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2013-02-15 15:49瑜,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发展

商 瑜,江 涛

(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2.通化师范学院数学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商 瑜1,江 涛2

(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2.通化师范学院数学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布局调整”和“教育质量”两个主要维度的挑战,需要我们基于系统性、动态性和生态性的价值导向,立足区域社会发展的实践背景,积极开展本土理论诠释和政策建构,坚持从“量”和“质”两个维度的改革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繁荣热闹、健康有序的发展。

城镇化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一、“城镇化”对农村学前教育带来的挑战

城镇化是乡村社会结构向城市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过程,它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聚集、职业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动态发展过程。[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不仅仅反映了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还体现在区域社会民主政治、民俗文化、生态保护以及卫生和教育保障等维度的全面跟进。可见,“城镇化”不仅对经济建设提出了挑战,也对区域社会的其他子系统发出了诉求。反映在农村学前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维度。

(一)布局调整问题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社会结构、村落规模和布局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方面,鉴于城市接收能力的有限性,大部分农村学前教育适龄儿童未能随家长迁至城市,而仍留在农村,这就从量的维度对农村学前提出了诉求。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群众对子女的教育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这就从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的维度对农村学前教育提出了诉求。众所周知,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农村学前教育幼儿数量和分布情况的动态性变化,必将影响到农村学前教育的布局调整。

(二)教育质量问题

1.农村学前教育制度保障不足。在学前教育管理方面,一些教育行政部门未能意识到农村学前教育之于区域社会教育整体和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未能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到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发展的规划中。这种对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严重性的忽视,导致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不明和指导缺位,造成了学前教育混乱无序、松散糟糕的局面。在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农村学前教育也未能得到充足的经费保障,尤其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远远落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而且有限的教育资源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和部分“重点学校”,农村幼儿园几乎得不到来自国家的财政投入,只能寄希望于农村自身的经济发展,而我国大部分农村的财政都处于紧张状态,致使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与城市学前教育的差距日益加大。[3]

2.农村学前教育智力保障落后。鉴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缺失,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缺乏甚至没有同先进学前教育机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加之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素质的参差不齐,致使其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等环节也未能考虑儿童的认知范式和思维逻辑,因此,此种忽视规律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教育。

3.农村学前教育物质保障落后。良好的办学条件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办学环境较差,缺乏标准的办学场地和办学设施,一些民办幼儿园甚至在卫生和安全方面都无法达到相关标准,与城市的优质教育形成了天壤之别。这些现象无情的拒斥了农民群众渴望优质教育的诉求,严重的加大了城乡学前教育的鸿沟,加剧了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公平。

4.农村学前教育人力保障落后。当前,我国农村学前师资在诸多层面均落后于城市学前教育,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首先,农村学前教师的学历水平相对较低。据统计,2010年全国农村幼儿教师(包括园长)中,仅有0.03%的幼儿教师获得硕士学位;5.69%的幼儿教师是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大学专科学历的幼儿教师占38.3%;高中毕业的约占49%;还有约占7%的幼儿教师是高中阶段以下毕业。[4]其次,农村学前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在农村学前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都由小学教师甚至社会临聘人员构成,这部分教师因未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知识培养,而不能很好的把握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学前教育教学规律。再次,农村学前教师队伍建设不合理。当前,农村学前教师的数量较少,师生比例较低,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村群众的教育需求;此外,良好的教师职后培养制度也尚未形成,无法保障农村学前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农村学前教师保障水平较差,未能给教师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撑和物质保障。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导向

(一)坚持系统性原则

首先,应该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到农村区域教育的大系统中。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要设定明确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教育目标,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对其他阶段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奠基作用,结合义务教育的系统布局,有针对性的开展学前教育的布局调整和战略制定。其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城镇化不仅是经济的城镇化,还是文化、生态以及社会保障的城镇化。因此,农村区域社会学前教育机构的地理分布,规模大小,设定数量等,都应紧密结合区域社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走向开展布局调整研究,要因地制宜,因势而调,既要考虑到定量的要素,也要考虑到定性的要素,切不可盲目衡量,武断定论。

(二)坚持动态性原则

城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区域社会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而不断推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也要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随着区域社会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开展相应的调适和适度的超越。可见,农村学前教育改革绝非“毕其功于一役”的闪电战,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三)坚持生态性原则

所谓生态性原则即指实行多元化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就我国本土社会实然状况而言,农村和城市学前教育可以分别采取不同的办学体制。坚持民办幼儿园、政府公办幼儿园和其他机构兴办幼儿园多元并存的基本原则。既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也积极倡导社会力量加入;既突出政府的社会保障性,也突出社会共建的公益性。广泛争取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农村学前教育建设,不断满足农村家长和儿童的不同层次需求,形成生机盎然、健康和谐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究

(一)开展本土性研究: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实践前提

一定范围内的教育发展,离不开区域社会整体的影响和制约。探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就必须将学前教育纳入到特定的农村本土社会中,必须考虑到区域社会城镇化发展的特殊矛盾。在此基础上,深入地开展个性鲜明的本土性农村学前教育理论建构,并紧密结合当地农村的城镇化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政策的调适和超越。这需要理论建构者走出书斋,走向广阔的教育实践;需要政治制定者放宽视野,观照教育和区域社会整体发展;需要农村学前教育实践者摆脱被动姿态,积极开展对话交流和教育变革。

(二)实行合理性布局: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量”的掌控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紧密结合区域社会范围内学期儿童的总体数量及地理分布情况,结合区域社会城镇化发展趋势和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情况对学期教育进行统一布局调整。要统筹兼顾人口密集区和人口稀散区学前儿童的教育需求,通过幼儿园的扩建、合并以及新建等方式,力争实现学前教育机构的全面覆盖和零盲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社会范围内所有学前儿童的教育需求。在此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积极的引导和监管职能,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对公办幼儿园系统的重构,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帮扶和监管。同时,还要大力开展幼儿园教育的有效补充工作,即,充分利用青年志愿者活动、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优秀学前教师的巡回辅导活动,积极开展非正规性的教育活动,更深一步解决人口稀散区和偏远区儿童的教育问题。

(三)坚持立体性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质”的提升

1.经济保障:发展幼儿教育,政府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各级政府要紧密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展不同程度的经费投入。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政府要给予特殊照顾。在经济中等发达或发达的农村地区,可采取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既坚持政府主导,又倡导社会力量支持;既突出教育的公益性,又突出教育的效益性。

2.制度保障:首先,要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制度。各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当地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变化等各方因素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在经费保障、师资建设、教育机构布局等宏观维度,在儿童就近入园、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范式改进等微观维度予以制度性的保障,强化和突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其次,要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监督指导和质量评估。要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根据国家有关学前教育的具体指标开展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测评。同时,还要对城镇化进程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出现的学前教育新情况、新问题予以专门指导,透过问题的消解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性发展。

3.智能保障:智能保障是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需要我们在学前教育的办学理念、儿童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等维度开展深入的改革。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区域社会内的人文传统和历史文化开展个性鲜明的本土化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优质教育机构的对话和交流。通过跨园体验交流、合作开展教科研活动等方式发挥示范幼儿园和中心幼儿园教育资源优势和在办园理念、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示范引领及辐射作用,促进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6]

4.师资保障:首先,要提高农村学前教师的物质保障,在薪资水平和基本待遇上要向农村教师倾斜;要提高农村学前教师的精神保障,宣传农村学前教师的优秀事迹,开展优秀教师的评选和激励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其次,实行严格的学前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质量关,精选专业对口、素质较好、乐教擅教的青年教师充入到农村学前教师队伍中。再次,要积极开展学前教师的职后培养,实行学前教师的动态化管理,建立城乡幼儿教师的流动机制,鼓励城市优秀学前教师到农村支教,将最前沿的学前教育思想和范式带到农村,引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最后,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如推荐教师参加“国培计划”,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读研等,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农村学前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1]庞丽娟.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J].教育研究,2009(5),28-30.

[2]邬志辉,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J].教育研究,2011(7),22-30.

[3]王雁.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学前教育[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4),25-2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计数据[EB/OL].(2010-01-02)[2012-05-05].

[5]罗英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策略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 (4),42-45.

(责任编辑:卞实)

G610

A

1008—7974(2013)04—0059—03

2013—04—26

商瑜(1992-)女,吉林辽源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生;江涛(1983-)吉林柳河人,硕士,通化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城镇化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家乡的城镇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