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文化内涵与中国文化的走向

2013-02-01 08:58孙超南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全球化传统文化

孙超南

【摘要】文化问题是全球化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分析全球化的文化内涵,可以更好的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的走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东尼·吉登斯曾对全球化做过比较松散的文化定义,他认为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所发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而引起,反之亦然。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因为地方上发生的事情可能沿着与塑造它们的延伸很远的关系相反的方向运动。地方性的变迁既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又是社会联系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旁向延伸。”

一、全球化的文化内涵

从马克思开始,各种思想流派的学者们对全球化做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全球化是资本运作的结果,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于资本与全球化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不断扩大产品销量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最早提出世界历史观点的应属黑格尔,他认为世界历史是自由意识的进步,是绝对精神发展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认为“(黑格尔)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而且“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黑格尔那里处于萌芽状态的天才思想——种子——的一种应用和发展。”虽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点来源于黑格尔,但当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使用“世界历史”这一概念时,就强调了其客观性,马克思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物质的、可以经过经验来确定的事实。”。

随着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既定的事实,全球化内在矛盾中包含的文化内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就已经阐述了全球化在文化方面的影响:“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汤姆林森曾在其著作《全球化与文化》中说:“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他强调了文化,特别是现代文化对全球化的解释作用,他这样写道:“我们这个时代所经历的、由全球化所描绘的巨大的转型式进程,除非从文化的概念性词汇人手,否则就很难得到恰如其分的理解。”其实,对于文化问题来说,全球化同样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全球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入,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矛盾、文化冲突也显现出来。今天的世界,随着文化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对中华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成为文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二、全球化时期的中国文化走向

1、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全球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而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正是文化全球化的一个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的不同。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道德主义色彩,“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伦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社会强调“人之初,性本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之相对应的统治思想就是施行仁政。仁政思想是儒家学说的代表思想,是在孔子“礼治”和“德政”的理论基础上由孟子改造和推行的,讲究以德服人、民贵君轻的统治理念。西方文化蕴含着基督教的传统,特别是原罪说的确立,使得罪罚与救赎成为其文化主题,相对应的就是律法主义精神。如果说中国文化强调“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道德传统,那么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则开始重视人性,强调以律法来保证人的合法权益。“在西方传统中,官僚政治受法律调节。个人可以求助于法律保护,来对抗官员的专擅。我们西方的公民自由权就靠这一点。但是,法律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并没有照这个样子发展,来保护个人的政治权利或经济地位。”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和谐”,特别是儒家经典作品中论述和谐的资料很多,比如《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家经典大多论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的伦理关系,在为人处事方面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治理国家方面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当然,“和谐”并不只出现在儒家思想中,中国古代其他思想流派也都崇尚和谐,像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之相反,西方文化在近代科学的推动下,特别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开始强调竞争的意识,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仅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他认为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冲突不是经济、政治之间的冲突,而是不同文化的冲突,这种观点正是西方冲突文化的典型代表。

2、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通过比较中西文化,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与不足。从形成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而其他文化如日本文化、美国文化等,多是“他受”而已。中国文化的个性不仅表现在形成之上,还体现在她的历史之悠久和影响之远大上。与中国并称四大文明发源地的古埃及、古印度与美索不达米亚,其古代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流转早已失去原有的本性,而中华文明虽在近一百年内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以其强大的包容力和同化力,仍延绵至今。中国文化的影响应是放射形的,近抵日本、朝鲜,如汉字、儒学等构成了日本文化的基础;远至西伯利亚、欧洲,特别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的文艺复兴与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并且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挑战。

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考察研究中国文化问题的西方学者有很多,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李约瑟难题和韦伯问题。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但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反而落后于西方了?李约瑟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观念阻碍了科学革命精神在近代中国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斯?韦伯在著作《儒教与道教》中研究的课题是:中国近代社会为什么没能发展资本主义?在这本书中,韦伯经过分析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及其异端的道教,并将此与西方清教进行对比,认为中国儒教伦理不可能产生出西方式的现代科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缺少了西方文化中的竞争意识与律法精神,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落后于西方社会的原因之一。中国文化崇尚自然、随性的生活态度,主张以和为贵的精神,在治理国家时强调“无为而治”,这使得中国的科学发展缺少了内在的动力机制,特别是缺少了应有的创新精神,我国相对发达的农业文明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工业文明。另外,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使立法、行政、司法在相互牵制中达到权力的平衡,对于避免专权统治、减少腐败和推进资本主义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中国长久以来的官本位思想却阻碍了民主思想的产生。

虽然李约瑟与韦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过于片面,但却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应该怎样转型、朝什么方向转型。在今天的世界,随着文化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文化的走向问题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3、当代中国文化走向问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一次从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上阐述了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文化探索经历了由失望到绝望再到新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国文化自我意识的一次新生,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更显重要性和紧迫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表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能取代民族文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变为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当代中国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不应当是抱残守缺,而是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不过这种吸收应是主动的、以我为主的吸收,其核心仍是以中国文化为主,我们要学会用西方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在精神来充实现代中国文化。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作用,才能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牢牢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猜你喜欢
全球化传统文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