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适”——从古之《吕氏春秋》“适音”到今之音乐艺术之“适”

2013-01-28 08:25武昌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大众文艺 2013年8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规律环境

(武昌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一、古之“适”

“适音”是《吕氏春秋》中的一个音乐理论。“适”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大乐》中,然后《适音》部分作出了详述。在《适音》中做了有关“适”的理念详述,不仅在《适音》中有集中并具有学理性的说明,且在其他论乐的篇章中甚至在非论乐的篇章中“适音”之理念也有所用。“适”的概念是我国古代文学巨著《吕氏春秋》中音乐思想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适音》中音乐思想的阐述,以及其中所 “乐本体”的观念的体现,表现了《吕氏春秋》在对音乐本体的认识。

《吕氏春秋·适音》提出了“行适”“心适”“音适”三个概念,而这三个概念,可从行为、观念、形态三个基本层面去认识《吕氏春秋·适音》音乐思想的“适”的表达。

1.行适

“行适”是《吕氏春秋·适音》篇中首先提出的概念。 “行适”即强调处事行为要适中。“行适”从“耳之情欲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开始谈起,提出“心”在听觉感知中所占的主导性地位。“行适”,作为与“心”相和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条件,是音乐运用要遵守的标准。古之“六代之乐”,各乐均有其特定的音乐使用规则。在不同的音乐使用规则中,篇章论述安祥的环境产生快乐的音乐的音乐、社会动荡产生怨恨的音乐、生活艰苦产生悲伤的音乐,不合宜的行为对音乐产生了不同的作用。行为要适中才能获得心情平和,而音乐也也遵循此项原则,音乐的使用要符合环境需要,符合听众需求。

2.心适

《适音》从观念上对规律、事理的把握对“心适”进行探讨。《吕氏春秋》认为,这种把握,小到个人欲望,大到安邦治国,都“在于胜理”即遵循其规律。《适音》中谈道,人的本性希望长寿、安全、荣誉,安逸,厌恶短命、危险、耻辱、操劳,若四种愿望得以满足,则相应的四种厌恶可以免除,心情也就适中了。如何使四种愿望获得满足,则在行为处事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依循事物的规律可修身养性,寿命就长久。依循事物的规律依法治理国家,天下就太平了。使心情适中的关键在于依循事物发展规律。所以依照规律、遵守事理行事,方可具心适。音乐的创作与使用,同样也需要遵循音乐其的规律,如此音乐方为适宜之乐。

3.音适

《适音》在论述“行适”“心适”之后方从音量适中为适切入“音适”的探讨。在具体的音乐使用当中,“音适”对乐器的型态、音量、音色、音律的构成等音乐型态构成方面,均有做了一定的要求。如,声音太大,心智会动摇;声音太小心志就得不到满足;声音过清,容易使人心志衰竭而产生空虚疲困之情;声音过浊容易使人心志低下并动气。声音要合乎基准以适中的心情听适中的声音方为和谐。音乐的各方面都不可过之,平正和谐才合宜。

二、今之“适”

《吕氏春秋》成书至今已两千多年,但适音理念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理念仍然指导着现我们今诸多的音乐实践活动。

1.环境音乐应用之“行适”

环境音乐又称“背景音乐”,是社会生活场景中一切非鉴赏性的音乐,也可以指代那些旋律性不强、引发听者共鸣的氛围音乐。环境音乐应用于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环境中,是能够起到提高工作效率、改善身心状态的辅助性音乐。

环境音乐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根其使用的情况可将其分类为居家生活、商业活动、产业界、旅游业、运输业、医疗界、社交场合等七类。二十世纪至今,环境音乐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越发广泛,无论是生活还是社会活动,适应“行适”的环境音乐,在各种不同场合中,发挥调节气氛的作用。

例如,有研究显示,在商业环境中,环境音乐对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按照环境作用、消费主体的消费心理等多种特征制定的音乐方案,例如舒缓的音乐,能为顾客营造了一种平静而舒适的商业环境,顾客在不知不觉中放慢脚步,并使购物时间延长,销售量获得增长。又如,在办公室或工厂车间播放经环境音乐理念设计的音乐,能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环境,它不仅增加工作效率同时也增强了员工间的和谐度。

相反,在商业场合提供不和适宜的音乐,例如大分贝的播放有较强强较快节奏的音乐等,会使得原本处于嘈杂环境中的顾客产生焦躁的心理,刺激顾客产生离开此此种不安的商业环境的欲望。不和适宜的音乐的播放,显然会促使经济利润缩减。又如在工厂车间或者办公室播放紧张压抑的音乐,会在员工心理产生的浮躁感,使得员工工作压力感增强,降低工作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到团体的和谐。从“行适”的标准出发,对于环境音乐的使用,要符合环境、人文等需求,遵循“适”的准则,更好的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

2.对待消亡中的中国传统音乐之“心适”

“心适”强调的是音乐要遵循规律、事理而行事任用,在面对历史中必然衰退消亡的中国历史中的音乐我们需要采取“心适”态度。

我国拥有漫长历史岁月,勤劳智慧的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音乐文明,20世纪后半叶年先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的骨笛说明了我国早在八千年前就出现了乐器。辉煌的音乐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存在并不断延续与发展,音乐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朝代的更替逐渐衰败与消亡。如唐代音乐机构、法曲大曲;宋元的瓦子勾栏、唱赚;明清时期的鼓子词、牌子曲等的衰败与消亡,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当代,繁荣发达的经济荡涤着社会文明的各个领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局面。主流文化影响并作用着文化阵地,中国传统音乐也受到极大的冲击。该如何对待衰败中的传统音乐?人为力量振兴中国传统音乐,将衰亡中的传统音乐,如鼓子词或牌子曲,应用与公众场合,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想必并非所有公众都能够接受,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行为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结果或与弘扬之理想背道而驰。

音乐有其社会属性、政治属性,中国历史长河中产生的音乐,已经不能呼应现代政治社会,为人们所遗忘也是必然之势。音乐的使用要与社会与环境相适应,弘扬新兴的适宜社会环境的音乐,挖掘、整理和研究即将消亡的音乐,音乐工作者与爱好者应本着“心适”的理念,顺应实物发展规律,丰富与完善音乐学科的建设。

3.音乐表达之“音适”

音乐本身具有象征性的意义,音乐家们使用已经具有象征性意义的音乐元素进行音乐创作。各项要素不是单是由音乐家操控的元素,各种声音有其独到之处,掌握其规律的音乐家们得以巧妙的利用。正如大调的辉煌,小调的忧郁,音乐的其它各项要素,如音程、节奏、调性、和弦等,也都有各自的象征性意义。音乐作品的整体表达,要求音乐中各要素的象征性都必须给予服从和表达。在具体的音乐中,乐器、音量、音色、音律构成等音乐型态的构成,均对音乐实际效果起了一定的作用。正如追求优美抒情的音乐以弦乐器为优选择,旋律线以宽广为主;欢腾热闹的庆典音乐打击乐器不可或缺,高音区的回响配合快速的节奏都是作曲者理想选择;抑郁忧伤的音乐多选择厚重的大提等来迎合内心的低沉。所有的这些都遵循着“音适”的理念。音适,指导了我国古代的音乐表达与创作,也指导着当今万化万象的音乐。

三、结语

《吕氏春秋》之“行适”“心适”“音适”三个概念,从学术及其理论的角度来看,是“乐本体”理念在两千多年前的具体呈现,“适音”从行为、形态、观念层面来认识音乐本身。这一种认知存在于上古时代,历史文化流淌变迁,其思想的光辉依然呼应着当代的音乐学术思想。

注释:

[1] 《吕氏春秋》·《适音》:夫音亦有适:太巨则志荡,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不詹则窕;太清则志危,以危听清则耳谿极,谿极则不鉴,不鉴则竭;太浊则志下,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搏,不搏则怒。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

[2] 《吕氏春秋》·《大乐》:声出于和,和出于适.

[3] 如《吕氏春秋》·《侈乐》.

[4] 如《吕氏春秋》·《明理》.

[1]左丘明等《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北京出版社, 2006年版.

[2]刘蓝《中国音乐美学》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7月版.

[3]修海林《“乐本体”思维模式在秦汉道家音乐思想学理性思考中的存在—以< 吕氏春秋>中<大乐>、<适音>为例的分析》,《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2期.

[4]王军《<吕氏春秋>论乐思想渊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5]王志成《<吕氏春秋>中的音乐美学思想》,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总第73期).

[6]薛丽《学习<吕氏春秋·适音>的体会》.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规律环境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巧解规律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