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学术生态问题与重构

2013-02-17 03:19王全林程东峰
教师教育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学术大学生态

王全林 程东峰

(皖西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

一、何谓大学教师学术生态

那么,何为生态学?何为学术生态?科布认为:“生态运动是一种正在形成的后现代世界观的主要载体。”[1]“一些生物学家(生命学家)坚持认为,不能用机械的观点来理解生命。……生态运动在帮助掌握科学思考和常识的现代世界观上具有重要意义。”[2]生命学家还认为,“生命体之间以及生命体与无机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极其复杂的相互关联,”[3]而人类越来越大规模的干预以及对曾经兴旺辉煌的生态系统经常和致命的破坏,致使“某些物种的数量有时不断增长,以至于其环境难以负荷,最终急剧走向灭绝……人类也有招致类似灾难的危险。”[4]生态状况良好,是各要素之间——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生命体之间——和谐平衡;生态状况恶劣,是各要素之间——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生命体之间——关系紧张,一些要素压制扼杀另一些要素,最终因生态链断裂,免不了自我毁灭和同归于尽的下场。生态学的出现是要修补这种断裂,克服人类无休止的征服欲望,恢复和谐顺畅的良性运行的生态关系。政治生态、学术生态,是生态学的延伸,或者说是一种比喻说法,是指政治和学术系统的一种科学合理的合乎逻辑的顺畅关系的构建。

所谓大学教师学术生态是指在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往活动领域的良性运行关系的构建。什么样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才是好的学术生态?怎样构建学术生态?笔者认为学术环境可分为社会学术环境和个人学术心态两个方面,就社会学术环境而言,重要的是宽松;就个人学术心态而言,重要的是自由。仅有外在宽松没有内在自由或仅有内在自由没有外部宽松都不行,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两者相比较而言,个人学术心态的内在自由比外部社会环境的宽松更为重要。所谓外在社会学术环境的宽松,是指政府和单位,乃至整个社会,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者自由进行学术研究与学术探讨的环境氛围。具体说来:一是不设学术禁区;二是不限学术配额;三是允许学术争鸣;四是鼓励学术创新;五是宽容研究失败;六是尊重知识产权;七是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政治安全保证;八是建立公平公正科学的学术评价体制。所谓个人学术心态的内在自由,是指从事学术研究和以学术为志业的人,能经得住外界的诸般诱惑,不唯书,不唯上,严守知识逻辑,孜孜不倦,艰苦跋涉,生命不息,学术不止。具体说来:一要明确学术目标;二要确立为民立言的良知;三要摆脱世俗生活的干扰;四要确立追求真理的信念;五要思想自由、心态自由、行动自由;六要保持精神的高洁与品质的高尚,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因私情而损害公理;七要有为学术献身的精神;八要耐得住寂寞,孜孜以求,持之以恒,不趋炎附势,不急功近利。

当然,学术研究毕竟是少数人的事业,学术事业在整个社会系统中仍属于一个特殊的小范围人群的事业,因而,营造小范围的学术研究环境或曰亚环境,尤为关键。一所大学、一个院系所或中心,就是一个小的学术研究场域;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较大的学术生态系统,该系统控制下的任何一个子系统(即具体的高校)在很大程度上都仰赖此环境自我繁衍。那么,现实中的大学教师所朝夕相处的学术生态状况究竟又如何呢?

二、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的三大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教系统的学术生态之所以屡遭社会诟病,其主要原因是大学学术生态问题重重,“污染”严重。对此,在2011年首届“学术生态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术研讨会上,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指出,“创建高水平大学亟需培育良好学术生态”。可见,中国高校的学术生态环境已经走到了“治污”的十字路口了。在笔者看来,近年来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的诸般问题,其突出表现有三:

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的第一个问题是学术评价数量化。大学在对教师的教学科研业绩考核中,管理部门为管理方便,越来越突出教学科研成果的量化要求,而且这种学术量化结果又与大学教师的职务晋升、任期考核乃至福利待遇直接挂钩,由于此中的量化指标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这就诱使一部分乃至大部分大学教师,为追求量而损害了质,甚至为追求量而损害了德,致使大量有量无质的学术垃圾应运而生。学者阎光才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61.6%的被调查者程度不等地认为,自己所在院校教学科研考核中“更加看重量而非只质。”[5]

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的第二个问题是学术行政化。高校本来应该是一个师生置身其间的学术共同体,但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高校行政化之风,使得大学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关系微妙:一方面,不少高校的学术权力出现了学术行政化趋势,学术权力日渐为行政权力所左右,各级各类高校的最高学术权威往往是学校内部的各种“长”与“主任”在行使代表权——大学校长、副校长,二级学院与研究院的院长、副院长,系与研究中心主任、副主任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与奖项,也多为这些带“长”的人们所垄断或瓜分。由此,一名普通的“纯”大学教师,要想成为学术权威或学术名人是很难的。如2009年第五届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名单中,各类“长”字号人员占九成,其中不带任何“官职”的“纯”一线教师仅占10%左右。[6]“权力”与“学术”的一体化同构,带来的是学术知识逻辑链的断裂。

另一方面,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高校扩招后大学规模的急剧膨胀在带来大学管理复杂化与精细化的同时,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大学复制政府管理的科层制”的“行政权力不断侵蚀学术权力”[7]的大学行政化趋势。而当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管理岗位与专技岗位间泾渭分明的分流,无形中更是加剧了专职行政管理队伍掌控学术政策制定与学术资源分配大权的格局,如不加以节制,将进一步加剧行政权力泛化趋势。

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的第三个问题是学术市场化。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与“看得见的手”——行政权力介入学术相同步的是“看不见的手”——经济与市场因素日益以无孔不入的方式漫过学术的边界,学术“市场化”之风愈演愈烈。“市场”因素的介入使大学学术有日渐为金钱与名利所左右的态势,具体表现如花钱买文凭、花钱雇枪手、花钱买版面,乃至花钱“买”专家投赞成票等。由于金钱与利益的介入与驱使,大学的学术沾染着铜臭味,科学的神圣性与对学术的庄严敬畏感渐趋远离人们的视野,由此有名无实、名实不符的学术也就不足为怪了。

农场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谋发展。公司自成立运营以来,坚持运用市场的理念、方法,重点研究与金融企业合作,深入探讨资本合作事宜,计划以发展粮食贸易、生资物流为依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拓展产业链条,带领职工致富增收。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高校的各类年度或周期性考核评估机制,大学教师聘任制的日臻完善及其周期性目标考核乃至年度绩效考核,于无形中更加剧了大学及其成员的急功近利心态,由此带来的是“荣誉”与“贡献”之间的“名”“实”脱节。浮躁虚荣之风在大学校园同样滋生,近年来大学学术界虽然表面上一派繁荣,但也难以掩盖骨子里的浮虚,尤当一顶顶学术“桂冠”“张冠李戴”到那些不学无术但却又善于投机取巧的学术“跳梁”头上时,那些真正能够“板凳一坐十年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大学学人反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尊重。难怪会有74.1%的被调查者质疑学术评奖的权威性与公正性,认为“获奖的学术成果名不副实”;更有甚者,高达84.7%的被调查者指出,“在当前的学术环境下,十年磨一剑的基础性研究很难获得经费资助。”[8]

学术评价数量化、学术行政化与学术市场化三大问题的叠加,致使大学学术生态“污染”严重,大学教师的学术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学术生态“污染”严重与学术生存环境日益恶劣,使得大学教师的学术心态交恶,原本平静的心态被扭曲了的学术利益所搅乱,原本平静的书斋与实验室遭遇狂风暴雨的洗礼,不少学人再也难以安心读书教书,科研人员再也难以一遍遍重复严谨的实验试验,于是乎网上荡数据,闭门造方案,弄虚作假替代了潜心研究,东拼西凑冒充学术原创,其直接后果是学术队伍被“权力”和“利益”冲击得溃不成军,教学科研人员的心态被“浮躁”和“急功近利”搅拌成一堆瓦砾碎片。更为可怕的是严谨的学术评价也为权力与利益所左右,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式的丛林法则在学术评价领域悄然生成。大学学术领域科学评价机制的破坏,严肃客观的学术标准被随意的主观臆断的评价尺度所代替,是学术生态链断裂的根本原因。标准遭篡改,机制被破坏,投机钻营者乘虚而入,不学无术者粉墨登场,堂堂高等学府变身名利场,行政权力替代左右着学术权力,请客送礼代替了精研覃思,长此以往,后果不堪。大学本是传播真理和研发新知的神圣殿堂,大学教师本是学术与学问的代言人,如今却面临学风不正与代言人不端的隐忧,大学中的芸芸学子将何所依从?是故,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的重重问题乃至断裂与破敝状态,除直接荡涤大学学人自身外,其祸害最大者莫过于莘莘学子,其最大的危害是导致新生代青年知识分子价值观、人生观、学术道德观的偏失。长此以往,势将动摇并危及民族精神的根基。

三、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的重构

面对当下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的种种问题和失范状态,必须大力进行学术生态的整治与重构。整治与重构大学教师学术生态,不仅仅是拯救大学学术,更是拯救大学精神;不仅仅是挽救大学教师的学术生命,更是挽救一个民族的学魂和灵魂。因为如果任其恣肆泛滥,葬送的不仅仅是大学及其教师自身的学术,更将直接玷污青年学子的纯洁心灵,最终势将殆及民族精神,解构时代精神。

在新时期,如何纯粹大学学术,如何净化正在被“污染”的大学教师学术生态,这是一个时代的大课题,非拙文所能全部阐述。在此,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以下建议与思考,旨在抛砖引玉。

首先,政府政策层面要制订有助于大学学术生态构建的政策举措

此中政府层面的大学学术生态的构建有双重含义:一是建构和谐顺畅的大学学术关系,这就要理顺学者之间、学者和学术团体之间、学者学术团体和政府学术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术权力与政治权力、经济权力之间的关系。学术的事交由学术机构来管,不看政治经济脸色度日。只要行政权力和经济手段插手学术,学术生态就将遭至破坏。政府的学术治理亟需“高校去行政化”的身体力行。二是大学学术生态是多层次统一的和谐体,政府不能仅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大学和所有的学人。对于政府而言,大学的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服务型定位及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担当既需要整体推进,也需要各有侧重;对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创新人才、创新应用人才、实用技能人才理应各取所需。对于大学而言,也不能用同一把学术尺子去丈量其成员:长于学术创新与精于科学普及者,致力于学理探究与精通于技术研发推广者,潜心于科研与倾心于教学者,理应并行不悖,他们都是任何一个学术团队,也更是任何一所大学所需要的全部师资队伍。全能与全才是没有的,用一根尺子度量所有大学与所有学人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更是对层峦叠嶂、千姿百态的大学生态及其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的破坏。

基于上述对大学学术生态构建的双重理解,政府在政策法规层面应在下述领域发力:第一,以大学章程建设为抓手,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第二,尊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稳步推进大学去行政化;第三,结合当下的全员聘任制管理,严把入口,严格大学教师准入制度,以防权钱交易致使不合格者滥竽充数;第四,根据教师职务评聘权限,直接制定或引导不同类型定位高校制定职称评聘标准,在确保教学科研底线要求的基础上,对研究型、教学研究并重型、教学型大学区别对待;第五,推行学术同行评议与代表作鉴定制度,鼓励与引导教师出原创成果与精品力作;第六,出台学术规范,加大学术不端治理力度,预防学术腐败,以党纪政纪或国法对各种不端行为与学术腐败行为“绳之以法”;第七,加强学位制度建设,严格执行新出台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对于触犯底线的师生、院校或相关人员决不手软;第八,规范并严控各类学术量化评估,避免诱导高校学术GDP崇拜,带头狠刹学术浮夸风。

其次,在高等教育系统与高等学校内部营造尊师重学、尊重创造的学术生态小环境

当今时代,外部社会日益功利化,政治、经济势力可谓无孔不入,对于大学学术生态构建而言,要想在短期内改造外部社会生态近乎天方夜谭,故培育高等教育系统与高等学校系统内部的生态小环境显得更为紧迫而直接。对于高等教育系统而言,培养造就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摆在大学生态系统面前的首要使命。要造就高级专门人才,以学术大师与教学名师为代表的大学教师队伍是其核心保障,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广阔的才华公平展示平台,为此,就需要着力打造为高级专门人才成长、成才与成功服务的领导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服务体系,那些为高级专门人才成长服务的党政领导者、管理者和工勤服务人员,一定要科学摆正自身的服务者角色位置,“一切为了师生,一切围绕师生,为了师生的一切”决不能仅仅只是摆在墙上、挂在嘴上,而应成为大学一切工作的第一要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术、尊重权威、尊重创造,应首先从尊重校内师生发端。不能仅仅只是在台上或嘴上尊重教授、尊重学术,而在台下或骨子里尊重权力、膜拜金钱,其结果只能是大学内部衙门作风大行其道,行政管理人员掌控学术资源配置的生杀大权,对学术人员和学问缺乏足够的尊重。为此,笔者曾力倡大学要树立“学本意识”——以学术为本,以学者为本,以学生为本,[9]因为如果大学社区内“学本意识”都不兴,都不能自己率先垂范,又何以要求社会建树“学本意识”?

本来,大学教授只是一种职业与社会分工,同炊事员的职业分工一样,都是社会上三百六十行的一行,只不过教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和学术创新,而炊事员的份内之事是烹调煎炸。如果说教授的工资高些,那是市场供求关系与教授的职业成本内在决定的,更何况不少高级饭馆大厨的工资比一般教授要高得多,没有什么好嫉妒的。各大学内部学术小环境的营造,一定要各走各的路,不要跨界攀比。我们以为,在各大学内部营造尊师敬学的学术小环境,一是要理顺教学科研、管理、后勤三支队伍,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二是要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培养有教育家精神的大学校长,培养重学术的二级学院院长(系主任或研究中心主任);三是要全面营造浓厚的读书治学风气,倡导读经典、重科学、讲实效的优良学风;四是要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和学术交流活动;五是要开门办学,广纳人才,任人唯贤,用人治事不持门户之见;六是要培养学术典型,树立大师、名师与优秀教师形象,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七是提倡学术宽容,鼓励学术探索与学术争鸣,为师生营造学术自由与学术批评的小环境;八是标本兼治,建树学术规范,狠刹学术不端之风。

第三,于大学教师个人而言,要求真务实,坚守学术自立与自律,营造良好的个人学术心态

人的先天禀赋与后天智力能力千差万别,各人的追求与志趣也大相径庭,何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惟有术业专攻、持之以恒者,方有所成。虽然大家同在一个大学的屋檐下生存发展,各自扮演着校长、处长、科员、教授、副教授、助教、辅导员、工勤人员等不同的角色,兴趣、爱好、追求可能有别,但是,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既然选择了以学术为志业,那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投身教学科研这一学术职业,不为名利所左右,一心向“学”,从心所欲不逾矩。

端正自身学术心态的第一要义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科学摆正自身的位置与位次。首先要学会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客观冷静地规划自己的学术“当采”领域,这是大学教师端正学术心态的首要前提。明知不可为而硬要为之的抉择,既可能事倍功半,更有可能自误自扰,摆不正自身心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何者最为擅长,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间何去何从,理应根据自身擅长与旨趣各取所需,决不可盲目跟风,对于自己不熟悉、没兴趣、而又没有优势的工作与领域,当弃则弃,反之则当立当采。

端正学术心态的第二要义是要立定志向,坚守学术自立与学术自信。经过抉择与取舍,一旦选定目标与研究领域,就应坚定不移,持之以恒,义无反顾地坚守。学术的尊严不是靠呼吁,而是源自理性与理智的光芒,“惟有以理服人属于学人与学术社区所宗奉的圭皋。”[10]

端正学术心态的第三要义是恪守学术自律。对于有志于学术志业者而言,一定要有持守寂寞之志。从事学术工作既不可能像中彩票那样一夜暴富,也不可能靠此扬名立万。学术传播工作属于“小众”传播,像于丹、易中天那样的“媒体知识分子”只能是大学教师中的极少数,对于多数学术人而言,即使著作等身也只能是学术圈中的闻人,学术工作是个寂寞的工作,清苦的工作,与名利无关的事项。凡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静、坐不住冷板凳(或耐不住实验室)者,最好从一开始就另谋他就。惟有自立、自信、自律的学术,才有真正的自我尊严与尊重。

四、结语

大学需要学术,无学术便不能称之为大学,因而构建良性发展的大学教师学术生态于大学的科学发展极为重要;但大学又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所以构建良性发展的大学教师学术生态仅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部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生态的核心,构建和谐的大学文化,必须先建树大学精神。从我国大学内部文化生态来看,目前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真假难辨,社会公信力下降;二是钱权横行,真才实学难申张;三是虚实不分,名实不符;四是批判无力,不敢讲真话;五是关门研究,孤芳自赏。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精神层面上丢心失魂”,“制度层面上杂乱无章。”[11]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培育大学精神,构建新的大学制度,从而把学校建成知识分子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心灵家园。那么今天的中国高校如何培育大学精神呢?有学者认为,“中国大学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以此带动学术的发展,成为中国学术实现超越性发展的动力,这一过程也必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换并形成一种新的大学精神。”[12]在没有现成模式可搬的情况下,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入手,汲取世界重点大学的精神资源,总结我国大学的办学经验,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重构中国大学制度和大学精神,不失为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之一。

[1](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137.

[2](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145.

[3](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145.

[4](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146.

[5] 阎光才.高校学术失范问题的探索性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121-134.

[6] 教育部高校教学名师九成有行政职务引质疑[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10032577.html(人民网).

[7] 王英杰.大学文化传统的失落:学术资本主义与大学行政化的叠加作用[J].比较教育研究,2012,(1):1-7.

[8] 阎光才.高校学术失范问题的探索性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121-134.

[9] 王全林.精神式微与复归——“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4.

[10] 王全林.精神式微与复归——“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7.

[11] 储朝晖.大学管理从“心”开始[N].光明日报,2011-11-28(5).

[12] 王洪才.论中国文化与中国大学模式——对露丝·海霍“中国大学模式”命题的文化逻辑解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44-152.

猜你喜欢
学术大学生态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生态养生”娱晚年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