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与MRI表现

2013-02-02 08:29陆永文石毅符云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34期
关键词:局灶低密度肝细胞

陆永文 石毅 符云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与MRI表现

陆永文 石毅 符云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要点,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CT和MRI表现,CT检查12例,MRI检查10例,6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 CT检查12例,平扫9例病灶呈均匀略低密度,其中8例中央可见更低密度,3例病灶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显著强化,中央瘢痕呈低密度,门脉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8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延时强化呈高密度。MRI检查10例,平扫病灶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或等信号;增强扫描FNH病灶在动脉期快速均匀强化呈高信号,而中央瘢痕呈低信号,门脉期及延迟期肿瘤实质部分强化程度下降,8例病灶中央瘢痕延迟强化。结论 CT和MRI对FNH诊断具有特征性,二者结合能提高对FNH诊断正确率。

肝脏;局限性结节增生;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为肝内仅次于血管瘤的肝良性肿瘤,发生率为1%~3%。病因不明,各年龄段及男女两性均可发病,以30~50岁女性多见,与服避孕药无关,患者一般无临床症状,近年国内的发病率有增高倾向,影像诊断有一定困难。本文总结广东省深圳市博爱医院2006年~2013年间经病理证实的16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 及MRI影像表现,分析其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6例,女11例,男5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38岁。12例无任何症状,健康体检时发现。4例上腹隐痛不适。全部病例均无肝炎病史,无口服避孕药史。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二对半及甲胎蛋白(AFP)均阴性。

1.2 方法 16例中12例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CT机为GE speed16层螺旋CT扫描仪,层厚5 mm,层距5 mm,增强扫描采用安射力100 ml,速度2.5 ml/s,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 10例行MRI 扫描,Siemens1.5T超导型磁共振机,采用常规序列加抑脂,层厚5 mm,层间距3 mm,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GD-DTPA后行动态增强三期薄层扫描。其中6例同时行CT、MRI检查。

2 结果

16例共发现20个病灶,12例单发,3例多发;形态多呈类圆形,其中3例略呈浅分叶状,直径约2~6 cm,平均3 cm;肝右叶12个,左叶8个。

CT 扫描12例,14个病灶。8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局部肝外型略膨隆,平扫11个病灶为略低密度,3个病灶为等密度,病灶边缘均欠清晰。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显著强化,8例中心瘢痕结构动脉期无强化呈低密度;门脉期及延迟期肿瘤实质部分强化均减轻,7例为等密度,2例为略低密度,1例为略高密度。4例中心瘢痕结构延迟强化呈略高密度。本组病例病灶边缘均未见明显包膜结构,其中5例病灶周围见增粗,扭曲的血管与之相连。

MRI扫描10例,12个病灶。平扫T1WI 7个等信号,5个稍低信号,病灶中央见星状,裂隙状更低信号8个;T2WI 8个呈稍高信号,4个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明显强化呈高信号,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减轻,7 例为略高信号,8 例中央瘢痕结构延迟强化为高信号。其中3例见周围增粗,扭曲血管。

3 讨论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一种肝细胞源性的良性病变,病因不明,可能是局部血管异常所致的增生,好发于右半肝,常位于肝包膜下,多单发,少数多发。病理学上主要由排列异常的正常肝细胞、Kupffer细胞、厚壁动脉、胆管、中央瘢痕及辐射状纤维组织构成,无正常肝小叶结构,无恶变及出血倾向[1]。FNH诊断依赖CT或MRI的增强扫描[2,3]。螺旋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肝脏FNH大多数具有特征性表现,少数表现不典型,需与肝腺瘤、肝血管瘤、肝细胞癌等肝占位性病变鉴别。

3.1 临床与病理 FNH多见于30岁以上女性,与口服避孕药无关,一般无临床症状,通常在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肿块较大时可出现上腹不适、隐痛,上腹扪及肿块等。其具体病因目前认为血管畸形或血管受损所致的反应性增生可能是其潜在的发病机制[1]。Nguyen 等将FNH 分为典型型(80%)和非典型型(20%)两型[2]。典型者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有明显的中央瘢痕和放射状分布的纤维间隔,中心纤维瘢痕为其特征性病理所见。非典型FNH 包括毛细血管扩张型,混合细胞型,伴肝细胞不典型增生型,其病理特点为:无明显分叶,无明显中心瘢痕和纤维间隔,镜下缺乏结节样结构,部分结节内会有较大的发育不良的肝细胞[3]。

3.2 CT表现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特征性CT表现:平扫呈等低密度,病灶>3 cm者多见中央瘢痕,呈星芒状低密度,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型,动脉期除瘢痕外呈显著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下降,为等或略低密度,而中央瘢痕出现延迟强化,密度由低到高。部分病灶还可以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位于病灶中心或周边,粗大而扭曲[3]。本组病例病灶>3 cm者均见中央瘢痕,其为FNH特征性CT表现,病灶<3 cm者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中央无明显瘢痕,此时CT平扫应注意应用窄窗技术并注意观察局部肝外型的改变,及时行动态增强CT扫描有助于平扫等密度病灶的发现。

3.3 MRI 表现 MRI检查诊断FNH优于CT,星状中央瘢痕的显示率高,可达80%。平扫FNH在T1WI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瘢痕为低信号; 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瘢痕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呈均匀高信号,门静脉期及平衡期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病灶中心瘢痕的高信号是FNH的特征性表现。对于直径<2 cm的在T1、T2加权像上均呈等信号的FNH,只有在动脉期显示均匀强化呈高信号,应用SPIO行增强扫描,T2加权像上呈明显低信号(瘢痕除外),这有助于确定不典型FNH的诊断。

4 鉴别诊断

①原发肝细胞癌: 主要与甲胎蛋白阴性的原发性肝细胞癌鉴别,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强化后呈‘快进快出’特点,可见包膜,肝癌中央坏死区多不规则,周边强化环较厚且不均匀,门静脉癌栓等,T1、T2均呈低信号;MRI特异性对比剂可资鉴别; ②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男女发病率相等,青少年好发,病灶体积较大,强化呈“快进快出”型,中央瘢痕粗大,可见斑点状钙化,延迟扫描无强化;③肝细胞腺瘤:与口服避孕药有关,富血供,常合并出血、恶变等,病变无中心瘢痕,MRI反相位检查或脂肪抑制图像中信号减低,可见包膜; ④血管瘤:T2呈明显高信号,重T2上呈“灯泡征”,向心性“快进慢出”型强化,较大血管瘤中心瘢痕T2WI信号较亮,无延迟强化;⑤富血供转移瘤:需与FNH多发病灶鉴别,多有原发瘤病史,患者年龄较大,增强扫描对比剂廓清迅速。

本组病例病灶直径在2~6 cm之间,16例中13例具有典型表现,动脉期显著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减轻;中央瘢痕8例,周围增粗,扭曲血管3例,等密度3例,符合文献所述影像表现。总之,CT、MRI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检查能比较全面地显示FNH的影像特点,尤其是MRI检查FNH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达80%,二者结合可提高FNH诊断正确率。

[1] LUIGI G, GIOVANNI M, MILES A, et al. Accurate differentiation of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rom hepatic adenoma at Gadobenate Dimeglumineenhanceed MR imaging:prospective study. Radiology, 2005,236(1):166-168.

[2] 王荃荣子,刘希胜,于同福,等.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基础影像学表现.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9):717-720.

[3] 段承祥,王培军,李健丁.肝胆胰影像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43-159.

518001广东省深圳市博爱医院影像科(陆永文 石毅);广东省河源市妇幼保健院(符云)

陆永文

猜你喜欢
局灶低密度肝细胞
肝脏脾植入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锌指蛋白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NRG1-ErbB4基因多态性与局灶性癫痫易感性的关系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效果评价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线粒体SOD和MDA水平影响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