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回眸

2013-03-20 01:33欧阳雪梅
武陵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国家

欧阳雪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发展道路研究(三篇)◇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回眸

欧阳雪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科技发展开始由跟踪、模仿的渐进式发展向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转变,科技创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并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发展;创新型国家;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立足国情,面向未来,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由跟踪、模仿的渐进式发展向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转变,科技创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并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

一 科技创新战略引领中国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隐忧: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使我国在全球化的产业价值链上处于低端,一台PC计算机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凭消耗原材料和能源大量制造出口产品,使我国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使我国关键技术和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的发展已由资源、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进步成为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加快科技进步就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的核心技术市场换不来、花钱买不到,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和前沿性高技术问题,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必须自主创新。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要求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11月,胡锦涛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大会上指出:“必须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的方针,牢牢掌握尖端技术发展的主动权。”[1]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正式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2]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对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从8个方面明确了具体发展目标,确定了5个方面的战略重点和16个重大专项,明确了2020年前我国科技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主要是着眼于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途径,“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3]。建设创新型国家,重点是依靠自主创新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发展。自主创新作为科学发展的实践载体,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十二五”规划进一步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题,提出要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2012年初,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科教兴农,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国家制定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启动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安全以及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电动汽车等12个重大科技专项,以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提高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展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跨越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为确保规划落实到位,2006年国务院发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等一系列政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保驾护航。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于2009年3月出台《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抓紧实施与扩内需、保增长紧密相关的科技重大专项,加快研发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动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力量主动服务企业等工作任务。中央财政预算安排628亿元,加快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11个科技重大专项,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就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全面部署,全力予以推进。2009年、2010年实施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投资资金2.02万亿元,新增1.18万亿元,其中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占16.1%,自主创新的投入占5%以上[4]。科技部加快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突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型企业三大载体,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颁布以来,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实现每年20%以上的增长,从2006年的3 00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 61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42%提升到1.83%,由“十五”末的世界第6位上升为第3位[5]。2012年全年国家安排了952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524项“863”计划课题。目前,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19个;累计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0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16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93家[6]。

二 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10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激活创新能量的举国体制的新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科技实力快速提升,重点科技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国的国际科学论文和专利授权总量位居世界前列。2001年至2011年,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总数为83.63万篇,排名跃居世界第2位,被引用数上升到世界第7位。10年来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6.8%,仅用27年时间就实现了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从1件到100万件的目标,成为世界上实现这一目标历时最短的国家。数量增长的背后,更有质量的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诸多重大突破。如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的知识创新工程,取得的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就有: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创新一号”小卫星、“龙芯”系列高性能处理器芯片、“曙光”和联想“深腾”系列大型计算机、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合成油、储能电池、燃料电池、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铁基超导、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全能性证明等。在空间遥感、信息安全、海洋装备和碳纤维材料等科研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这些创新成果不仅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了中国智慧。表现为显性的、人们熟知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有:探月工程顺利实施,嫦娥一号首次实现国人登月梦想,嫦娥二号更是到150万公里以外的深空进行探测;2010年11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以每秒2 570万亿次的实测运算速度跃居世界第一;2012年6月,神九飞天,牵手天宫一号,先后圆满完成了自动与手控的交会对接,创造了中国精度;蛟龙入海,载人深潜突破7 000米,创造了中国深度,大洋深处留下中国印迹。这大大提升了国家竞争力。

(二)产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为推进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实施的科技重大专项,培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调整经济结构的强大引擎。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飞腾1000国产中央处理器芯片在“天河一号”上得到验证和应用,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核心芯片自主研发取得重大进展;我国自主研制的65纳米介质刻蚀机,比世界上最先进设备的芯片单位投资产出量高35%~50%,成本降低30%~35%,显著提升了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集成电路装备专项12英寸65~40纳米介质刻蚀机产品进入国际主流企业生产线;我国提交的TD-SCDMA和TD-LTE-Advanced技术提案先后成为国际3G、4G标准,不仅使我国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更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通讯产业链条。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2010年56个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10.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8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0%,产品出口额达2 300亿美元,约占全国15%[7]7。从制造业内部看,201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6个百分点[6]。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产业集群在高新区成长壮大。如华为、中兴、航天科技、联想、中芯国际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迅速崛起,不仅推动“中国制造”快速向“中国创造”转变,而且走出国门。科技创新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驱动力。

(三)科技惠及民生,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主创新的许多成果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生命健康、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民生领域大显身手。“十一五”以来,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了900公斤的世界新纪录;F系小麦使小麦增产15%以上。目前全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为粮食连续八连增和农民收入八年涨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十一五”以来,在12省累计建立水稻、小麦、玉米核心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8.35亿亩,5年共增产粮食4 866.48万吨,亩产平均增加58.26公斤,单产增长率为11.58%,增加经济效益852.92亿元。同时,12个省将已有的单项技术进行优化集成,组装出180套具有区域特色的三大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打破国外垄断,市场占有率扩大到95%以上,取得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丰收。而主要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主要农作物强优势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海水养殖种子工程、畜禽良种新品种选育等一批项目,5年共选育农林动植物新品种2 300个,成果应用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达1 300多亿元[8]。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的攻克,使我国提前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高原铁路;系统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使我国的高铁速度不断创造世界纪录,极大方便了百姓出行;技术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民生科技惠百姓。SARS病毒的迅速确定、相关检测试剂的快速研制,成为战胜非典疫情的关键;“十一五”期间研究开发了40种重大或常见疾病的疫苗,已有2种疫苗获得新药证书并商业化。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发的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系统,架起了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的生命线;航天科工自主研制的安保系统,为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完美保驾护航。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面,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器、燃煤电站锅炉脱硫等装备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相比原技术,实现年节电4.2亿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50%以上;建成我国首个10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地质封存示范工程。

三 以人为本,建设了一支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建设了一支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人力是第一科技资源,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杰出的科学家和优秀的科研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谁能培养、吸引、凝聚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够掌握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谁就能赢得未来。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10年来,我国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始终把发现、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战略任务,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十五”期间提出了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项战略,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人才争夺战;实施专利战略,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同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立,协调整合各部门工作力量,研究解决人才工作重大问题。2006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项被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人才强国战略被写入大会报告、载入党章。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充分凸显。201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除了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常规培养科技人才外,重视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一是通过国家科技计划支持项目造就科技领军人才、科技管理骨干,打造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成了凝聚拔尖人才、培养科学家的大熔炉,成为历练科技领军人物的主战场。“十五”期间,有数十位“973”、“863”领域的科技骨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十一五”期间,参与“863”、“973”、科技支撑计划的科研人员达124.18万人,高级技术职称的45.96万人,占37%[7]2。通过承担计划项目,打造科研创新团队。国家重点实验室既是原始创新的源头,同时也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核心基地和孕育我国科技将帅人才的摇篮,一批优秀中青年成长为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作为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不仅凝聚了一批优秀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而且通过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形式,培养和培训了一批工程技术人才。二是通过建设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凝聚创新人才。56个国家高新区拥有各类高等院校达到403所,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21个,开放实验室884个,产业技术检验检测平台434个,技术转移中心186个,国家级孵化器140个,留学生创业园23个,为科技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9]。2010年,国家高新区有大专学历以上人员444.6万人,其中具有硕、博士学位的41.2万人,吸纳4.7万留学归国人员[10],成为创新人才的富集地和技术创新的集聚区。三是吸引海外归国高层次科技人才。2008年底,正值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党中央果断启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2011年8月,通过制定《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大力引进青年优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已引进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1 600多名,青年人才数百名。“千人计划”专家的回国,带动了一大批海外优秀人才回流,大大充实了高校院所和地方、企业的创新队伍,人才质量显著提升。在“千人计划”的带动下,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生力军[11]。四是充分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培育国内优秀科技人才。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加快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提升我国整体科研水平、培养国内优秀科技人才和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如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的国内配套研究中,专门设立了人才培养项目,统一规划部署聚变专业人才和研发队伍的培养工作,支持45岁以下的科技人才开展研究,培养选拔优秀人才,2009年批准支持8人次,总经费近2 000万元[9]。这些措施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创新创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也促进全社会形成了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风尚。

目前,我国拥有了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2010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5 700万人,位居世界首位,10年来年均增长8.6%[10]。2011年,全国R&D人员达到280万人年,继续位居世界首位[8]。而且,这支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老一辈科学家老当益壮、志在千里。袁隆平、孙家栋、王永志、王振义、吴孟超、李振声、吴良镛、屠呦呦等依然在各自的领域默默耕耘。青年才俊不断涌现,日益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在中国科学院庞大的科技队伍中,4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占60%;在“天河”超级计算机创新团队中,挑大梁的是30~45岁的年轻人;在载人航天科研队伍中,骨干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40岁。在近些年评选出的两院院士中,45岁以下的同志越来越多,不断刷新着“新科院士”的年龄纪录。中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科研队伍的主体,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约占研究队伍总人数的约80%,科技队伍人才“断层”的现象基本消除。

10年来自主创新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实践载体,我国科技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深化了我们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认识,不仅创新驱动已成为社会共识,而且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展望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在2012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作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开启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征程,随着科技在深化体制改革中进一步释放活力,创新人才的成长,中国将实现从科技的追赶者到引领者的伟大转变,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90、49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N].人民日报,2006-02-10.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5、17.

[4] 温家宝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7-03.

[5] 吴晶晶,余晓洁.原创成果涌现创新助推发展[N].新民晚报,2012-07-2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2-22].//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20222_402786440.htm.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2011年度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8] 陈磊.十六大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综述[N].科技日报,2012-06-06.

[9] 盛若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综述[N].人民日报,2010-05-21.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10[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8.

[11] 赵永新,余建斌,蒋建科.十年创新中国智慧——十六大以来中国改革发展历程述评之五[N].人民日报,2012-07-23.

(责任编辑:张群喜)

On Sci-tech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the Six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UYANG Xue-mei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9,China)

Since the Sixteenth National Congress,Hu Jintao on behalf of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has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thought of“enhancing innovative ability and establishing innovative state”.Under the guide of this thought,sci-tech development in China transformed from gradual imitation-type development to leap-forward innovation-type development.Sci-tech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have been used in various fields and provided great suppor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advance,improvement of livelihood and state safety.Moreover,a talent team was grown up with rational structure and good quality.

sci-tech development;innovative state;leap-forward development

D610.3

A

1674-9014(2013)01-0030-05

2012-10-20

欧阳雪梅,女,湖南汨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国家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