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2013-02-01 09:33付立艳
黑河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目标过程

付立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途径、新模式,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下功夫,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实现高效课堂。笔者认为,要突出“三个三”来理解高效课堂的含义,明确高效课堂的目标及如何构建并实施高效课堂。

一、突出理解高效课堂的“三个高效”

扎实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但高效课堂的教学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难越好,而是要达到“高效”的目标。笔者认为,高效课堂的“高”是衡量的尺度和标准,“效”是要达到的目标。“高效”包含了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身心地融入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二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学会更多知识,培养多方面能力,取得高效益;三是指通过高效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改革,促进整个教育过程发生质变,产生高效能。

二、突出明确高效课堂的“三个目标”

构建并实施高效课堂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学习,掌握技能;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因此,要达到以上三个目标,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模式,以“少讲精讲,多动多练”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听、看、想、演、议、练”中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技能,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深入实施高效课堂的“三个过程”

(一)备课求实实在在

教师在平日的备课过程中,要深入钻研教材,透彻理解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做到备课认识到位,把握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每节课所学内容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重点难点,明确本节课在本单元、本册教材及本学科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做到知识点和能力点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不能仅仅依赖教材,还要通过图书、网络等方式查找与本部分有关的课外材料,合理安排,融入课堂,使课本的知识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更加形象生动。同时,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能“吃好吃饱”,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求活灵活现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意味着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在“活”字上做文章,使教学内容活灵活现。首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并辅助于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来实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方法更实用,更能为课堂服务,为学生服务。其次,要有活跃的教学状态。要充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要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学和练,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最后要进行科学的指导。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敢于质疑的情境,给学生留有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质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变“学会”为“会学”。

(三)课后求总结反思

课堂教学总结反思是一个课后认识提高的过程,是构建并实施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要善于总结反思,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向同学科教师及教研部门的人员探讨请教,交流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教师要善于记录,详细认真地将每节课的反思记录下来,并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总结,成功之处要不断应用、推广与创新,不足之处要认真查找原因,并吸取教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正。通过不断“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的过程,使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高效课堂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们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不断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切实提高备课实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能使课堂教学成为具有开放性、双向性的多渠道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高效率地学习,高效益地获取,最终产生高效能。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目标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