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隽永 朴实无华
——品味张文新的油画艺术

2013-03-15 00:46杨学晨
艺术评论 2013年12期
关键词:油画创作艺术

杨学晨

清新隽永 朴实无华

——品味张文新的油画艺术

杨学晨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张文新先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上世纪初油画艺术传入中国,虽然至今只百多年历史,却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中国艺术家。李铁夫、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罗工柳、靳尚谊以及张文新等几代艺术家锲而不舍地将毕生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她,并在西方油画艺术本土化道路上筚路蓝缕,开启不同文化间相互融合、借鉴的通路。何孔德先生曾在《笔巧意深 韵趣盎然》中评论:“中国的油画几十年来的发展,特别是建国后的成就,已形成一个艺术的高原,在高原上耸立着许多群峰。如果我说张文新的油画,就是其中一峰,我想大家是会同意的。”

研究张先生近一年之后,由笔者创意策划的“艺慧文新——张文新的绘画艺术”于2012年9月15日在国家大剧院顺利开展。展览共展出他各个时期的油画作品百余幅,每一幅都饱含着智慧与理性,在他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背后,是他艰辛的人生经历和他对艺术本质艰苦卓绝地探索历程。

从小喜爱绘画的张文新先生童年时在天津外婆家宁静的院落尽情地涂画过水彩汽车。小学时得刘季伍老师启蒙“油画”。1948年10月入冀中解放区华北大学第一部(后转三部)学习。首次接触马克思理论以及艺术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论美学的同时,还受到胡一川、彦涵、罗工柳等骨干的指导。1949年,在即将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和名校北京大学之间,张先生艰难但毅然地选择了后者。读北大,张先生并未远离绘画,张仃先生主持的美术供应社、北大物理系的黑板报都是他的天地。他用画领袖像的方式赚取生活费顺利完成了学业。1951年他到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任创作干部,正式步入艺术创作殿堂。

1950年代始张先生将写实主义油画创作为主要方向,以注重表现对于社会现实的理解和感悟的作品崭露头角。《在少年之家》(1953)和《诗朗诵》(1954)即声誉鹊起;而《工程列车》(1953)已堪称当时中国油画最高水平。1955年他参加了由苏联画家康·马克西莫夫主持的“油画训练班”,短短5个月张文新先生凭借高超的艺术天才和生动准确的造型能力得到青睐。他说:“马克西莫夫抓住纷繁的社会生活中人的活动去进行速写的技巧,这对创作特别有用……他通过每一个步骤去引导你进入创作的进程。”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间苗》、《钢琴家周广仁》,到七八十年代的《卫天霖》《一往无前》,独特的构图技巧和出色的造型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主题创作思路更加清晰和成熟,这些画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油画界的历史地位。

张文新先生曾说:“广义地讲,所有我的画都是‘速写’,在时光不断流转中,捕捉可视形象以及蕴含其内的深意”。“我们有这样的经验:不会画速写的人往往也是搞创作感觉困难的人,希望世界突然静止好让他慢慢地描”。邵大箴说:“描”与“写”的区别在于画家是满足于描摹客观物体的表象,还是面对客观物象时一方面注意理性分析,另一方面用心体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写出对客观对象的感受。

像表现农村妇女在田间劳动的《间苗》(1963),视点中五位主体人物均是妇女,灿烂的阳光均匀地勾勒在她们的后背、头顶、腿面,几乎可以感知到光影的流动,具有强烈的造型力量;五人中,三蹲姿一弯腰一站立拭汗舒缓,形态起伏优雅厚重,构图具有黄金分割式设计,连绵韵致朴厚;色彩以嫩绿为主色调,人物服饰作为调剂色温略高,整体淡雅清新,生长气息扑面而来;人物体态均动感强烈,既有瞬间定格,又有劳作律动;五张脸以局部出之,表情洋溢着希冀,远处一男裸背与背景山体沉稳凝重,整个作品把作者热爱自然、讴歌劳动者的“写”心抒情,发挥到了极致。

作为经典作品,《间苗》可以说是准确捕捉到了画中生命之魂,捕捉到了画家生命之魂,捕捉到了时代脉搏之魂,是三魂交感并出类拔萃的。同属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潘世勋先生这样评价:“60年代初期,在当时大多数学习油画的人还在苦恼如何画好外光的时候,张文新的一张《间苗》在美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至少当时我们看到这幅作品时,是受到了不少启发和震动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张文新先生第二个创作时期,不仅延续了前一时期的三魂交感,而且加入了时间维度的历史之魂:将笔触延伸到了大历史的把握上,画作中人物、事件、情感都被放置在了沧桑巨变的历史进程中,因而无论是《巍巍太行》(1977),1978年为军博创作《一往无前》(1980年完成)《战友》,以及肖像画《数学家陈景润》《江丰像》《曹禺》,还是《刘少奇在满州省委》《刘少奇在哈尔滨》《周恩来为烈士馆题词》,1983年完成的《马克思在1873》《忠实的爱情》,还有像《骑马的鄂伦春姑娘》《猎人》《森林巡逻》;80年代中后期的《耕耘》《织女》《水乡》《在家门口》《舂米》《集市》《村戏》《骑驴的少女》《长城》《黄果树》等,都更加大气磅礴,切中生活肌理,折射心灵跌宕,感知生命的神韵。

如抗日题材的画作《巍巍太行》(1979),构图具有中国画线性的连续性:起笔在画外的远方战场,而胶着点是主体人物的眼光意绪思维,收笔异曲同工地落在画外官兵一心、坚忍不拔的战斗意志上。一场运筹帷幄的战前的宁静,透露出一种自古功成出艰辛的历史纵深感;与此同时,战士们的豪迈自信又通过潇洒的肢体语言悄无声息地传达着:三匹品字形战马的稳定结构,辎重弹药,都具有写实、纪实的再现风范。整体色调厚重温暖,枯树点缀出环境的恶劣,岩石体现着意志的坚韧。落日余晖不露声色地暗示着侵略者下场。整个画作意蕴沉雄荡气回肠,一派大家气象。

从1980年代赴美讲学,到2004年弃绿卡归国,近20年是张先生创作第三高峰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凸显着画家主观色彩的强化,主体意识的浓烈,多年前即已从画作中一次次涌动着的人物、造型的直击心灵、思辨自省的意识流,写实中的象征意蕴,成就了他史诗般的壮美诗情。他说:“我开始也画一些美国的风景,但是总觉得没有画中国的风景有情感,在中国的风景里能看到中国的历史。”

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在《追求完美——张文新的写实油画》一文中高度评价道:“张文新是一位艺术修养全面、有旺盛创造力、个性鲜明的艺术家。”“张文新的全面修养帮助他的油画创作达了今天的高度。他的作品中诗意和音乐节奏感无所不在,即使在2004年他受一张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照片启发创作的《悲歌》,其悲壮的基调鲜明地渗透在造型与色彩之中,犹如一首壮烈的音乐史诗。又如2006年创作的《新船下水》,描写台湾兰屿岛雅美人的拼板彩船为祈求神灵保护和驱赶恶魔而举行的祭祀仪式,举起美丽彩船、充满激情的土著人及在蓝色天空中游动着的、含有象征意义的云彩与黄色飘布,结合成一支欢乐而神秘的交响乐章。近几年,张文新创作了一些人体绘画,探索人体在真实生活环境中呈现的美感,表现人的尊严和自由意志,格调是清新、健康的。他还应国家大剧院的邀约,创作了油画《钢琴家安德拉斯·席夫》(2011)和《西施》(2012),以一个画家的视角解读表演艺术,格调婉约、优雅。总之,张文新笔下的创作或具有震撼人心的史诗性,或富有抒情的美感。他用沉着、稳健、质朴而灵动的笔触,用明快而丰富的色彩,有时欢畅、有时略带忧伤地唱着他内心的歌。他的画不以奇取胜,而是用平中有奇的手段让人咀嚼、回味。他默默地吮吸着民族传统绘画的乳汁,滋养着他对意境和写意性语言的追求。”

欧洲传统写实绘画具有“美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自然中”的信仰,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画家丢勒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准确地写生,画出的作品与生活中的模特很接近,尤其当画出的形象是美的,他的作品会被承认是艺术品而受到赞扬。”张先生深谙其真谛,尤其重视外光写生,擅长捕捉创作对象在不断运动中转瞬即逝的自然特征、社会特征,甚至生理状态的能力,使得他发现了许多独特视角。此外,他能够准确地把握光源、反射点位和漫反射效应,并用画笔科学、精准地加以铺陈。

早在1950年代,《工程列车》(1953)就是中国油画主题创作里程碑式作品,七八十年代的《巍巍太行》(1979)《一往无前》(1980),更堪称史诗般的巨作。为画《巍巍太行》,他到晋东南麻田八路军太行山纪念馆、太行山腹地黄岩洞、十字岭,画了80余幅速写,“研究各种人物的动作和周围山头的地势及环境,赋予多人物的构图,既整体圆融又富有起伏变化。画中不论是写实的人物形象,还是背景上含有写意的山峦、树枝,在造型和色彩语言上都有舒畅的流动感。”这些素材的展陈,记录了张先生艰辛的创作历程和严谨的创作态度。

少数民族风情也是一类特色创作,《我站在天地之间》(2003)描绘站立在广袤草原上的蒙族小姑娘,背后层叠着云和马群,太阳猫在小姑娘背后,光芒将云层浸染成黄紫橙红交错的彩霞,明快润泽。

笔者以为他最好的作品不仅是主题创作,更是那些举重若轻、思路奇绝的风景与人物写生。尤其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即兴之作,较少羁绊,妙思繁多,洋溢着勃勃生机。

与《间苗》异曲同工的《西宁麦收》(2004),相距四十年,手法也颇近似,却多了自我、舒展与自信:画中人脸充盈着独立精神,也展示出画家的独立意识,尤为可贵的是,前者是画家融爱入画,后者是画家张扬出我笔画我心的主体意识。其他像《天山的转场》《红土地的欢笑》(均2009)《秋天的迁徙》(2010)《还我青山》(2011)中,那喷薄欲出的人性激荡,都是画家敬畏自然读解心灵的巅峰之作。以《银冠苗女》(2010)比对《戴金盔男子》(笔者注:一说非伦勃朗所作),后者男子眼神下视,脸庞坚毅,神情深邃,甚至是带着些许冷酷,而前者苗女青春恬静,眼光朝上,祥和安宁,头上银冠靓丽澄明,不仅全无金盔的压抑和沉重,反而带有昂扬积极,美好希冀之感。

张文新先生朴实无华而自然流转、清新隽永而旖旎悱恻的艺术特色,折射着老一辈油画家群体对艺术的执着与坚守,对“艺术反哺社会”理念的理解与践行,对于质朴自然艺术风格的探索与追求。

张文新作品选

间苗 布面油画 50×150cm 1963年

作为经典作品,《间苗》可以说是准确捕捉到了画中生命之魂,捕捉到了画家生命之魂,捕捉到了时代脉搏之魂,是三魂交感并出类拔萃的。

我站在天地之间 布面油画 92×61cm 2003年

站立在广袤草原上的蒙族小姑娘,背后层叠着云和马群,太阳猫在小姑娘背后,光芒将云层浸染成黄紫橙红交错的彩霞,明快润泽。

银冠苗女 布面油画 80×116cm 2011年

苗女青春恬静,眼光朝上,祥和安宁,头上银冠靓丽澄明,不仅全无金盔的压抑和沉重,反而带有昂扬积极,美好希冀之感。

1. 何孔德:《笔巧意深 韵趣盎然》,载《张文新油画选》,河北美术出版社,1988年。

2. 邵大箴:《追求完美——张文新的写实油画》,载《艺慧文新——张文新的绘画艺术》,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

3. 迟轲主编:《西方美术理论文选》,四川美术出版社,1993年。

杨学晨: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征集保管组组长,馆员

声 明

《艺术评论》2013年增刊《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参评剧目评论集》所刊登的彩页《儿童剧〈想飞的孩子〉》,主创单位为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

特此声明!

《艺术评论》杂志社

猜你喜欢
油画创作艺术
万类霜天(油画)
Jazz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油画去哪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油画《惊涛拍岸》
楚雨的油画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