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ICT技术为城市交通变奏

2013-02-14 23:55李璐
通信世界 2013年13期
关键词:新加坡交通智能

本刊记者 | 李璐

让ICT技术为城市交通变奏

本刊记者 | 李璐

今年,国际电联将世界电信日主题确定为“信息通信技术与改善道路安全”,并聚焦在智能交通领域,呼吁成员国在改善道路安全和交通管理系统方面充分发挥ICT的催化作用。交通作为社会的关键领域,其发展关系着城市管理效率,而本届电信日主题的提出正是针对当下随着城市现代化不断推进,城市人口稠密、公共交通压力加大、道路安全隐患加重的背景。目前智能交通在充分感知人、交通工具、基础设施和环境情况下,尽可能地在全方位大范围内实时准确地进行交通管理、交通运营、交通规划、公众信息服务、安全保障等服务,提升了交通安全程度及交通运输效率。

多元技术融合打造智能交通

坡利用RFID等信息技术在拥挤路段进行自动收费的智能交通系统。新加坡在车流量最大的中心城区各大通道设置28个ERP闸门,当汽车经过,闸门通过无线电波识别该车辆,自动从装在车内读卡器中的智能卡上扣费。车主不需要在所有时间都缴费,除了7:30至10:00,12:00至20:00的高峰期,其他时间系统自动关闭。为引导车辆尽量不在高峰期进入市中心,ERP还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调整收费标准。

ERP的效果十分明显,它将市中心的交通量调低10%左右,车速提高将近30%,这让狭小的新加坡交通顺畅不少。同时,ERP不仅能收费,还能收集、分析各条公路的车流数据,新加坡陆路交通局定期根据这些数据来调整ERP收费标准。

新加坡陆路交通局智能交通子系统也充分发挥效力:高速公路监控及信息发布系统(EMAS),一旦发现车祸可以将信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并且“随着ICT技术的发展,实现智能交通的方式也将多元化,能实现的应用也将更丰富多彩,智能化也将更加深层次”,中兴通讯交通行业总监张慧表示。

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交通是其广泛应用与实际落地优先成功的公认领域之一。在交通感知层,借助遍布道路的地感线圈、红外/激光探头、摄像头、气象感应、数字航标、水文水利传感器,以及车辆内油压、水温、速度、方向等传感器终端,可以将人、车、路等信息进行感知收集,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完成交通监管、安全保障、信息服务等功能。

同时,随着智能交通数据处理的信息综合性、数据形式的多样性、数据处理的实时性等要求越来越高,以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主的支撑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云计算的资源虚拟化(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特性非常适合于智慧交通的海量信息存储和计算,大数据技术中海量数据收集(信息采集、数据清洗汇聚)、数据存储(非结构/半结构/结构化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挖掘(离线分析、实时分析、数据挖掘、数据搜索)、数据呈现等特征非常匹配智能交通基于丰富数据实现各种应用的需要。”张慧表示。

千亿市场激发产业热情

有研究表明,采用智能交通系统后,每年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可减少30%以上,并能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50%以上,在降低物流成本、减少空气污染、增强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同样作用显著,已成为各地区组织及政府提升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欧盟推出了2020智能交通系统战略计划,从智能交通系统技术的研发创新、成功转化、推广应用三方面推进智能交通技术的研发应用,以实现交通可持续、竞争力和节能减排的目标。

新加坡为了保持交通顺畅以及对任何异常路况做出及时适当的反应,推出了多个智能交通系统,包括高速公路监控及信息发布系统(EMAS)、交界路口电眼 (J-Eyes)、公路电子收费系统(ERP)、优化交通信号系统(GLIDE)及停车指引系统(PGS)。通过实施综合交通管理措施,新加坡建成了动态可升级的交通系统,效率大大提高。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也从探索研究开始步入实际应用阶段,据《2013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第一季度报告》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千万级项目中涉及智能交通的项目有63项,同比增长80%,市场规模约18.3亿,同比增长69.4%。而根据《2012~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描述,在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应用的推动下,在不停车收费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与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和装备、车载安全辅助驾驶装置、公交和营运车辆及船舶运行监管系统、港口与集装箱运输智能化装备等方面实现产业化,总产值规模超过1000亿元。

超千亿的产业规模拉动了产业各方的建设,我国智能交通在近年也开始迅猛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出现的一些问题。

“在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中,大多停留在数据采集阶段,深度的数据分析较少。”中兴通讯交通行业总监张慧表示,现在城市和高速公路旁配备的摄像头、传感器很多,但采集过来的数据除违章处罚外,其实还可以做很多其他工作,如城市公交线路设计、地铁站点设计、红路灯时长调整、易发事故路段分析、公众出行信息发布等,而这些都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度地分析利用。

与此同时,现在我国智能交通主要应用在监管方面,电子警察、卡口处处可见,但交通系统采集的数据用于公众出行服务的不多,如拥堵路段、高速养护、事故路段等老百姓希望得到的服务获取并不是很方便,在张慧看来未来这些公众所需信息等可以以广播、网站、信息屏、手机APP等多种形式发布。另外,在跨区域的交通应急联动、节假日出现多种交通工具疏导协同、事故预防、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能力也待进一步提高。

新加坡的智能交通

新加坡人口稠密,全国车辆数量已达95万辆,公路交通压力持续加大。为了保持交通顺畅,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作为政府首席信息官,在“智慧国2015”规划下,不仅建立了完善的ICT基础设施,为智能交通应用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撑,还通过合作征求计划等多种方式,鼓励业界和公众与政府一起合作共创,积极携手陆路交通局等其他政府职能部门,推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如今,这一成功经验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广,对于车辆数量高速增长的中国来说,建设现代化的智能交通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公路电子收费系统(ERP)是新加息通过LED显示屏、电台、手机短信告知司机及抢险人员;优化交通信号系统(GLIDE),通过实时监控交通流量及优化各个行车方向红绿灯信号的时长,以提高交通灯路口的通行能力;停车指引系统及动态路线导航平台向司机发布实时交通情况及可用的停车位信息,帮助司机选择最佳路线。

同时,新加坡还推出了基于新加坡地图的综合智能地图网站——全地图OneMap,让各政府部门提供基于本地的服务和信息,同时私营企业及个人均可以应用OneMap的数据提供实用的增值服务。

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的资料显示,智能交通系统使得新加坡市中心高峰期的交通时速可达24.8公里/小时,位居全球大都市前列。每年因道路拥堵减少而节省的时间成本达4000万美元。

猜你喜欢
新加坡交通智能
繁忙的交通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小小交通劝导员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