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1+2m”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诚信教育状况调查研究

2013-03-18 16:21申俊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诚信毕业生

申俊霞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根据乡镇社区对医疗卫生人才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自身办学特点,自2008年起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施独特的工学结合——“1+2m”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1年,医院学习2年,其中到乡镇卫生院实习1个月。“1+2m”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主线,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更好地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该培养模式在强化学生工作技能、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升融入社会、融入单位的能力等方面,确实成效显著。但是,从近两年历次对教学医院和毕业生走访调查的结果来看,该模式总体上倾向于专业技能培养,在毕业生诚信品质的有效培养上,相对较为薄弱,毕业生诚信教育相关研究尚未有效跟进。这直接关系到“1+2m”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 调研的开展

为促进诚信教育有效开展,促进毕业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我校临床医学专业“1+2m”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对该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调研。

本次调研从3方面展开:一是依据社会互动理论,分两阶段(毕业前和就业后)进行问卷调查,辅以电话采访和实地调研。旨在通过了解毕业生前后两阶段的诚信状况,调查分析其在接触社会、经历就业过程后诚信状况变化的深层原因,以此对比检验诚信教育的效果,并试图从多角度研究影响毕业生诚信状况的因素,研究改进“1+2m”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调查对象为2012届临床医学专业“1+2m”教改班40名毕业生(男女生各20名;农村男女学生各10名,城镇男女学生各10名)。二是教学医院调研。调研漯河医专和6所教学医院(第一、二、三附属医院,安阳地区医院,鹤壁中心医院,周口中心医院)“两课”设置和课堂诚信教育教学开展情况。三是跟随部分调查对象,开展招聘会现场调研,跟踪观察学生在求职期间的诚信表现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诚信品质的关注度,并听取用人单位对诚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毕业生诚信观不稳定,总体状况堪忧

2.1.1 对诚信的认可度一般 从第一阶段(毕业前)的调查数据上来看,关于诚信问题,56.1%的毕业生非常关注,20.2%的毕业生表示反感失信现象,尤其是对社会上影响较大的虚假广告、食品安全、医疗纠纷等唯利是图的失信事件,23.7%的毕业生表示一般关心或没有关注此类问题。对于诚信对未来发展的影响,45.2%的毕业生认为意义重大,35.8%的毕业生认为可能有影响,19.0%的毕业生认为只要不违背法律,必要的变通、机智比诚信更重要。

第二阶段(就业后)的调查数据显示,关于诚信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25.0%的毕业生认为意义重大,比第一阶段少了20.2个百分点;52.3%的毕业生认为只要不违背法律,必要的变通、机智比诚信更有利于就业和事业发展,比第一阶段上升了33.3个百分点。

2.1.2 影响毕业生诚信观的因素较多 从第一阶段的调查数据来看,影响毕业生诚信的因素,31.1%的毕业生认为是家庭,50.0%的毕业生认为是学校、教学医院,80.0%的毕业生认为是社会、用人单位等,这说明毕业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在家庭、学校、教学医院、用人单位和社会,这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

2.1.3 在校期间对诚信相关制度了解不够 从第一阶段调查数据来看,在校期间,毕业生对现存的诚信制度和运作机制缺乏了解,对“学校品行量化考核暂行办法和实施考核细则是否清楚”选项,43.9%的人表示不了解或没关注;对“是否知道央行个人信用制度”,64.5%的人表示不了解。这说明,平时很多毕业生没有关注诚信相关制度,诚信知识比较匮乏。

另外,在调查第一阶段关于在校期间是否有违背诚信的行为选项中,30.0%的毕业生选择“有”,主要表现为考试做弊,理由是希望考试过关或争取奖学金。在调查第二阶段关于求职期间是否有失信行为的选项中,45.0%的毕业生选择“有”,理由主要是职业发展需要。前后两个阶段对比,失信行为比例有所增加。

2.1.4 分析讨论 美国社会学家H·加芬克尔等人创建的约定互动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组织社会活动,并使活动具有共同的意义。在他们看来,这些不成文的、公认的行为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但是,与此同时,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动具有权宜性,即行动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具体情况、场景条件,并依赖自身的努力去完成的。规范只是行动者理解与说明实践行动的参照。场景本身是行动的一部分,它与行动一样是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构成的成果[1]。

结合约定互动,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学校诚信教育成效不佳,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虽然是一种得到普遍遵循的规则,得到学生的认可,但在毕业生进入社会,对社会有了初步了解后,诚信状况变化很大,在校期间的诚信教育对个别学生而言脆弱得不堪一击。学生普遍缺乏坚定的诚信信仰,容易随波逐流,从众心理明显。初涉社会后,毕业生更看重变通和机智,而不是诚信。毕业生对诚信意义的认识趋于多元化、自主化,更多的是依据自己的认识来确定诚信的必要性的问题。依据约定互动论,要使诚信教育意识化、行动化,成为毕业生不变的处世准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能解决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确立诚信处世的标准。社会各方要致力于局部情况、场景条件等的完善,避免不良思想的影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形成对失信行为强有力的约束惩罚机制,使社会和学校的诚信原则一致。调查显示的结果令人震惊,在毕业生眼中,变通能力、机智更被看重,这与中国传统诚信美德的文化特点相违背。

2.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诚信的关注程度不高

从第二阶段调查数据和招聘会调研的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诚信品质很重要,但是短时间内难以衡量,所以招聘时并不注重考核毕业生的诚信品质。当问及是否与毕业生学校联系,以了解毕业生在校期间诚信表现时,大多数用人单位表示没有这样做过,只是凭面试时毕业生的简历和现场表现决定是否录用。在调查的2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仅有3家表示曾经与学校求证面试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但得到的回答并不详细,而且对问到的毕业生在校期间表现的回答基本都是良好,用人单位感觉求证的实际作用不大。

问题已经很明显,一是用人单位不重视毕业生诚信品质;二是学校毕业生诚信档案不完善或教师为了学生能顺利就业,不为用人单位提供准确的毕业生在校期间诚信记录,学校缺乏公信力。这就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失信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学校建立完善的毕业生诚信档案,并向社会提供负责任的咨询服务,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学校和用人单位应该建立一种长期的真诚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职责。

2.3 学校、教学医院诚信教育欠缺

2.3.1 学校诚信教育有效程度有待提高 从调查数据来看,62.5%的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明确的有关诚信的教育。结合上文对“在校期间对诚信相关制度的了解”的调查数据来看,学校诚信教育比较薄弱。通常我校的诚信教育是通过“两课”来开展的,比较笼统,不明确,没有形成相关专题,所以导致学生认为没有接受过诚信教育。另外,我校也组织了相关诚信教育活动,如“诚信校园行”等,但由于参与人数有限,学生热情不高,效果一般。

2.3.2 教学医院诚信教育缺失 实施“1+2m”人才培养模式后,教学医院成为比学校更为重要的教育阵地。但就调查数据来看,毕业生普遍认为在教学医院没有接受过诚信教育。虽然“两课”正常开设,但由当地高校政治教师承担授课任务,相比我校而言环境更为复杂,导致教学医院的诚信教育效果不理想。从实地走访调研的结果来看,教学医院的专业课教学大多由医院医生承担,他们大多重专业知识讲解,忽视医德培养,在教学时间、精力、教学技能、教学热情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改善。同时,医院的整体环境和氛围以及带教教师的一些处事方式,都不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这也影响到教学医院诚信教育的有效实施。

2.3.3 分析讨论 学校较为系统的诚信教育因为方式单一,与社会现象结合不紧密,导致诚信教育效果不理想。而教学医院偏重于医院职能,教学功能发挥有限,诚信教育大打折扣。为此,教学医院、学校双方要充分沟通,整合优势资源,开发新的诚信教育模式。一是改革诚信教育内容,使诚信教育成为“两课”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分支,内容包括诚信相关规章制度的普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有关诚信时事的科学解读,诚信实践活动的设计等,使诚信教育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对社会上反响较大的诚信问题要及时引导,保证诚信教育的有效性。二是改革诚信教育方式,弱化大而全的理论教育,强化专而深的专题教学,以诚信意识化、行为化为教学目标,注重专题教育的时效性。三是改革课堂授课模式,在实施专题教学时,若某个专题涉及多领域知识,可以打破传统教师授课模式,组织两名或两名以上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教师开展深入的研讨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讨论,以强化诚信教学效果。四是成立诚信教育教研组,合理配备具有法律、医学、思想政治等知识背景的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建立并不断丰富诚信教育案例库,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联合授课。五是学校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教学医院师资进行教学技能和师德培训,教学医院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医学伦理道德、医德、诚信品质培养等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六是教学医院要切实注重加强教育教学氛围的营造,承担起教育的职责,充分发挥实景教学的感染力,让带教教师的一言一行,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总体而言,由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1+2m”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时间尚短,迄今仅有两届毕业生,改革和完善的重心还放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诚信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进一步完善。而当前学校、家庭、用人单位、社会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诚信协作机制,毕业生诚信状况得不到有效监督,也是制约诚信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1]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诚信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