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社会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前景展望*

2013-03-18 16:10魏惠琳张福慧
外语学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二语社会化学习者

魏惠琳 张福慧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130024)

语言社会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前景展望*

魏惠琳 张福慧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130024)

语言社会化研究是新兴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开始于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综合语言习得研究和社会化研究的方法,着眼于语言、文化和社会3者的交互关系。本文着重介绍该理论的起源、定义、特征和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在“语言社会化”和“社会化语言的使用”两方面开展相关研究的展望。

语言社会化;二语习得;语言教学

1 引言

“语言社会化”(language sociolization)研究是近来兴起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其研究着眼于语言、文化和社会之间的交互关系,主要考察日常社会互动中如何通过语言使用实现社会化。语言社会化研究可以把学习者使用的语言结构同其思维行为模式、情感认同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关联起来,从新的理论角度重新认识语言习得的本质,解释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表征,从而拓展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

2 语言社会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语言社会研究的理论基础

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语言社会化研究范式,汲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理论的相关内容。当时,语言习得和社会化(后者或称为文化适应)研究的主体已经存在,但是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是独立存在的。语言习得研究根植于发展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倾向于把语言习得视为独立的个人成长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忽视社会文化环境(sociocultural context)(Duff 2008)。相关语言习得研究基本上都在北美和欧洲进行,而研究结论却被认为普遍适用。同时,根植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背景(ethnographic settings)下展开,却往往忽视语言作用,而语言恰恰是社会化发生的主要媒介。语言社会化恰好综合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并把两者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Garret 2008)。

2.2 语言社会的定义及特征

语言社会化把语言和社会化相结合来突出语言的使用在社会化中的作用和社会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因此语言社会化的定义应先参考社会化定义。社会化的定义各有不同,但都反映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Schieffelin & Ochs 1986)。Schieffelin和Ochs 总结前人对自我、互动、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提出社会化的相关定义。他们认为社会化(显性或隐形地)指向新手,以互动方式展现被期望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从广义上说,社会化指儿童或新手获得知识、技能、行为倾向(orientations)、行为惯例(practices)过程,从而使他/她有效、合适地参与特定社团的社会生活中(Garret & Baquedano-Lopez 2002)。

不同学者都定义过语言社会化这一概念,最早的应该是语言社会化理论的创始者Schieffelin和Ochs。他们认为,语言社会化指通过语言使用实现社会化(socialization through language use)和社会化语言的使用(socialization to use language),儿童或其他新手通过接触和参与语言类互动,掌握关于社会秩序(social order)方面的原则、知识以及信念体系(system of beliefs)。他们认为社会文化知识(sociocultural knowledge)深植于对话语篇(conversational discourse),通过特定特征和结构体现,如语音、形态句法构建、词汇和言语行为类型等(Schieffelin & Ochs 1986)。

Duff综合相关研究,认为语言社会化是指通过社会经历而习得语言、语用和其他文化知识,并将其定义为“语言社会化是终生经历的过程,具体指个人尤其是新手通过语言实践(language practice)和社会互动,被引入(inducted)到特定的知识、信念(belief)、情感(affect)、角色(roles)、认同(identity)等体系的过程”(Duff 2008:215)。可以看出,语言社会化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和文化习得密切相关,所有的语言学习都是文化学习,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彼此构建,通过语言逐渐社会化并且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语言。语言是“文化知识得以交流、协商、论证乃至变迁的象征性媒介”,而“以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活动、社会环境及社会行为准则是语言传授及学习过程中最强有力的影响因素”(Garret & Baquedano-Lopez 2002:339)。

语言和社会文化知识的获得过程要借助社会互动交际,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得以实现。具体讲,以语言为媒介的交际常规及相应的交际行为是传达社会文化知识的主要工具,目标语言及文化习俗通过它们编码并传递给学习者。同时,社会化过程受到历史、文化及根植于社会信仰、社会期待和社会价值观等宏观环境的影响,学习者与“专家”的交际行为往往在特定社会、历史及文化环境中进行,要受一系列约定俗成的交际常规影响,通过不断发生、重复、形成常规并逐渐模式化,这种规律性及可预知性促进学习者参与交际活动,获得相应语言能力及社会文化知识(史兴松 2009)。

2.3 语言社会化的研究领域及方法

语言社会化研究的范围广泛,关注的问题多属于交叉学科。具体而言,其研究领域也有多种划分方式,按时间先后顺序可分为母语社会化和二语社会化研究。语言社会化学者首先关注儿童期经历初级语言社会化过程(primary language socialization),进而认识到在人们进入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入新的社会群体、承担新的社会角色、学习新的语言时都会经历第二语言社会化过程(se-condary language socialization)(史兴松 2009)。

语言社会化研究不同的分类方式实际上表明其研究的不同领域。按照社会互动的场合区分,可分为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社会化、课堂社会化、咨询类(counseling encounter)社会化和家庭交流社会化等研究(Garrett 2006)。按照研究层面可分为交际能力、语言意识形态(language ideologies)和主观性(subjectivity)研究(Moore 2008)。此外,还可以从社会化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研究。前者主要指从认知能力、学习者心理表征等进行研究。后者从宏观上可理解为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如政治制度和文化环境等;从微观上指与语言社会化相关的情景语境。

如果互动的对象是二语学习者,按照Duff的分类(Duff 2009),二语社会化分为以下几种场合:(1)二语占统治地位且广泛使用,如在美国学习英语;(2)在隔绝的有限的范围使用,包括在学校学习外语,如在墨西哥学法语;(3)在散居国外少数民族中使用,如在墨尔本的越南人;(4)通过网络虚拟的社团(如网上汉语学习)、游戏和讨论网站等。在这些场合中,二语可能与一语同时学习,或在其后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研究者逐渐开始关注学习者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传承语(heritage language)社会化过程。虽然这一叫法时间不长且目前相关文献较少,但是传承语研究已发展成为语言社会化框架中新的研究领域,吸引愈来愈多研究者关注。

在研究方法上,语言社会化研究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根据Garrett,语言社会化的研究方法有4个特色:(1)在设计上应属于纵向研究,这样有利于发现学习者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语言发展和变化趋势;(2)应为基于场(field-based)的语料收集或基于对自然语篇语料库中视听材料的分析,强调在自然的状态中通过细微观察获取研究需要的语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和研究;(3)整体上应从民族志(ethnographic)角度研究;(4)注重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及两者关系。(Garrett 2006) 具体看,研究者应采取互动语篇角度,识别新手和老手互动模式,研究其对个人发展过程的影响。进一步说,研究者们致力于发现这些互动模式和过程与社团规范、价值及意识形态的关系,与更大规模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进程的关系。

3 语言社会化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语言社会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二语习得领域开展语言社会化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有的语言社会化研究在数量上不足,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纵向观察,并且多集中于母语习得研究,因此应结合多种定量与定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深入开展此类研究。同时,语言社会化研究对于语言教学实践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每一种语言和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对于二语习得者而言,其语言和行为方式能否被该语言的母语社团接受,能否正确理解母语者的言外之意,这些问题都对语言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学习语言的目的不仅在于会说一门语言本身,而且需要了解语言传递的社会文化知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人情、目的语的母语者所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情感倾向等。只有这样,学习者使用的语言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化,真正被该母语社团接受。

基于以上论述和分析,研究者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深入研究社会化:(1)学习者如何通过语言学习,熟悉并了解该母语社团特定的社会文化知识,比如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社会价值观和情感倾向等;(2)不同学习阶段学习者的语言结构具有哪些特征,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学习者在主观上是否接受特定领域的社会化过程,并且对其语言结构产生何种影响。

贾 莉. 美国华人移民子女语言社会化研究[M]. 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

史兴松. 跨文化语言社会化理论初探[J]. 中国外语, 2009 (1).

Duff, P. Language Socialization, Participation and Identity: Ethnographic Approaches[A]. In M. Martin-Jones, A. M. De Mejia and N. H. Hornberger (eds.).EncyclopediaofLanguageandEducation[C].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2008.

Duff, P. & D.Li. Indigenous, Minority, and Heritage Language Education in Canada[J].CanadianModernLanguageReview, 2009 (1).

Garret, P. B. & P. Baquedano-Lopez. Language Socialization: Reproduction and Continuity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J].AnnualReviewofAnthropology, 2002(31).

Garrett, P. Language Socialization[A]. In K.Brownetal. (eds.).ElsevierEncyclopediaofLanguageandLinguistics(Second Edition)[Z]. Oxford: Elsevier Ltd, 2006.

Garrett, P. B. Researching Language Socialization[A]. In K. A. King & N. H. Hornberger (eds.).EncyclopediaofLanguageandEducation[C].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2008.

He, A.W. Grammatical and Sequential Organization of Tea-chers’ Directives[J].LinguisticsandEducation, 2000 (2).

Howard, K. Language Socialization in a Northern Thai Bilingual Community[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3.

Mandelbaum, D.SelectedWritingsinLanguage,CultureandPersonality[C].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49.

Moore, L.C. Learning Languages by Heart: Language Socialization in a Fulbe Community (Maroua, Cameroo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4.

Moore, L. Language Socialization and Second/foreign Language and Multilingual Education in Non-western Settings[A]. In P. A. Duff and N. H. Hornberger (eds.).EncyclopediaofLanguageandEducation[C].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2008.

Ochs, E. & B.B.Schieffel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ocialization: Three Developmental stor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A]. In R.A. Schweder and R.A. LeVine (eds.).CultureTheory:EssaysonMind,Self,andEmotion[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Paugh, A. “Creole Day is Every Day”: Language Socialization, Shift, and Ideologies in Dominica, West Indies[D].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2000.

Paugh, A.L. Acting Adult: Language Socialization, Shift, and Ideologies in Dominica, West Indies[A]. In J. Cohen, K.T. McAlister, K. Rolstad and J. MacSwan (eds.).Proceedingsofthe4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Bilingualism[C]. Somerville, MA: Cascadilla Press, 2005.

Schecter, S. R. & R.Bayley. Language Socialization Practices and Cultural Identity: Case Studies of Mexican-descent Families in California and Texas[J].TESOLQuarterly, 1997(3).

Schieffelin, B. B. & E.Ochs.LanguageSocializationAcrossCultures[C].Cambridge: Cambridge, 1986.

Siegal, M. The Role of Learner Subjectivity in Second Language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y: Western Women Learning Japanese[J].AppliedLinguistics, 1996(3).

LanguageSocialization:RationalesandProspects

Wei Hui-lin Zhang Fu-hui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Language socialization is a newly developed cross-discipline research area. It integrates the methodologie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ocialization studies,and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 The present research introduces the origin, definition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socialization. Based upon the introduction, this research puts forward direc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in aspects of “socialization through language” and “socialized language use”.

language socializati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teaching

*本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球文化竞争背景下的汉语国际传播策略研究”(06JJD740004)和北京语言大学校级规划项目“全球文化竞争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策略研究”(06GH02)的阶段性成果。

H0-06

A

1000-0100(2013)06-0010-3

2012-07-31

【责任编辑谢 群】

猜你喜欢
二语社会化学习者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