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一大药房以悬壶济世医师命名

2013-02-16 08:08陈与刘渝
重庆与世界 2013年5期
关键词:药房重庆

□ 文/本刊记者 /陈与 图/刘渝

生于清末的补晓岚医师,历经清朝、民国,直到重庆解放。他毕生从事中医药事业,为了独创药方,他遍访名师,到深山采药、学兼中西、医无贵贱,誉满山城。多年来,他研制的补一大药方,引人注目。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补晓岚多才多艺,能琴棋书画、戏曲舞蹈,还能武术气功,无所不晓。

1928年,补晓岚在重庆渝中区太平门海关巷,开设了补一大药房。由于求诊人多,外地病人找不到地址,耽误治病。于是,补晓岚听从意见,就把补一大药房从下半城太平门海关巷,迁到上半城小十字美丰银行的斜对面,挂牌应诊。这样一来,补一大药房,补晓岚医生的佳话,便成为重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

补一大药汤,传遍重庆城

在原重庆市中区小十字的补一大药房,以服务病人为宗旨,不论早晚,都能看病抓药,它经营的模式,很像现在的和平药房。由于补晓岚医师住在补一大药房里,即使深夜他也出诊,因此,受到当地人的欢迎。补晓岚认为,任何一个病人,只要找他看病,就是对他的信任支持,他都“胞与平等”,不摆架子。一天,有一个从大山来的农妇,年龄大约40多岁,走到补一大药房门前,一口气上不来,就倒下了。

补晓岚急忙把大山农妇抬进来,他切脉一摸,便断定农妇身体太虚,营养不良,他端来一碗大药汤,让农妇喝下。这补一大药汤是补晓岚独创,大药汤里有补品秘笈,为补一大药房独有。原来,自从有了补一大药房之后,病人日益增多,他们抓药时,要求诊断病情,而求诊的病人随后又提出,他们没时间熬药,配方难找。于是,补晓岚经过认真配料,研究出“补一大药汤”。在熬药时,他讲究火候,把药渣滤净,放入大瓦罐里,再盛于铜壶,在灶上温起,使大药汤不冷不热,便于饮用。

补一大药汤的功效是,温中补火、扶正压邪、开通经络、活动气血、补肾益脾、消除痰湿等,且收费低廉,一般病人吃得起,因而博得好评。起初,来吃补一大药汤的人,都是多如牛毛的贫困户。后来,补一大药汤的名声传开了,传到了时任重庆市长潘文华的耳里,传到了军界要人唐式遵、范绍增、王缵绪、金融界巨头潘昌猷、何北衡、范崇实等耳朵里,他们都来喝补一大药汤。他们喝后,觉得神清气爽,便组织了“补一大药团”,自发集资,把集资款交给补一大药房,每天为他们熬制大药汤。他们上门就喝,有时还带家人和亲朋好友,有人因事来不了,就把大药汤装好带走。

重庆政界、军界、实业界、金融界的头面人物,为什么会看中补一大药汤呢?原来,他们生活优裕、养尊处优、妻妾成堆、淫欲过度。有时花天酒地、或打牌熬夜、或酗酒吃鸦片、吗啡等。他们真阳亏损,外邪入侵,身体乏力。如果气温稍有变化,他们就会“贵体违和”,躺在床上。另一方面,重庆的劳苦大众,在朝天门、千厮门、望龙门码头抬滑竿、当挑夫、拉板车等。他们工时长、收入少、饮食差,很容易一蹶不振,或伤风感冒。而补一大药汤的价格低,药力好,效果显著。

重庆政界、军界、实业界、金融界的巨鳄大亨们到了补一大药房,只喝头道汤,二道汤喝得少,三道汤就不要了。补晓岚觉得弃之可惜,太浪费了,好多穷人根本买不起药品。于是,补一大药房便将达官贵人喝剩的汤药,加上少量生药,重新熬制,免费赠送路人。有一些做体力的码头挑夫,专门来喝补一大药汤后,再去干活。

1946年,重庆流行霍乱,蔓延很广,人人“谈霍色变”。为此,补一大药房每天熬出几大锅的“补一大药汤”,请人喝,并贴出告示,有钱付钱,无钱送吃。即使有霍乱病人来到补一大药房门前,补晓岚也以礼相待,看病拿药,请他们喝“补一大药汤”。在霍乱流行重庆的1956年期间,有些人每天早上和晚上,都来喝一碗“补一大药汤”。

补一丸药,有神奇疗效

在补一大药汤之后,补一大药房还经营补一丸药,这自制自售自销的特种药品,与市场上的中成药完全不同。补一丸药有164种,其中销量最大的有18个大种,这18个大种是,大药丸、还童丸、万应丸、冷香丸、麝香丸、痢疾丸、丹参丸、哮喘丸、平肝丸、三阳丸、金银丸、一阳丸、胃痛丸、壮阳丸、救济丸、风湿丸、补心丸、骨钙丸等。住在原市中区新华路筷子街、年满90岁的王智仁,解放前历任四川、重庆军界要职。抗战胜利后,他辞掉官职,外出旅游。临行前,补晓岚送给他一瓶补一丸药,嘱咐他随身携带,只说了服用方法,并没有说补一丸药的疗效。

王智仁与好友们,在湖南洞庭湖泛舟,晚上住旅馆。到了半夜,王智仁忽然听见隔壁传来女子凄惨哭声,一会哽咽,一会嚎叫。王智仁只好起身,敲开了隔壁房间。原来是一对母女,20岁的女儿得了急病,腹痛如绞,上吐下泻,晚上找不到医生,相拥而泣。见此情形,王智仁拿出补一丸药,因不知补一丸药有没有疗效,只给了半粒,让20岁的姑娘服下。随后,王智仁回到自己的房间,但没有听到女子哭声。天亮了,那对母子来敲门,向王智仁表示感谢,并问王智仁是什么神药?在哪里有售?王智仁回答不上来,只说是重庆补一大药房的专利药品。

有一次,王智仁和家人在南岸真武山,走到山下,有一个打柴小伙子,在地上惨叫打滚、脸色苍白、四肢抽搐,看样子不行了。王智仁拿出补一丸药,送给打柴小伙子,嘱他服下。交待完后,王智和家人上山去了,也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过了几个小时,当王智仁和家人从原路返回,看到打柴的小伙子,坐在原地,神态安详。原来,打柴小伙要见王智仁,当面谢恩。后来,王智仁问补晓岚,给他的补一丸药,补晓岚告诉他,此药为“平阳丸”,至于是什么药份,一笑了之。

解放前,住在重庆南温泉孔祥熙的二女儿孔二小姐,得了严重疾病,心脏衰竭并引起多发症。第二天,孔祥熙差人专车把补晓岚接到孔二小姐床前,补晓岚切脉后,并不答话,只从药箱里拿出几颗丸药,让孔二小姐吞服。孔祥熙问这是什么丸药?补晓岚说是“补心丸”,并表示,若治不好孔二小姐的病,补一大药房的牌子也砸了。

在重庆曾任川江航务管理局局长的何北衡,非常喜爱补一丸药,即使调到北京工作,也念念不忘补一丸药,他汇款或托人购买补一丸药。原来,何北衡把补一丸药当成了神药,他使用后,让家人使用,让亲戚好友使用,他把补一丸药分给部下、随从、保姆、驾驶员等,让他们感觉补一丸药的奇效。

补一大药房常年自制的18种丸药里,有一种救济丸,丸药配方有紫草乌、生川乌、生草乌、生南里、生半夏、一枝蒿等。紫草乌是毒剂,其功能是治疗风湿痼疾,但必须严格服用方法,否则生命不保。原任华岩寺方丈、法号为心月法师李世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后任福建厦门普陀寺方丈,他写信给补晓岚,要长期购买救济丸,因他患风湿痼疾多年,只要吃了救济丸,就能缓解病情。

1953年,重庆医学界掀起献药方活动,补晓岚献出了一些药方,交给重庆国光药厂生产,即重庆中药厂。重庆中药厂生产痢疾丸应市,取得良好效果。为了充实公益事业,补一大药房把全部资产交给了重庆达善堂接管,从小什字迁到中一路,即七星岗通远门,易名“回春药房”。在此,补晓岚每周看病三天,补一丸药由补夫人唐筱经营,生产场地在原市中区的马鞍山,但生产量很小了。1956年,“回春药房”再搬回市中区道门口,恢复原名补一大药房,但时过境迁,在公私合营中被兼并了。

补晓岚中医,是琴棋书画高手

补晓岚精于医学,而且艺无不精,他善于创作诗文,但从不示人,所以没有流传。他有一手好书法,无论楷体、行草、隶书,笔法工整、苍劲有力,有“字如其人”之称。补晓岚擅长画竹和飞蝶,竹疏影竿,苍翠欲滴。那一幅百蝶图,群蝶扑朔、姿态优美,或翩翩起舞、或捉弄花丛、或比翼双飞、或花间小停、或戏水打闹,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补晓岚有拨弄七弦琴绝技,弹唱起来,抑扬顿挫,手应心得。他最喜欢弹的是《平沙落雁》、《孔子读易》古曲,让人“发思古之幽情”。每逢嘉宾到来,或风清月白之夜,补晓岚就抚琴拨弦,遣兴抒怀、曲声悠扬、若即若离、听者心旷神怡,为之神往。有时曲终声尽,听众觉得“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不愿离去。于是,补晓岚又加拨一曲,让听众喝彩。另外,他擅长民间农村秧歌、山歌曲调、有时唱几段土得掉渣的山歌,让人捧腹。

补晓岚精通曲艺,可以表演相声、口技、杂耍等。他传神入微,吐词流畅,让听众笑得人仰马翻,拍案叫绝。重庆川剧表演艺术家张德成、刘成基都投师门下,当了学徒。后来,在重庆剧场上演川剧《花子骂相》、《斩华陀》、《困夹墙》折子戏,经过补晓岚参与改编,情景逼真,文词并茂。尤其是川剧《困夹墙》,补晓岚加进了齐恒公临死前喉间哽咽的“呛!咳!”三声,还有悲凉眼神,表现出曾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威武国君,临死的内心痛苦,给全剧增加了紧凑感,这悲剧气氛,前后连贯、生动活泼、有声有色,起到了“以古为鉴”作用。

补晓岚原住在补一大药房,后来搬到市中区中四路磨盘山下,以“清净无为”之境。原先的磨盘山,环境恬静、景色宜人,补晓岚有一间楼房,接待来访者。但五花八门的来访者,有谈医问道的、有说文论艺的、有表演技艺的、有研究琴棋书画的,座位爆满,有时直到深夜,还灯火通明,笑语声喧。

补晓岚生性豪爽,不分亲疏内外、富贵贫贱,一视同仁。由于他乐善好施,济困扶危,凡困难者只要向他求帮,他都慷慨解囊,从不吝啬。于是,有一些穷人,经常跑来蹭饭,补晓岚也不嫌弃,有人称为“小孟尝”。但有时开支过大,补晓岚感到吃不消,就设法弥补。有时,他看完病,在家门口就站着几个穷人,他把诊金给了他们。晚上,当补晓岚夫人清点诊金时,锱铢无存,夫妻相会一笑。

原来,补晓岚生于四川省遂宁县白马场的农民家庭,家世务农。他4岁时,入塾读书,努力学习,刻苦耐劳,受到老师器重。幼年时,补晓岚喜练拳脚,会气功武术,在一个僧人指教下,他的拳术了得。由于他身高力大,只要遇见不平,就挺身而出,仗义执言。16岁时,补晓岚进入重庆府书院学习。当时,驻在重庆巡防营士兵,经常到重庆府书院滋扰女生,补晓岚和部份同学,几次击退滋事者,有人点名要暗算补晓岚。为了防止意外,也为了安全,有人帮助补晓岚到教堂避祸息事。

在教堂里,重庆布道的美国人华启,聘请补晓岚为私人老师,二人相处很好,补晓岚也懂得了基督教义,经毕启引见,他们到了成都。在华启布道中,补晓岚广交多才多艺的中医者,他们有精于针灸学的、有医学、有易经、有丹道学的,补晓岚虚心学习。正在这时,补晓岚老家传来噩耗,因有人误诊,他父亲去逝了。经过这一次重大打击,补晓岚立志学医,解除病人痛苦。

当时,西方的医学和西药已传入中国,某些人盲目崇洋媚外。补晓岚认为,中医有中医优势,西医有西医门路,如果两者结合起来,更能治病救人。经华启推荐,补晓岚认识了医学博士的美国人史德文,但史德文在西康省教堂。为了寻求医学知识,补晓岚前往,到了西康省,两人相见恨晚,互为师友,互相学习。在此,补晓岚学了三年西医,产生了西药为什么制精料少、中药品多制杂的疑问。他仿效古时李时珍,从四川若尔盖草原,经松潘草原、黄龙、九寨沟、四川广元、绵阳一带,进入深山采药。接着,他又到四川贡嘎山、巴塘、理塘、二郎山、雅安丛林等。这些地方,山高林密、瘴气严重、危岩绝壁,但野生药源十分丰富。比如“雪山一枝蒿”,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没有记载,而补晓岚在采集时,作了详细记录。

1923年,补晓岚从四川到了云南,再到越南河内,转自香港,进入广州,后来到了前苏联高加索雪山,再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28年,补晓岚来到重庆,定居山城,终生为重庆的医药事业服务,直到生命最后时刻。补晓岚生前发明的补心丸,后来改名为安神补脑丸,成为重庆中药厂的主业药品,远销海内外,受到广泛赞誉。

猜你喜欢
药房重庆
重庆客APP
面向自动化药房的搬运机器人设计
皮肤科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效果观察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医院药房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探讨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药房里的照相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