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岭界隧道突水原因及处治措施

2013-03-01 02:41方建华
山西建筑 2013年1期
关键词:突水富水风化

方建华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杭州 310058)

1 工程概况

1.1 设计概况

寒岭界隧道为分离式特长隧道,左线进、出口里程分别为ZK87+580,ZK90+400,右线进出口里程分别为 YK87+580,YK90+400,隧道宽10.50 m,全长2 820 m,最大埋深200多米。隧道洞身地段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开挖;Ⅳ级围岩采用台阶法开挖;Ⅴ级围岩及进口段采用侧壁导坑法开挖。

1.2 地形地貌

路段属构造侵蚀溶蚀低山丘陵地貌区,地形切割深浅不一,海拔标高300 m~700 m,山势多呈南北或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个别地段有孤峰或峰丛挺立,地形形态复杂。

1.3 工程地质

寒岭界隧道穿越2个断层(F1,F2)。F1断层于隧道洞身K88+ 270~K88+610处与路线呈40°左右相交,破碎带宽约300 m~400 m,构造角砂岩夹煤层填充。F2断层位于K88+815~K88+ 840段,为小断层。

该地段地表为第四系的冲、洪积层,其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统砾岩、砂岩、二叠系灰岩、砾岩碳质页岩。二叠系碎屑岩,石碳系白云质灰岩、灰岩,泥盆系锡矿山组下段、余田桥组以及棋子桥组的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和锡矿山组上段和跳马涧组砂岩、粉砂岩、页岩。

1.4 水文地质

线路所经地域水系属于湘江水系的沤江、淇江范围,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洪水位受季节性影响,降雨量主要集中在4月~8月,雨季山洪易爆发。

隧道区域地表水系较小,但沟谷纵横交错,分水岭位于K89+ 000处左右,其两侧主要发育2条切深较大的Ⅴ形冲沟。冲沟斜穿路线,交汇于K88+880及K89+280处。谷底常年有水,流向北西,主要由大气降水、孔隙潜水及部分基岩裂隙水补给,流量分别为15 m3/h~25 m3/h和5 m3/h~10 m3/h[1]。

地下水主要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孔隙水主要分布于覆盖层的碎石土层中,透水性及含水性较差,水量很小;基岩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主要分布在侏罗系长石石英砂岩、断层破碎带和泥盆系灰岩中。

2 突水基本情况

2.1 突水过程

2012年7月14日晚9点10分左右,寒岭界隧道进口左洞上台阶开挖至K88+597位置。在出碴过程中,掌子面正拱顶位置发生突水,水压非常大,呈瀑布状喷涌而出,涌水呈黄色,并携带有泥状物流出,图1为突水发生瞬间。涌水20 min左右已淹至K88+297处。至15日早上8点10分涌水发生11 h,涌水淹至ZK88+040处,淹盖长度总计557 m,涌水总量约为3.6×104m3,涌水量约为30 m3/min。16日凌晨0点左右,涌水淹至左洞ZK87+ 900处,由于水压极大,K88+121处的封堵的人行横道被冲开,2 h后右洞全部被淹没。此时涌水量为680 m3/h,下午3点衰减为600 m3/h,17日下午3点衰减为490 m3/h,18号下午3点衰减为380 m3/h,至23日涌水一直保持在200 m3/h长达1个月左右。表1为隧道涌水量记录表。

图1 突水发生瞬间

表1 隧道涌水量记录表

2.2 突水部位基本情况

隧道工程中突水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源;水源和隧道之间有顺畅的、足够大的通道。一些富水的断裂本身就是含水层,此时,它不仅是导水通道,还是断裂含水层[2,3]。

1)地质情况。

进入F1断层破碎带实际施工开挖揭露围岩情况为:ZK88+ 260~ZK88+330段围岩为碎石土状强风化砂岩及粉质粘土,结构松散,开挖后无自稳能力;ZK88+330~ZK88+340围岩岩质为碎裂状强风化岩;ZK88+340处拱部开始出现煤矸石、洞身围岩泥质粉砂岩夹强风化片状砂岩。ZK88+341~ZK88+450段围岩为中~强风化砂岩,构造角砾和煤层,拱腰部位岩体破碎夹泥质填充物。ZK88+450~ZK88+550围岩为强风化粉砂岩夹黑色煤矸石,结构较为破碎。ZK88+550~ZK88+595围岩为强风化粉砂岩夹黑色煤矸石,局部有花岗岩斑状闪长岩,结构较为破碎。ZK88+594处右侧拱腰位置出现了小型水囊空腔。突水掌子面ZK88+597实际开挖揭露围岩为强风化砂岩局部全风化夹碎石状以及花岗斑状结构的闪长岩侵入体,岩质软硬不均,围岩节理裂隙发育,结构破碎,岩石自稳能力较差,地下裂隙水发育。

2)掌子面对应地表情况。

左线隧道中线与106国道部分交叉,掌子面隧道顶地表位于山坳冲沟处,地表植被茂盛,汇水面积较大。

3)初期支护情况。

掌子面设计为S5a衬砌类型,采用Ⅰ18工字钢80 cm间距,25 cm厚C20喷射混凝土,单层Φ8钢筋网网格尺寸20×20,D25中空注浆锚杆L=3.5 m,纵环间距80×100梅花形布置,45 cm厚钢筋混凝土。突水发生后初期支护被冲刷开裂(见图2)。

3 突水处理措施

突水段地质结构复杂,发生突水后涌水量逐渐减少,在使用地质雷达探明前方地质情况后,对富水段采取注浆加固,支护增强等措施进行综合处理,以保证后续施工安全[4-6]。

3.1 抽水、清除洞内淤泥

突水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抽水,至7月26日,右洞积水抽排完成,左洞积水抽至ZK88+350位置开始出现大量淤泥堆积,至ZK88+500位置开始淤泥下方出现泥结碎石状堆积物。自7月14日突水发生后,根据现场实际抽排、清淤记录,截止9月17日,由左洞突水引起抽水数量达29.2万m3,清除淤泥数量约6 850 m3,清理泥结碎石坍碴数量约3 000 m3(见图3)。

图2 初期支护冲刷开裂

图3 抽排积水

3.2 超前地质预报

为探明前方突水段地质情况,在对ZK88+585处坍锥面进行平整,在渗水较大位置处埋设排水管进行引排。并喷射C20混凝土进行封闭,喷射厚度10 cm,为后续地质雷达超前预报提供了工作基面。

根据地质雷达扫描及地质预报初步判别塌方段长度为16 m,即ZK88+584~ZK88+600段,塌腔形状为斜向上,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

3.3 支护措施

1)为了保证后续施工的安全,对坍方后方20 m即ZK88+584~ZK88+564段进行径向注浆加固,采用φ42小导管,L=6 m,纵环间距80 cm×100 cm。

图4 地质雷达探明前方地质

2)鉴于塌方段涌出大量的泥渣,断面内全部为松散堆积物,裂隙水发育,无自稳能力,同时为保证ZK88+584有2 m的注浆扩散高度,填渣反压并修葺作业平台从ZK88+580起采用3环全断面注浆方式通过塌方段及富水破碎段,3环后根据实际围岩情况另行处理,帷幕注浆见图5。

图5 全断面注浆

3)塌方及富水破碎带超前支护采取每环12 m φ89长管棚(跟管施工)+φ42超前小导管L=4.5 m组合方案,超前导管每3 m设置一环,长管棚9 m设置一环,从ZK88+583起架立两榀Ⅰ18工字钢护拱作为导向墙,暂定3环穿过断层分界面后,根据现场情况再行处理。

4)塌方富水破碎带支护参数采用27 cm厚C20喷射混凝土,Ⅰ20工字钢钢拱架50 cm间距,Φ8单层钢筋网(20×20),径向钻设L=6 m,φ42钢花管注双液浆固结周围岩体,50×100梅花形布置,60 cm后C30钢筋混凝土(S8),上下台阶开挖,每个台阶拱脚增设2根L=4.5 m锁脚小导管,每榀8根。

5)开挖过程中若遇到空腔,在6 m以内的空腔泵送C20混凝土填充;6 m以上的空腔,泵送1 m~1.5 m厚C20混凝土垫层后进行吹沙回填。

6)ZK88+564~ZK88+650段二衬排水系统,将环向盲管加密为2 m一环,对局部渗水点预埋引水管引入纵向排水管。

图6 ZK88+880位置拱顶下沉图

图7 ZK88+880位置周边收敛图

3.4 处理效果

对左线ZK88+550~ZK88+590段选取四个断面进行监测,以分析处理效果,Z88+880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如图6,图7所示,拱顶下沉最大值为64.00 mm,周边收敛值为59.17 mm。拱顶下沉速率由3 mm/d(10月29日)降至0.27 mm/d(11月17日);周边收敛速率由4.23 mm/d(10月29日)降至0.42 mm/d(11月17日),围岩变形基本趋于稳定。

4 结语

针对寒岭界隧道突水情况,在探明突水原因及突水段地质情况后,采用全断面帷幕预注浆、大管棚、超前小导管注浆等方法对突水进行综合处理。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采取整治措施后,围岩变形得到有效的控制,逐渐趋于稳定,保证了施工安全。

[1] 付宏渊,吴 维,何忠明,等.岩溶区隧道施工对路域水环境的影响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2(2):190-193.

[2] 蒋建平,高广运,李晓昭,等.隧道工程突水机制及对策[J].中国铁道科学,2006(5):76-82.

[3] 佘林辉.隧道涌水突水的原因和预测预报方法[J].隧道建设,2012(2):164-168.

[4] 张民庆,孙国庆.隧道工程突水灾害处治技术[J].现代隧道技术,2011(6):117-123.

[5] 颜志伟.象山隧道岩溶突水涌泥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铁道标准设计,2012(7):98-102.

[6] 郭小红,陈飞飞,楮以惇,等.富水软弱带公路隧道支护技术研究[J].岩土力学,2011(2):449-454.

猜你喜欢
突水富水风化
矿井突水水源的判别方法
矿井滞后突水机理探讨
富水砂卵石地层锚索施工工艺工法
超级高密度电法在新疆某矿区富水性评价应用研究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
李雅庄矿滞后突水主控因素分析
大相岭隧道高压突水机理与预测分析
地面激光雷达在斜坡风化探测中的应用
掘进巷道构造富水性电法探测综合应用研究
浅埋偏压富水隧道掘进支护工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