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率市场化是释放中国金融风险最好的安全阀
——中国“利率市场化”迈向深水区

2013-03-07 10:54魏雅华
产权导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高利贷利率市场化市场化

■ 魏雅华

银行利率市场化是释放中国金融风险最好的安全阀
——中国“利率市场化”迈向深水区

■ 魏雅华

新闻事件:利率或上浮20%,好消息坏消息?

2013年5月7日,中国各大主流媒体及财经网站都转载了这样一条新闻:《存款利率最多或可上浮20%》。许多中国的老百姓读不懂这条新闻。他们的问题是:银行加息了吗?如果是加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为什么不播?还有人问,如果是利率浮动,便是可上可下,那么“最多或可上浮20%”会不会意味着也可以下浮20%?

现在,让我们细读该新闻,以便正确解读。该文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其中提到,将稳步推出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措施。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存款利率的上限可能继续放开,年内有望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2倍。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银行加息了吗?答案:没有。一年期基准利率仍为3%。估计短期内没有特殊情况出现,央行不会加息。但扩大利息浮动是大概率事件。央行将这个提高利率的权力交给了各家银行自行决定。估计当这个政策落地的时候,面对储户揽储大战的中国各大银行,会争先恐后的再次一步到顶。储户们会因此而受益,所以这是个好消息。

接着回答第二个问题:会不会也可以最多下浮20%?答案:不会。此次上调的是在加息线上的限额,要不要加息,各大商业银行可以自行决定,但1年期基准利率的调整权仍在央行,所以只能上浮,或不浮。因为央行授予各大商业银行的,仅仅是利息的“有限调高权”。

那么,对谁是个坏消息?对高利贷是个绝对的坏消息。银行的利息哪怕低一点,人们也还是愿意把钱朝银行存,就是那四个字:安全第一。

“利率或上浮20%”最重要的意义是,这是“利率市场化”向深水区前进的一个讯号。那么,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或上浮20%”是利率市场化向深水区前进的一个讯号

2012年6月7日,央行宣布,自6月8日起,不对称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并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表明中国银行业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正式启动。

“银行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中国银行业长期以来热议的话题,可始终未能正式实施落地开花。建国以来的前30多年,法定利率始终是一片不可进入的雷区。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银行利率市场化”只可以说,不可以作。中国银行业的利率始终掌握在央行手中。但有违犯者,必严厉查处,《刑法》伺候。我们看到过不少银行的储蓄所因擅自提高利率而遭到严厉查处的案例。央行解释说,这是为了避免同业间的为揽储而发生的恶性竞争。但没有了竞争,也使中国银行业变成死水一潭。百病丛生。

2011年这个问题越发严重。由于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中国银行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建国以来的空前高位,使银行可以用于放贷的钱几近枯竭,高利贷猖獗,中国银行业成为中国排名第一的暴利行业,大批的中小微企业倒闭。既危害了中国的金融安全,也严重挫伤了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国实业沦为中国银行业的打工仔。中国银行业成为众矢之的。

也许是这样的现状,使央行下了决心,开始了“银行利率市场化”的破冰之旅。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这是个新鲜事儿,更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

央行出台“银行存款利率可在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上有所上浮,最高为基准利率的1.1倍”的新规,被视为央行在利率市场化上扔出的问路石。中国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在第一时间将一年及以下定期存款利率一下子上浮了10%,从3%上浮到了3.3%。随即央行下达紧急命令,不许各银行利率浮动一浮到顶。可我们发现,只有几家国有银行遵从此令,将利率上浮了3.25%。

发达国家的银行是如何实现“利率市场化”的

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即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

但金融危机表明,国外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捉襟见肘,目前有些经济学家指出,经济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均衡系统,更像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对计算机行业的研究中,发现了收益递增规律,经济系统会存在远离平衡的状态)。

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曲折、时间较长,总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酝酿准备阶段,前后历经10余年;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前后历经5年左右。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主要集中于两个法案:1980年3月制定的《1980年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及货币控制法案》和1982年10月制定的《1982年存款机构法案》。1986年4月,取消存折储蓄账户的利率上限,同时管理当局设定存款利率上限的权利到期,标志着美国“利率自由化”的进程到此完成。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似乎有点出格了。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日本的实践说明,利率市场化符合收益递增规律,使得大银行日益强大,小银行纷纷破产。在这一点上,中国可能会步日本的后尘。尽管中国实行利率有限浮动,但中国的大银行上浮利率一步到顶的动作,已对小银行发出了警告。

阿根廷是拉美率先推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但其利率市场化却是在国内经济不稳定背景下展开的。多次改革实施后,阿根廷国内利率迅速上升,利差进一步放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放贷热情高涨,国内资金供不应求,资金需求者转向利率较低的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导致外债过度膨胀,大批企业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而倒闭,最终导致债务危机,阿根廷政府只好在20世纪90年代初放弃了利率市场化政策。此种情况在中国不大可能发生,因为阿根廷与中国的外部情况不仅大不相同,许多地方甚至相左。

韩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经过了差不多30年时间。上世纪70年代,韩国通过引入可转让大额存单、短期债券回购协议等丰富金融市场产品。1981年,韩国放开商业票据贴现利率,开始尝试利率市场化。1986年,韩国的银行间拆借、企业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利率先后放开。1988年,韩国宣布取消对大多数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和两年期以上存款利率的控制,基本实现了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但在1989年,韩国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加剧、市场利率飙升,政府不得不通过“窗口指导”重新对利率进行管制。在对前一轮利率市场化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1991年韩国再次推进利率市场化。由于此时的市场基础已较为成熟,且推进计划周密,到1997年,韩国利率市场化全面实现,其程度己与美国相当。

智利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并不顺利。1974年,智利政府开始推进经济自由化改革。到1979年,银行私有化、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等改革就已完成。由于智利的利率市场化的各项基础条件尚不成熟,1976年至1982年,智利出现了一个超高利率时期,年平均实际利率高达32%,银行大量破产,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公布指导性利率的方式宣布重新对利率进行管制,并对银行进行重组。直到银行重组基本完成后,智利中央银行才不再公布指导性利率,而转向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其实智利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导致的金融业的大洗牌,也许并不是件坏事。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在调查的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如东南亚国家、拉美地区国家、日本等。

严重僵化的法定利率给中国金融带来了什么?

严重僵化的法定利率给中国金融带来的是疯狂的高利贷,地下钱庄的野蛮生长。全民皆放高利贷。更严重的是,银行资金偷渡涌入地下借贷市场。谁能说得清楚,中国有多少热钱涌入了地下借贷市场?

2011年8月11日京华时报上刊登了一条消息:《银监会否认3万亿贷款流入高利贷》。文中说:近日,银行信贷政策紧缩未变,民间借贷市场需求日益高涨。有媒体披露,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已有3万亿银行资金并未实际流向用款企业,而是转入了高利贷市场。银监会对此回应称,该报道失实。可我们从各种渠道汇总的消息看,刘明康所言不妄。而且不止3万亿。只要想想一件事,银行1年期贷款利率大都在7%上下,而中国的法律规定,民间信贷的利率可以放大到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于是,民间信贷的利率可以合法地达到28%上下。面对这样的暴利诱惑,还能指望向来嫌贫爱富的中国银行业守身如玉吗?除了银行自己的各种理财产品,还有突然如潮涌出的各种各样的担保公司、公募私募基金、小额信贷公司,典当行,还有更为猖獗的地下钱庄,成为了发放高利贷的野战军。

中国疯狂的高利贷真正的危险还没有到来,可我们已能感觉到,火山爆发前岩浆涌动的地层的颤抖,能够听到,岩浆即将破壳的骇人的叩击声。疯狂的高利贷其中80%~90%的资金涌入了中国房地产,使中国房地产变成了一座活火山。

当中国在倾听着 2013 年房地产涨声如潮的时候,当中国房地产商、地方政府和银行都在偷着乐的时候,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危机己经从二三线城市爆发,正在向一线城市蔓延。“鬼城”鄂尔多斯楼市崩盘己不是新闻,贵阳成为第二个鬼城,温州成为第三个鬼城。

温州曾经是高利贷最为疯狂的地方,可也是高利贷烈度最为惨烈的地方。浙江省高院发布数据,因为企业担保链危机的出现,金融纠纷案件明显激增,仅以温州为例,金融纠纷案同比增加了209%。在诸多案例中,银行成为受害者,银行均以原告身份出现。让我们看看高利贷怎样重创了温州房地产: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城市地价监测数据显示,温州再次以18.03%的降幅,居于本季度住宅地价同比下降的城市之首。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全国地价监测数据中,温州也曾获此殊荣。相对2009年、2010年的最高位,温州房价暴跌了三、四成。

作为当年房价“领涨”全国的省份,浙江似乎己盛极而衰,温州、杭州、宁波等城市的房价“领跌”全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2年,温州、杭州、宁波、金华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6.4%、8.8%、8.6%和7.6%,跌幅居全国70个大中城市前四位。

在浙江省,高利贷所引发的资金链断裂企业的名单仍在不断更新。这场以杭州、温州、绍兴为核心的担保链危机在继续蔓延。而这或只是冰山的一角。官方统计,这种联保互保模式占浙江省企业融资总额的40%,民间估算,更占到70%。高利贷掀起的金融风暴会对杭州楼市造成多大的风险还有待观察,现在才刚刚露出冰山一角,很可能会在2013年的夏天总爆发。

在网上一个可信度颇高、附有大量航拍照片的帖子列出一张2013年面临“鬼城”危机的三四线城市的长长的名单,涉及江苏、海南、福建、广西、广东、湖北、河北、河南、山东、安徽、辽宁28个市县。

当中国房地产还处在盛世的时候,哪怕是盛世之末的时候,中国金融业的所有危机,都会被借新账还旧账的“庞氏骗局”所掩盖。当新房旺销的时候,多大的窟窿都能填平。可问题是这样的好日子,这种虚假的繁荣能维续多久?

利率市场化是释放金融风险最好的安全阀

利率市场化加剧了中国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利率市场化实际上是用同行竞争的市场化手段,逼迫中国银行业让利,实实在在的受惠的是老百姓。利率市场化加强了中国银行业与地下钱庄之间的竞争实力,使更多的居民储蓄流向银行。使得2013年己经入冬的高利贷雪上加霜。银行利率市场化是释放中国金融风险最好的安全阀。

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对于中国的中小微企业来说,这也是个好消息。对于中国的大型国企,由于它们对银行贷款利息拥有更大的对话权,更是个好消息。

(作者为陕西电视台新闻频道《今日点击》评论员)

猜你喜欢
高利贷利率市场化市场化
新语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收高利贷
收高利贷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