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及糖异生作用说课设计

2013-03-18 22:46车莉波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10期
关键词:糖异生糖酵解糖原

车莉波

(天水市卫生学校,甘肃 天水 741000)

1 教材分析

1.1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用教材是车龙浩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二版,该教材的主体是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其中糖代谢又是脂类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基础,可谓本书的重中之重。糖代谢一章中的糖原合成与分解及糖异生作用是糖酵解途径的深化,为本章重点内容,对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做了铺垫,在糖代谢一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2 学情分析

笔者授课的对象是初中毕业后入学的普通中专学生,他们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强,化学基础较差,理解、分析能力也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轻代谢的反应过程,重问题的结果,这也符合教材的指导思想:够用和必需的原则,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又为临床课奠定了理论基础。

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糖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2)熟悉糖异生作用的概念,了解糖异生作用的过程;(3)熟悉糖原的分解,了解糖原的合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爱护身体,预防疾病的意识;(2)教育学生相互理解,和睦相处。

1.4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糖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难点:(1)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过程;(2)糖异生作用的反应过程。

2 教法和学法指导

2.1 教法

(1)层进设问法。这是本次课的主要教法,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使本节课的全部内容前后贯通、逐步深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既完整又系统。

(2)直观教学法。采用多媒体动画课件,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3)启发对比法。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4)列举实例法。这种教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身运用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上述的几种方法,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2 学法

(1)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2)教会学生观察事物细节的变化及事物之间的异同点;(3)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5)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3 教学程序设计

3.1 引入课题(2分钟)

由主食引出糖的知识,复习糖的分解代谢,总结出葡萄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氧化供能。在学生复习后设置问题:当葡萄糖满足体内的氧化供能后,如有剩余时应如何处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学生感觉茫然,继续提问:是排还是留?启发学生回答:不排出体外。进一步设置问题:以什么形式存在?再启发学生回答:以糖原形式存在。那么何谓糖原呢?从而进入下一环节。

3.2 讲授新课(30分钟)

3.2.1 糖原的概念 糖原是以葡萄糖为单位聚合而成的具有多分支结构的多糖,它是糖在人和动物体内的贮存形式。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糖原的概念,可以在此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糖原图片。目的有两个:(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解读此图可使文字概念变得更感性、具体,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为后续难点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做铺垫。然后设置过渡问题:糖原如何合成?

3.2.2 糖原合成(1)定义:由单糖(主要是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的合成。(2)过程:糖原合成的过程是本节课中的一个难点,是一个抽象、复杂、重复的生化反应过程。为了有效突破这一难点,也为下面的糖原分解奠定基础,笔者利用了多媒体动画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以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接着设置问题:这些糖原又储存在何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图片,此图能一目了然地展现糖原储存的部位和数量,利于学生记忆。还可以向学生暗示肝糖原很有限,从而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糖异生作用的引出埋下伏笔。

3.2.3 糖原分解(1)定义:是指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2)过程:和上述糖原合成的过程相似。为此,可采用同种方法进行突破,这样可和上述的糖原合成做对比,还可加深学生的印象,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些肝糖原是有限的,分解的葡萄糖餐后12到18个小时即可用完,又由什么去补充血糖呢?以此问题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探究新问题。

3.2.4 糖异生作用的概念 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在此,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解读非糖物质有3层意思:(1)为本节课的重点糖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做铺垫;(2)为知识拓展题埋下伏笔;(3)最主要是为糖异生作用的过程搭桥。糖异生作用与糖酵解途径有一定的关联。为此,笔者采用了教育理论中学生认知学习的程序过程:先启发引导学生将糖异生作用的过程和已学过的糖酵解途径做对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并讨论,让学生自己推出结果。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可向学生提示有3个不可逆反应,并鼓励学生思考回答。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3.2.5 糖异生作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基本上是糖酵解的逆过程。部位:肝脏(主要)。设置过渡问题:为什么体内要进行糖异生作用?借此导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2.6 糖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1)维持空腹或饥饿情况下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糖异生和血糖浓度的关系图,揭示糖异生在饥饿或空腹时对保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可以提出一些观点:空腹运动或不吃主食减肥效果好。问学生是否可以提倡这一做法,并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如果学生回答不全面的话,可以用上述非糖物质图对其进行启发引导,顺势教育学生不论哪种减肥方法,都必须要有理论依据,不能违背科学,否则就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不利,从而让学生树立平时爱护身体,预防疾病的意识。(2)有利于乳酸的利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乳酸利用循环图,为了充分说明乳酸利用的重要性,在此提出上次课留下的思考题:为什么剧烈运动后肌肉会有酸痛感?为什么休息后酸痛感会逐步消退?此题的前一问总结了糖酵解途径的生理意义,后一问是留下悬念,督促学生去预习这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的结论是:乳酸重新被利用,故酸痛感逐步消退,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乳酸循环的重要意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指导理论的教育学原则,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不仅收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调节酸碱平衡。对于防止酸中毒具有重要意义(见第七、十章)。

4 课堂小结(5分钟)

为什么要保护好肝脏?课堂小结以思考题的方式进行,有以下考虑:(1)今天所学的内容全与肝脏有关,学生通过回答此题,可巩固本节所学的内容并对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反馈并及时改进不足。(2)为后续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做铺垫。(3)既然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则说明肝脏很重要,中医上说:气大伤肝,以此引导学生相互理解,和睦相处。

5 知识拓展(3分钟)

临床上对不能进食的患者如何治疗?通过此问题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拓展,为其将来临床课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6 课堂效果分析

通过教师层层设问及图片、动画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深入。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比较归纳、判断推理中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自身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建立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3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糖异生糖酵解糖原
非编码RNA在胃癌糖酵解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体育运动后快速补糖对肌糖原合成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石斛合剂基于PKB/FoxO1通路抑制糖尿病大鼠 肝糖异生的机制研究
马苏大马哈鱼籽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卵磷脂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
肝糖异生的调控机制及降糖药物的干预作用
糖酵解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乳腺癌细胞转移核心机制终破解
黄秋葵醇提物中2种成分对肝细胞糖异生及AMPKα磷酸化的影响
肌糖原超量恢复的研究历史与进展
放射对口腔鳞癌细胞DNA损伤和糖酵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