篇即论雅正。而俗文化被排斥于主流正统之外,其生存发展便出现了困窘。在人人求做莊人雅士的社会中,滋养滑稽词派生存的俗文化的开始低迷,而滑稽之詞又大多出自謔浪遊戲,开始受到庄人雅士的排斥,曾慥《乐府雅词》指出:“涉谐谑则删之。”詹傅评康伯可曰:“非不可取,然其失也诙谐。”滑稽词的创作者自然就会减少,滑稽词派也随之慢慢消失。

其三,南宋后期已不存在大量创作滑稽词的作者。词派顾名思义指的是一个群体,而南宋后期滑稽词的创作者以无法像曹组那样大量创作慢词,也没有“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的“组之流”。间或有几人写滑稽词,亦非把其当作主流,滑稽词作只能占其总作品的千分之几乃至更少。此类作者皆按其主流文学作品归流分派,故出现只有滑稽词而无滑稽词派的现象。

其四,滑稽词派的审美祈向亦是造成其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滑稽词一般都是以浅俗的语言、戏谑的口吻出现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些鄙俗风貌。正是这一诙谐的审美风格不被后人所认同。如詹傅在《笑笑词序》中曰:“近世词人,如康伯可,非不足取,然其失也诙谐。”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中言:“虽含讽喻,实则诙谐,盖皆以文滑稽尔,不足取也。”

[1]孟棨等著.《本事诗》[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第24页

[2][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M].中华书局,1985年.第6页.

[3] [宋]王辟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M].中华书局,1981年.第26页.

[4] [南朝]刘勰著.《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70、270、270、270、272页.

[5] [明]王世贞著.《艺苑卮言》[M].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53页.

[6] 唐圭璋编.《宋词纪事》[M].中华书局,2008年.第357页.

[7] 刘扬忠撰.《唐宋徘谐词绪论》,《词学》第十辑[A].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3页.

[8]曾慥撰.《乐府雅词序》,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52页

[9] [宋]王灼著.碧鸡漫志[M] .中华书局,1958年,第61页.

[10]王运熙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79页.

[11] 陈文新.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7页.

[12] [宋]鲖阳居士撰.《复雅歌词》, 张惠民编.《宋代词学资料汇编》 [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49页.

[13] [宋]詹傅撰.《笑笑词序》, 金启华等.《唐宋词集序跋汇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29页.

[14] [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