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贱忧戚 玉汝于成——杜甫流寓陇右对其诗歌艺术的影响

2013-02-15 09:21胡大浚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杜诗杜甫诗人

胡大浚

(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初秋,伟大诗人杜甫抛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微官,携家带口,千里迢迢,艰难跋涉,走过了刚被战火蹂躏的关中大地,翻越陇山边关,来到了西塞重镇秦州城,开始了“流寓”陇右将近半年的生活:十月间从秦州南下成州,十二月初一离开成州南行,年底到达成都。居陇时间虽然不足半年,但在杜甫的生活、思想、创作上,却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一言以蔽之,它是杜甫一生的“转折”:生活道路的转折,思想追求的转折,诗歌创作的转折。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诗人之一,其诗歌艺术的成就和旺盛创造力,莫不与他人生这一转折息息相关。

杜甫在陇右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在秦州,主要是靠卖药和旁人的周济度日;但居无定所,四处“流寓”;阴历十月,“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便动身赴同谷,不料却陷入走投无路更加艰难的境地。但是艰难玉成了伟大的诗人!

从杜甫的人生道路而言,此前他走的是科举、求官、为官之途,此后则走上弃官、流寓、漂泊之路——冯至先生曾用“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总结他从求官到弃官的变化,我以为这正是从陇右时期开始的诗人人生道路转折的实质。尽管此后寓居成都期间,剑南东西川节度使严武曾引杜甫入幕为参谋,举荐朝廷给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头衔,但这主要是老友的好意汲引,只有半年杜甫就辞职了,而且发出“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的慨叹;可知有违此时老杜的心志。

从他的思想追求、社会理想而言,此前他把贞观、开元时代作为理想中尧舜稷契“太平治世”的现实版,信心满怀地追求古代“大同社会”的再现;此后则从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中,不断增强对社会黑暗的认识和批判现实的力量,从而获得理想精神的升华,完成一位殉道者的涅磐。

从他的诗作而言,冯至、朱东润等研究者都认为,“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代表了杜诗的最高成就,是杜甫创作的一个高峰。这无疑是对的。但假若更全面考察杜甫一生的创作道路,从诗歌的内容与形式、风格特征与艺术的创造做总体的把握,则不妨说陇右时期又是杜诗创作的转折点:以陇右为界,可以把他的诗作分为前、后期,后期诗作数量大、内容丰富、反映生活面广,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为深沉,艺术更加成熟,诗体形式无所不包,诸多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整体说来其成就超过前期。我以为:这与他生活思想的转折互为表里,离开官场和皇帝开拓了他艺术创造的广阔天地,开始了他作为诗人全身心专力为诗的新时期,给了他更为博大深远的关于社会人生的文化省思,最终成就了作为“诗圣”“诗史”在诗歌艺术上“集大成”的成就。韩愈讲“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东坡论杜说“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沈德潜解释:“大抵遭放逐,处逆境,有足以激发性情,使之怪伟特绝,纵欲自掩其芒角而不可得者也。”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诗“穷而后工”的道理,可以说是从古至今文学创造的一条基本规律。

杜甫一生活了五十九年,从七岁开始写诗,自称四十岁以前就写过千首诗,但从现存杜诗看,入陇以前四十七年,存诗仅二百六十余首,入陇后十二年,存诗近一千二百首,占现存诗一千四百四十多首(各本存诗数微异)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陇右不足半年即存诗近一百二十首,占百分之八。这是最简单明了的事实。在这近一千二百首诗里,他的视角,不但时时关注着国家的政治形势,更以切肤之痛深入描写了社会的苦难,民众的痛苦,以自身的所历所见回顾总结唐王朝盛衰的经验教训,谴责制造战乱、害民虐民的官吏,歌颂勤政爱民救国的良将廉吏,描摹所经之地的江山胜迹、民情风俗,以至花草树木,无不熔铸着浓浓的爱国忧民、热爱生命、憎爱分明的思想感情,抒物情、写友情,写爱情、亲情,无不充满真情至性,感人肺腑。可以说他所经历的生活的一切情事,全都纳入他艺术创造的领域。这后期诗歌,恰成为他的时代和社会文化生活最广阔的图画。

从艺术形式上讲,杜甫早期创作主要成就在古诗,入陇以后,律诗的创作逐渐成为其诗作的主要形式。据浦起龙的统计,他一生创作五古260多首,七古141首,五律630首,七律151首,加上排律135首,律诗达到900首以上,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律诗的出现及其成熟,是唐诗艺术成熟的主要标志,也是唐诗艺术新成就的主要体现。杜甫五律、尤其是他的七律的成就,更是唐代律诗杰出的代表,这些都主要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完成。叶嘉莹先生说:“七言律诗一体,则杜甫之成就,乃全出于一己之开拓与建立。”于此我们便可清楚杜甫后期在诗歌艺术上的革新与创造,及其所建立的丰功伟绩!至于在艺术手法、描写技巧、体制结构、语言创新等等,人们论之已多,毋庸于此细说。

所以说,流寓陇右,既是杜甫个人生涯中最艰难的时期,更是对诗人有标志意义的时期。

杜甫流寓陇右,也为陇右地域文化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陇右地区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作为古代中西交通必经的主要通道,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汉唐之际历代中原王朝的版图中,它所呈现的主要还是拱卫王朝安全的西塞边关、攻守战伐之区;杜佑《通典》说它“接近胡戎,多尚武节”。“尚武”正是其文化的精髓。以诗歌系统描摹陇右自然、社会境况及其文化精神的,在杜甫之前尚未有过。可见,陇右地域文化和陇右山川不但滋养了杜甫,杜甫描写陇右山川、展现陇右文化精神及诗人居陇期间的思想情怀的百多篇诗歌,不但是诗歌史上的第一,就其艺术高超、影响深远、脍炙人口、传诵不衰而言,也是诗歌史上的唯一,堪称空前绝后!杜甫的陇右诗,永远是陇右文化的瑰宝,沾溉后人。明清到现当代,产生许多歌咏陇右的诗作,数量不少,其优秀者自可视为是对杜诗的继承传扬;总体上能超过杜甫的似乎没有。

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杜甫,不但是全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杜甫被尊为“诗圣”、“诗史”、“情圣”、“集大成的诗人”,众多桂冠集于一身,在文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何谓诗圣?圣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对道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之人的称谓;诗中圣人,就是说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思想品德最高尚、诗歌艺术也高超的诗人。杜甫不但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伦理最忠实的继承者、最执著的捍卫者,他在诗中尽情抒写了对自己的国家、人民、亲朋以至自然万类深挚的爱,对进步社会理想死而后已的不懈追求,他的诗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灵魂的不朽咏叹,在诗国里发挥着永久的感化教育作用。

何谓诗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民族,从《左传》、《国语》到二十五史,国史记载绵延不绝,世界罕有其匹。尊杜甫为诗史,是这种文化心理的体现。内涵是什么?尽管说者各有侧重,其主要内涵,一是说杜诗深刻而生动地展现了自己时代广阔的历史生活图景,“读之可以知其世”,可以与史传记载互参,甚至可以“补史传之不足”;侧重关注的是“史实”。而精神内核,应在于杜甫诗歌表达了民众的愿望,时代的需求,历史前进的足音,即“史识”与“史德”;与其相联系,还应该看到,杜诗可以发挥“史鉴”的作用,这方面更显示了杜诗永久的魅力!

所谓“情圣”——写情圣手,是梁启超提出的,一是说杜诗中展现的是淳朴崇高的真情,二是说写情艺术手法之高超,洞悉人心人情之至微至妙。用今天的话说,即杜诗具有深厚的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

所谓“集大成”,包含了集大成、开众流两方面的意义,即是说杜诗在思想内容上和艺术形式上,集前代、当代之大成——继承、融合、总结了前人的优秀成果,也开启了后代众多的风格流派,为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既是代表中国古代诗歌最高成就的盛唐诗坛最优秀的诗人,更影响、滋养了中唐以后古典诗歌发展的新趋势、新面貌,成为后代众多诗人学习效法的榜样。

显然,杜诗乃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文化传统在古典诗歌领域里的完美体现。凡是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不能不读杜诗;凡是企望进入中国文学传统的人,都不能不深切解读杜诗。杜甫是最挚诚坚守中华文化传统的诗人,杜甫也是最具创造革新精神的作家,其创作——无论诗歌内容、诗体形式、艺术方法、语言运用一切方面,无不体现了他无畏开拓艺术新天地的活泼泼的创造力,展现了他生动、执著的个性!因此,中国人爱读杜诗,世界热爱中国文化的人爱读杜诗,年轻人读杜诗,老年人更喜爱读杜诗;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加深,人们会更加热爱、读懂杜诗。他实在是一个博大渊深的传统文化思想和艺术精神的宝库!过去如此,今后将依然如此。杜诗对于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点上的当代中国人,仍然充满继承效法的无穷魅力,杜诗对新时代的文化创新,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榜样的意义。学习杜甫,继承杜诗,在民族优秀传统滋养中繁荣时代新文化,这是我们纪念杜甫合乎逻辑的结论,也是我们深心期盼的成果。

猜你喜欢
杜诗杜甫诗人
杜甫改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贫困无田杜太守
贫困无田杜太守
绝句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诗人与花
在当代我们如何读杜甫的诗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