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制度和价值形态的内在联系

2013-02-15 16:45杨勇民
探索 2013年2期
关键词:特色价值理论

杨勇民

(山东医学专科学校社科部,山东 临沂 276000)

在形态学视野下,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及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讲话中,都从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等方面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已要求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价值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作为实践模式和路径选择,解决的是走什么路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作为理论成果和行动指南,解决的是用什么指导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形态,作为制度标志,解决的是制度保障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形态,作为价值追求,解决的是理想信念问题。这四种形态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统一成为社会形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是其理论、制度和价值形态的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本质上表现为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的双向互动、良性运行、相辅相成的关系”[1]。二者的统一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过程。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和坚实的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理论和实际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在实践探索中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产生、发展不断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重大理论问题,又是重大实际问题。通过探索和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深化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得更加深化、把握得更加准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形态互为表现和论证。道路以实践的形态表现理论形态,理论体系反过来又以科学的理论形态表现道路。实践创新中包含着理论指导,理论创新中包含着实践创新中的经验。实践和理论形态的高度综合、统一,熔铸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二者互动的过程。科学理论转换为人民群众实践的强大动力,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形态是依靠实践创制的。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先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组织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社会主义改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四亿多人口的中国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就是要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建立起一整套新的体制。30多年来,体制改革的任务异常繁重,面临的情况异常复杂,体制改革因势推动,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各种文化和谐共生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都是在改革的大潮中创造产生的。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要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股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险的精神,没有一股气、一股劲,就走不出一条新路、一条好路,就干不出新事业;领导干部每年都要总结经验,正确的就坚持,不正确的就抓紧改,新问题出来赶快解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的建立是实践的需要,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完善。“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现实制度的价值。”[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的物质价值、民主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形态是中国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意义。社会主义的价值性,就是社会主义给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所带来的意义。”[5]社会主义价值作为内在属性,仅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可能。因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去创造、确立。“没有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客体就不会实现对于人的价值。实践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6]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社会主义理想才能树立,社会主义价值才能转化为现实。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成功和失败,会影响社会主义理想的树立,影响社会主义价值的实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把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为了实现社会主义价值,领导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取得了成就,也历经了曲折,社会主义理想有人动摇过,社会主义价值也有人怀疑过。“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7]“我们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更能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具有其他社会所不可比拟的价值性。”[8]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萌发出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9]社会主义价值在现实的基础上正在不断变为人们的生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是其实践、制度和价值形态的反映、论证和指引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的同时,也坚持理论对于实践具有反作用。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理论升华。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能够为实践服务,引导实践走向成功。随着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大,它就越依赖于科学理论。人们创立理论的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实践,否则理论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和思想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着自己的特殊问题、特殊逻辑,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将向人们提出更多的新问题,需要人们在实践中探索答案。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双向的、趋于上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探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与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与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的实践中,反过来又对三大基本问题的进一步的探索起了指导作用,并在实践指导中不断丰富、发展和提升,使自己日臻完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是制度形态的反映、论证和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制度形态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自己存在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必然要反映其制度形态,理论形态内容的一部分是对制度形态的反映。制度形态的产生发展,是否符合现实需要,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具有发展前途,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理论形态作出说明和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还要维护、指引其制度形态的发展。理论形态极力为制度形态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坚决反对各种其他思想理论和行为对制度形态的攻击和破坏,引领着制度形态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就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指导了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具有相似的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是价值形态的反映、论证和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和价值形态都是社会意识的范畴,各种社会意识之间也是互相依存、互相激荡、互相制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就反映了世界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理想,使之由空想变为科学,并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性,指引着世界人民实现自己的社会主义理想。试想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愿望和追求,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吗?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的不同阶级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救国理想,并为之英勇奋斗,但是都没有成功。五四运动前后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以后,中国人民感到要摆脱受人欺凌的境况,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像俄国一样走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人民就产生了社会主义理想,并开始为之顽强奋斗。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就反映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并论证了其合规律性,论证了中国革命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历经了艰难曲折,社会主义理想还能够实现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也开始产生并攻击社会主义,并试图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论证了中国人民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维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指引着它不断变为现实。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是其实践、理论和价值形态的固化和保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是实践形态的标志,是实践形态成果的固化和保障。实践形态性质和方向的标志是制度形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西方国家所走的道路,在性质和方向上是不同的,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后者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安徽省小岗村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经济特区的创办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那是由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11]不同的制度形态下人们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不同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焕发出了创造新生活的空前的热情,迸发出发展生产力的极大积极性,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制度作为规则,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等,把人们创造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成果固化起来。制度作为人们和实体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准则,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从而保护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形态是理论形态的固化和保障。根据对西欧资本主义规律的揭示,马克思、恩格斯预想设计了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等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革命完成后,俄国、中国等尝试把社会主义的制度理论变为制度现实。照搬经典作家制度理论的教条主义错误,使得苏联和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曾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如何改革才能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这经历了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论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政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多元文化的发展繁荣等文化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理论探索成果的固化。思想理论的创新要依托制度的改进,没有制度建设和创新,思想理论将变成空话。制度固化的一般是社会认可的、比较成熟的理论成果。包含在制度中的价值是凝固了的思想理论,“它规定着思想建设和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在特定的时段内规定着思想建设、理论创新的路径和边界”[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形态和理论形态,分别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这两部分都起了维护经济基础的作用,但它们的功能又有区别。思想上层建筑以信念、教育和舆论等软力量维护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依靠国家强制力的硬力量维护经济基础和思想上层建筑。理论形态的生存发展除了依靠自身的科学性以外,还有赖于制度形态的保障作用。

(三)社会主义制度凝结着社会主义价值,规范、保障着社会主义的价值实现过程[13]。制度是社会生活领域中社会组织和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准则,它包括社会(广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等,确保社会有序、正常地发展。社会制度承载着实现社会理想的使命,应当具有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功能。没有制度保障的价值目标没有实现的保障,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制度为依托。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做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的方向。”[14]恩格斯已经给出了制度对于价值的保障意义:“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人提供充实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5]有的学者明确说:“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载体。离开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价值实现也就无从谈起。”[1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形态是其实践、理论和制度形态的精神之魂和精神动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和制度形态的背后,隐藏着、凝结着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和制度形态的内在灵魂。人们之所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因为追求富裕、民主、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价值。这些价值是实践、理论和制度形态的精神之魂,是它们形成和发展的牵引动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形态是实践形态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动力。在社会领域活动的,都是些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社会理想是最重要的社会意识,这是因为社会理想支配人们的行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社会理想。自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世界人民了解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人们纷纷树立起社会主义理想,投入实践运动,汇集成了轰轰烈烈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这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对世界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事件。五四运动以来,实现社会主义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动力。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并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中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和以人为本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已成为鼓舞中国人民进行建设和改革的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形态是理论形态的精神之魂和精神动力。价值意识蕴藏在思想理论形态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形态是理论形态的精神之魂,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精神主旨,以实现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和以人为本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为目标。这些价值目标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可以看出。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还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胡锦涛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世界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思想武器,世界人民实现这一崇高社会理想离不开它的指引和鼓舞。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前无古人的异常艰巨的事业,也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才能取得成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形态是制度形态的精神之魂和精神动力。制度是一定价值观念的产物,社会制度的性质是与价值观念相对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蕴含于制度形态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内含于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种制度的安排中。“任何制度安排都是有价值倾向的,是特定价值原则的具体化。”[17]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必须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制度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在制约着它,这就是社会主义价值。“显然,社会主义价值与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处于同一个层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后者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制度保障。”[18]“社会主义价值是目标,社会主义制度是手段”[19],“由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科学的、合理的,它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和进步方向”[20],人们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如果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实现价值目标,人们就会否定、离弃它。社会主义的价值对于不同国家的人民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由于社会主义制度远远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因此把握社会主义的价值就愈加重要,它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方向。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制度变迁需要得到价值体系的指引和匡正。当社会的现存制度和人们普遍的正当权益要求发生矛盾时,应该深化改革去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当要求。价值是比较稳固的,具体制度、体制应当围绕价值灵活多变。“一方面,核心价值理念作为目标和原则,它必须在现实的制度模式上得到体现和反映;另一方面,作为理想性它又必须超越于现实的制度模式。”[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进步的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制度和价值四种形态,各自以不同的存在方式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作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进步、进步程度的标准,不应单看实践、理论、制度和价值形态的某一方面,而应该看实践、理论、制度和价值形态综合标准。其中,实践形态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决定标尺,理论形态是重要标尺,价值形态是关键标尺,制度形态是直接标尺。如果单看某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还有不足,理论形态还不完善,制度形态还有缺陷,价值形态在少数社会成员中还未确立。但是如果看综合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梅荣政.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三个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18.

[2]毛泽东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3][9]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373.

[4]蒋桂芳.论社会主义的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4.

[5]王喜明.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本质与制度模式[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4):10.

[6][8][16]黄志高.社会主义价值问题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9,(2):54,51,54.

[7]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9.

[10]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7.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1.

[12][17]胡承槐.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范畴、表现形式及其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2008,(8):22,22.

[13]胡东升.社会主义语境下的“中国模式”[J].科学社会主义,2010,(5):22.

[14]江泽民文选: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8.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0.

[18]张国良.社会主义:价值与制度[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0.

[19]史伟刚.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J].社会主义研究,2006,(2):25.

[20]刘建明,宋增伟.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及价值评价标准[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2):109.

[21]王现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及其与制度模式之关系[J].绥化学院学报,2010,(4):44.

猜你喜欢
特色价值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