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

2013-03-19 13:58陈钟强
文化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灵山诺贝尔文学奖大鱼

陈钟强

(东北大学音像出版社,辽宁 沈阳 110004)

自诺贝尔文学奖诞生的一百年来,中国人就一直期盼着有国人获奖。一年一度,我们谈论、渴望、遗憾、埋怨、羡慕、嫉妒以至在谩骂着,魂牵梦绕,始终专注,热情不减。不论过去有怎样的借口,但结果是没有中国人获奖。翻过20世纪的黄历,进入21世纪的2000年,有一个华人高行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这奖。然而,这个大奖却叫我们国人的心里酸酸的,致使我们沉默了十年之久。这缘于高行健是法籍华人,他代表的是法兰西而不是中国。在2012年这个寒冷的冬天里,终于有一个真正的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叫我们炸开了锅。莫言的获奖叫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文学、什么叫阅读。让中国人回归到真正的文学时代,而不再蜂拥地去追逐那些靠炒作而“成名”的所谓的名人,追随在那些低级趣味的垃圾作品的名下。诺贝尔文学奖早有明确的规定:奖给“在文学领域创作了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作品的人。”因为要求作者站在人类的高度,这就需要作者从关心人性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为某个阶级或某个集团作代言人,甚至是唱赞歌。

那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都是怎样的作品呢?我们可以从《老人与海》《灵山》和《生死疲劳》这三部小说谈起。

在《生死疲劳》中,作家从六道轮回的佛教思想出发,表现轮回之苦与报应之因果。西门闹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他不断地经历着轮回,为自己申冤,试图回归为人。主人公一世为人、一世为驴、为牛、为猪、为狗、为猴、为大头婴儿,最后又轮回到人。他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但都没有离开他的家族和土地。在轮回中,他均有相应的动物性。“看看他脸上那些若隐若现的多种动物的表情,驴的潇洒、牛的憨直与倔强、猪的贪婪与暴烈、狗的忠诚与谄媚、猴的机警与调皮。”[1]小说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体现出佛教慧悟: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2]揭示了苦难永在、轮回不息、万物皆空的人生本相。轮回表明了生命的永恒及众生的平等,幻灭使人消沉,但却叫人胸怀大度,最终抵达至高的境界。

《老人与海》的故事非常简单,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做圣地亚哥老人,他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海边的一个小木屋子里,他已经有84天没有打到鱼了。老人决心一定要打到一条大鱼,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第二天他划着小渔船出海了。在大海上,圣地亚哥捕到一条大马林鱼,这条鱼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也凶猛,老人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丰富的经验同大鱼搏斗,最后制服了大马林鱼。老人用小渔船拖着马林鱼往回走,这条鱼一路流血,引来多条鲨鱼。鲨鱼一口一口地把马林鱼给吃掉了。当老人拖着马林鱼回到岸上的时候,仅剩一个鱼骨架了。老人上了岸,回到自己的小木屋,晚上睡觉的时候,他梦见了狮子。这个故事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老人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胜利和失败,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个话题可以叫我们不停地追问下去。如果说打鱼的老人胜利了,他的确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说他要打到一条大鱼,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如果说他失败了,他真就是一个失败者。老人拼尽全力打到的一条大鱼却成了一副鱼骨架。虽然说,这一次他没有得到一条完整的大鱼,但是他还活着,身体还健康,他还可以凭借自己打鱼的丰富经验,打到同样的大鱼。这么来说,他又是个胜利者。然而,他已经老了,他的身边没有亲人,孤零零地住在海边小木屋里,粮食也没有了,他面临着饥饿。小说描写有一个小男孩儿同情他,给他送饭。这么看来,他又是一个失败者。可是老人有生活的理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人类旺盛的生命力,他在梦中不是还梦见了狮子吗?因为,狮子象征着胜利。老人说:“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3]在老人的身上,显示出人的伟大,那种战胜艰难困苦的精神的可贵。从这个角度看,他又是一个胜利者。作家海明威为我们人类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话题,把失败和胜利交融在了一起,叫读者投入思考,进入两难的境地。这就是作家创作的作品的伟大。

联合国欧洲总部的大门前,有两幅油画,一幅叫做“胜利”,在一场战争过后,胜利者在欢庆胜利,而在胜利一方的背后,则是烈士的尸体和流泪的母亲;另一幅叫做“失败”,有很多人站在遍野的尸体面前,他们紧握双拳,仰望苍天。在这幅绘画中,我们看到,在不远的未来,失败的一方一定能够奋发图强,也必将为失败雪耻,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两幅绘画中,我们看到的是,胜利者背后的白骨,同时看到了失败者面前的铁拳。其含义,就是在人类的每一个胜利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失败的因素,而在每一次失败当中,我们又可以找到胜利的缘由。

当联想到自己,我们可以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找到胜利和失败的因素,可以在任何一件事务上看到胜利和失败的道理。

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的小说《灵山》,则讲述小说的主人公在寻找一个山,叫做“灵山”。主人公走了好多地方,但是都找不到灵山。为了心中的理想,他又不能不去寻找,有好几次他在灵山脚下走过,但却都给错过了。直到这部小说结束,他也没有找到灵山。

小说告诉我们,寻找灵山就是寻找真理。其实,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找到真理。有人说,真理就在我们身边,但是我们却看不见。主人公对书中的女人说:灵山就在河的那边。[4]当河那边成为河这边的时候,河这边又成了河那边。人们永远无法抵达,这就是人类的困惑。小说《灵山》表达出人类深层的那种永恒的困惑。灵山的主人公没有找到灵山,也就没有找到真理。然而,他还要继续去寻找。最后,他找到了什么呢?他找到了堕落、色情与罪恶。因为人类找不到真理,就找不到出路,所以人类就空虚、麻木。空虚、麻木的结果又会是怎样呢?人类不可避免地就要走向堕落、荒淫,贪欲以至去犯罪。

我们人类就是处在这样的困境当中。千百年来人们在不停地追求真理,仿佛人们永远也找不到这个真理。所以人类就在不能停止寻找和找不到之间流浪、徘徊。在寻找的过程中困惑、挣扎,以至走向堕落。有人说,哪有什么真理呀!有用就是真理。我们现代人终于认识到了一个道理,这就是实用主义。事实上,实用主义就是对真理的否定。

《灵山》的最大价值在于,对人的重新追问与思考,表达了人类深层的那种永恒的困惑。

这就是《灵山》、《老人与海》和《生死疲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有很多人说,他们看不懂《灵山》,这不过是个三流作品。事实上,有很多人看不懂但丁的《神曲》,也看不懂歌德的《浮士德》。我们看不懂,并不代表这些作品不是伟大的作品。

高行健的获奖惹恼了很多国人,他毕竟让中国的作家有点尴尬。所以,我们就拿起了阿Q精神的武器。说高行健不过是迎合了诺贝尔评委的喜好,仅仅是符合了欧洲人的文学观念和他们对个人精神的理解。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有着极大的民族文化差异,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诺贝尔文学奖就是西方的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多为西方人,他们必然无法多方面、多层次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学作品;不是我们的作品不好、不是我们的文化不优秀,而是没有迎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翻译没有表达出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

好一番说辞!

我们不要把责任推给翻译和文化的差异,也不应该把西方人的偏见挂在嘴边。事实上,诺贝尔评委面对的是全世界各个民族、各种语言的翻译,面对的是各个民族的文化,而不仅仅面对西方或是中国,更不是什么偏见。日本人、以色列人、印度人等等西方以外的民族也都获得过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是授予“在文学领域创作了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作品的人。”莫言的获奖,已经证明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国际性,它的眼光早已跨洋过海伸向全球,甚至伸向尼日利亚、特里尼达等等小国家。这都表明,瑞典文学院始终是朝着国际化的路在向前走。今天,国人一定真正地体会到了,文学帮助我们触摸到了这个世界。

[1][2]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3]海明威.老人与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4]高行健.灵山[EB/OL].白鹿书院小说网.

猜你喜欢
灵山诺贝尔文学奖大鱼
灵山胜景
“会海”养不出“大鱼”
大鱼带来的启示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叫响灵山湾
灵山道中即景(外四首)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一条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