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开设《药物作用的分子基础》选修课的教学实践

2013-02-01 10:02郑灿辉周有骏吕加国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17期
关键词:靶点分子药物

郑灿辉 刘 娜 周有骏 吕加国 章 玲 朱 驹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 200433

选修课是医科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我校自1996 年开始开设选修课作为本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内容的补充[1-4],选修课包括语言与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与信息类、文体与艺术修养类及医药与生物技术四大类。从完善学员知识结构角度出发,并结合自身药物分子设计的学术背景,我们自2010 年开始面向各专业开设选修课《药物作用的分子基础》。该课程属于医药与生物技术类,共30 学时,目前已经讲授四期,深受学员好评。本资料从课程意义、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本课程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

1 课程意义

近些年,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及结构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到分子层面,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深入理解药物作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同时也是新药合理设计的基础。在医科大学原有的必修课程体系中,药理学和药物化学的内容中均包含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内容[5-6]。但受学时数所限,在实际授课中药理学往往侧重于药物较宏观的作用规律,药物化学则往往侧重于药物分子本身在机体内的变化过程。因此,开设一门聚焦于药物与机体在分子层面相互作用的课程显的很有必要,它将成为原有必修课程的补充和纽带,同时也能为医学、药学及化学等学科架起一个桥梁。

2 课程内容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定本课程为从分子层面阐明药物分子在生物体内产生作用的原理,揭示药物分子与其靶点结合以及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的一门课程。它包括总论部分和个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药物与机体的作用过程、药物靶点的分类、药物靶点相互作用理论及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力等基本理论。而个论部分按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外周神经系统药物、解热镇痛与非甾体抗炎药、循环及消化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以及抗生素等分门别类的对其作用分子基础进行介绍。在具体课堂内容的选择上主要掌握以下原则。

2.1 注重广度

选修课主要目之一是开拓学员视野,因此课程内容更注重其广度而非深度。在讲授本课程时尽可能的向横向拓展,注重与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联系。由于选课的学员来自医科大学不同专业,且有的为低年级学员,因此在介绍某些本课程专业知识之前,应该先对相关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和回顾。而对于本学科较难的专业知识要进行提炼精简,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2.2 结合前沿

分子生物学及结构生物学近些年的快速进展,使得很多药物分子层面的作用原理都都到阐明。该领域研究属于学科发展前沿,很多成果近些年才报道,因此在准备教学内容时要多查最新文献了解最新进展,但同时也要注区分相关内容是否已经受到学术界公认。另外,很多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对该过程的详细介绍,来起到启发学员思考的作用。

3 教学手段

3.1 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员理解

本课程内容涉及药物分子与药物靶点分子的相互作用,往往比较抽象,且有时涉及的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呈现方式,学员不容易理解。多媒体技术对于本课程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呈现方式,它就是以计算机为平台将数据、文字、图像、图形、视频和声音等处理技术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生动而有效的一种信息系统[7]。比如我们在介绍最新的作用于酪氨酸激酶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时,我们借助动画就可以形象的将酪氨酸激酶如何通过将ATP上磷酸转移到底物蛋白从而活化它的动态过程展现出来,这样学员就非常好理解药物是如何通过结合于ATP 结合位点来起到阻断激酶功能的。

3.2 采用讨论式授课,启发学员思考

选修课主要目的除了开拓学员视野,还有就是活跃学员的思维。而活跃学员思维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就是采用讨论式的授课方式。在本门课程中我们常会给学员介绍随着对药物作用机制认识的深入开发新型的药物的整个发展过程,有很多环节都适合让学员参与谈论。比如,我在介绍抗代谢抗肿瘤药物的时候,首先给学员详细的介绍了嘧啶类抗代谢药物的发现及其作用分子机制,并以此引入代谢拮抗的概念,这个时候就让学员参与讨论,如果是他们身处当时的历史年代将会如何思考,很快有学员提出开发嘌呤类抗代谢药物,甚至有学员能想到叶酸拮抗剂,该讨论就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4 考核方式

选修课与必修课有所不同,它更强调的是增加学员知识面的广度和宽度,鼓励学员思维的活跃性和创新性,因此如果还采用与必修课相似的闭卷考试的方式就显的不和时宜。通过征求包括学员在内的多方意见,综合考虑后我们选择了综述报告形式作为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学员可以就某一个药物或者某一类药物的发现、发展及其作用机制特别是分子机制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提炼,最终形成一个PPT报告,而本门课程最后一次课作为综述报告会。学员的报告主题可以源自课堂,也可以源自自己兴趣爱好。同时为了帮助学员较好的完成考核,在课程中间我们还给学员做了一次“如何撰写综述和制作PPT 报告”的讲座。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这样的考核方式很能调动学员的参与积极性,不但让他们能更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锻炼了他们查阅资料、归纳总结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几年选修课《药物作用的分子基础》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的过程。今年的课程刚刚结束,我们又发现虽然采用了包括动画在内的多种不同方式来表现药物与靶标分子相互结合,但对于相关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员来说仍觉的有些抽象。而其实我们科研中常用的分子模拟软件平台Discovery Studio 是能直观呈现该作用过程的一个工具。我们考虑在明年课程中安排学员上机实际操作一下该软件,加深学员对药物靶标相互作用的理解。

[1] 秦超,许劲松.基于C-S 模式的军医大学选修课管理信息系统[J].管理信息系统,2000(9):29-31.

[2] 刘娜,郑灿辉,周有骏,等.药物化学课堂录像摄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12-113.

[3] 黄宝康,秦路平,张宏,等.《野生植物资源学》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0(6):1169-1172.

[4] 贾敏,韩婷,张巧艳,等.军校《插花艺术》选修课开设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1):99-100.

[5] 李端.药理学[M].第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

[6] 郑虎.药物化学[M].第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

[7] 李海峰,陆灵明.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与应用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3(3):47-49.

猜你喜欢
靶点分子药物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分子的扩散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臭氧分子如是说
心力衰竭的分子重构机制及其潜在的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