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在游客地方感建构中的作用研究——基于曲阜游记的分析

2013-03-27 08:58唐顺英周尚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曲阜游记旅游者

唐顺英,周尚意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0 引言

游客的地方感是一个作为主体的旅游者和作为客体的旅游地互动的过程,许多研究分析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感知的强弱,发现游客属性(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收入等)、出游动机、文化价值观等都会对游客的地方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3]。此外,旅游目的地的客观特性也会对游客的地方感产生影响[4-10]。在游客属性、旅游目的地都相同的情况下,游客的地方感还会受到文本的影响。但是,文本在旅游动机产生、旅游过程和旅游后的情感积累中如何起作用,尚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在文化地理学中,用文本分析地方和空间再现的研究正在增加,其中游记就是这样一个适合研究的领域之一[11-13]。有学者指出:“地理学越来越对游记感兴趣。游记是富有信息的,被认为是人们对地方和环境经历有价值的窗口”[14]。目前,对游记的研究多关注游记再现出的游客感知的内容,如冯捷蕴利用旅游者博客分析了中西方旅游者对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异同[15];张文等以携程旅行网上发表的大陆游客赴台游记为样本,分析了大陆游客对台湾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16];王佳果等选取最具代表性的15篇贵州肇兴旅游者文本,分析了旅游者对该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感知、旅游体验质量[17];陈才等分析了100篇大连旅游的博客游记,系统地阐释了大连旅游的原始意象、诱发意象和复合意象[18]。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分析文本在游客地方感建构中的作用,而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笔者以“曲阜”、“游记”作为题名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百度搜索引擎中搜索到44篇有代表性的曲阜游记作为分析材料,首先通读所有游记,然后把这些游记中涉及的文本剥离出来,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文本在旅游之前、旅游过程中以及旅游之后如何对游客的地方感建构产生影响。

1 文本对游客地方感建构影响的相关研究

1.1 文本对游客决策和旅游体验的作用

目前,对文本影响游客地方感建构的研究主要关注文本如何激发游客旅游动机,如何影响游客建立初步的地方感。英国旅游学者丹恩(Graham Dann)在《旅游的语言》一书中分析了在旅游促销中,旅游广告、旅游手册及其他文本是如何诱导人们的旅游动机,进而控制游客的态度和行为[19]。科罗拉多大学学者胡德(Leona Julianne Hood)探讨了当地电视新闻对于观众建构地方性和地方感等概念的意义[20]。我国学者朱竑等探讨了藏族歌曲对西藏旅游地形象感知的影响,认为藏族歌曲能够影响旅游者对西藏的形象感知,强化对西藏的向往[21]。德克萨斯学者赖利(Roger W.Riley)等以电影《鳄鱼邓迪》(′Crocodile′Dundee)在美国潜在旅游者当中产生的对澳大利亚感知的影响为例,指出电影电视有助于潜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从而产生旅游动机,最终促使旅游行为的产生[22]。

已有研究较少关注文本在旅游过程中对游客地方感建构的影响,仅有个别学者探讨了导游手册对游客体验的影响,如澳大利亚旅游学者麦克格雷戈(Andrew McGregor)研究了两本旅游手册对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托拉贾(Tana Toraja)旅游者凝视的影响,指出导游手册影响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凝视方式,他们对地方的感知是基于导游手册所描述的地方[23]。但是,关于其他类型的文本如何影响游客在体验过程中地方感建构的研究较少。此外,还有学者分析了文本再现的地方与现实体验的地方的差异。例如,加拿大地理学者塔瓦雷斯(David Tavares)等分析了1990年后出版的5部英国人到蒙古的游记,发现游记的作者抵触蒙古城市中的现代性景观,是因为以前书籍中给他们留下的蒙古景象是一个遥远的、充满神秘和神话氛围的地方[24]。

1.2 体现地方精神的文本对游客地方感的影响

有些文本之所以被认同为一个地方的地方要素,是因为这些文本体现了地方精神,如沈从文《边城》中的湘西、老舍《龙须沟》中的北京南城低收入居住区、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威塞克斯(Wessex)、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Wordsworth)的诗歌《咏水仙》所描述的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鲁迅作品中的绍兴等。也有学者分析了《2001年美国最佳游记精选》(The Best American Travel Writing 2001),发现编者所选择出的“最佳”游记,都能够再现美国社会秩序和思考方式[25]。因此,这些能够体现地方精神的文本已经固化为一个地方的地方要素,激发了人们去这些地方旅游的动机。

从上述文献的分析可知,已有的研究没有充分探讨文本在游客地方感建构过程中具体的作用机制,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切入点。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旅游目的地丰富营销途径,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另一方面可以为旅游目的地管理提供建议,利用文本增强游客的地方感。

2 文本对游客地方感建构的作用

2.1 旅游之前,文本是游客初步地方感建构的基础

本研究把曲阜相关游记中涉及的文本分为4类:历史文献、网络资料、游记和现代书籍,这些文本资料都是游客建立初步地方感知的基础。其中,历史文献、网络资料对游客建立初步的地方感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从游记中可以看出,许多游客是因为阅读了《论语》等经典历史文本而激发了到曲阜旅游的兴趣。诗人臧克家在游记中说:“从小读孔子的书,心向往之,七十年后,我到曲阜朝圣来了[26]”。一位普通游客也有同感:“我从孩童时代,读孔子的书,想见其为人,今天有幸前来,拜望他的埋骨之处了,了却一桩心愿[27]。”美籍华人王申培也在游记中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常在国文课本《论语》中读到孔子的金玉良言,后来到新加坡讲学,在地铁车厢和车站墙上的大广告牌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孔子充满智慧的话语,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仿佛置身国内,倍觉亲切感动。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能到孔子的故居去造访,向至先师致敬,亲身感受这位世界伟人的心路历程”[28]。

网络资源是现代游客建立初步地方感的重要基础。许多游客引用网络上有关曲阜的宣传资料和导游词介绍曲阜及其三孔,如“三孔景点本身并不复杂,网上也有详细的解说词,游记攻略网上都有”[29]、“为了对考察目的预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又上网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30]等。有10多篇游记对曲阜的介绍大同小异,笔者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搜索,在百度百科、旅行社宣传网站上、当地政府的宣传网页及网上曲阜导游词中都有类似介绍,例如:“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这说明了网络宣传对于现代游客的初步地方感建构所起的重要作用。

2.2 在旅游过程中,文本对游客初步地方感的强化与修正

在游客的实地旅游体验过程中,文本也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文本能够把景观背后的文化意义表征出来,由此可以加深游客的体验。即使有些感知来自导游的讲解,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来自于文本,因为导游是文本传递的媒介,我们可以不读文本,但是通过导游“快餐式”的文本化讲解,游客同样获得了对地方的感知。因此,这里所说的文本不仅指游客所购买的导游手册、书籍等,也包括旅游过程中导游的讲解、景点解说牌等。

对于曲阜这样的历史文化景区,文本对游客的体验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许多游客游览后都有亲身的感受,有人在游记中写道:“像孔庙这样的人文景观,如果不恶补一下历史,在参观的过程中会失去很多乐趣”[31]、“孔庙是三孔里最值得看的,每个碑、每个牌匾、每个屋子都有自己的故事。从门口的二百(柏)零一孔到庙里的盘龙柱,步步有故事”[32]。也有许多游客指出了导游对游客体验曲阜文化所起的重要媒介作用,如“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出发前,朋友们都说游览三孔一定要请导游,因为这样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这里的文化”[33]、“有点小的经验希望帮各位蚂蜂们提个醒,到曲阜这样的地方一定要请导游,因为这里是文化旅游,重点在文化上”[34]、“孔林孔府和孔庙,建议大家最好找个导游,因为这里有很多历史故事[35]”等。听了导游的讲解,能够加深游客的体验,所以,有的游客提及:“听到好多典故和知识,觉得眼前所看所见立刻变得形象神圣起来”[36]。也有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借助导游手册或者之前搜集的资料,“早在青岛,我就从网上打印了厚厚一叠关于孔庙的资料,包括一份详尽的游览路线图,可谓是做足了功课。买完门票,整理衣冠,清清嗓子,我拿出这一大畧的资料,开始从最初的仰圣门讲起,和先生两个边看边读边议”[37]、“金声玉振坊后的石桥上,看脚下的小河水并不洁净,读导游手册方知这河无源,水乃积水,于是便从内心感叹,这条无源之河竟浸润了中国两千多年”[38]。甚至有的游客是在读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所写《孔府内宅轶事》后产生到曲阜旅游的动机的:“这是我第二次到曲阜,前次在10年前,因读了孔德懋写的关于她在孔府生活的书而对孔府产生了兴趣,于是怀抱着那本书来到曲阜,在她的带领下游览了孔府和孔庙”[39]。

将景观历史文化信息写入景区的解说系统,也可以向游客传达景区或者景观的特色、景观背后的故事,从而加深游客的感知。如游记中写到杏坛时,大都引用了《庄子·渔父》中对杏坛的记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通过这一记载激起了人们对孔子讲学情景的想象,增强了杏坛的象征意义。

此外,也有游客对旅游前由文本所想到的景象与实地参观看到的景观进行了对比,提及较多是对杏坛、孔子的文本想象与实地体验的对比。如有游客写道:“杏坛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早在豆蔻之年,我就读过《庄子·渔父》关于杏坛的描述……如今,当我面对杏坛时,只见到了一座亭子,方的,高12米,阔7米,朱红廊柱,金色屋顶。亭侧植有杏树数株。它那古朴神秘的幽光,顿然消失,以伪作真,我有点怅然了”[27]。此外,许多游客对《论语》等文本中的孔子形象与参观孔庙时的孔子形象进行了对比,如“我知道《论语》里的孔子形象肯定与孔庙里那个庄严接受祭祀的泥胎有着很大的差别”[40]、“殿里的孔子塑像是皇帝装束,离我想象中的孔子很远。一个人喜欢在河边乘风纳凉,听见好音乐就三个月想不起肉味道,穷学生有造诣也能赞不绝口,穿这么一身皇帝衣裳觉得很不相称”[41]。因此,通过实地的参观与体验,能够修正以前对曲阜及其景观的认知,从而加深了游客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2.3 名人诗词(游记)能够提升游客对旅游地的情感认同,并转化为可传递的文本

在旅游之后,旅游者通过自身与旅游目的地中的人、物及事的接触,凭借已有的概念图赋予其意义,并用自己的表征方式(摄影、录像、文字等)传递出去。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使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意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生产、传递和交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风向标的作用[42],换言之,旅游者所写的游记创造了他们所认同的地方感,能够影响他人地方感的建构。在本研究中,历代名人游曲阜时所写的诗词或游记把曲阜景区(观)的意境充分地表征出来,进而形成了新的可以传递的文本形式。例如,历代文人游曲阜时所留下的诗词也被后人写游记时所引用,如明朝诗人李东阳的《谒少昊陵》、《谒孔林》等,还有明朝文人孔承庆曾有赞美尼山书院的诗:“盘石垂梦何处家,山深茅屋隔烟霞。幽人读罢无余处,纱帽笼头自煮茶”等,这些诗文道出了景点的意境和意义,为游客建立地方感增加了想象的空间。此外,本研究还认为,许多名人如郭沫若、臧克家、李健吾、王申培等写的曲阜游记不断地被转载,甚至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成为他人建构对曲阜地方感知的重要载体。文学家郭沫若1959年游曲阜的游记,1988年被收录于《郭沫若学刊》,当时他游孔林时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孔林的特点,赋予了孔林更有典型的意义,因而后来被4篇游记所引。这说明,前人的游记对当代游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臧克家1985年游曲阜后所写的《孔府、孔庙、孔林——曲阜三日游感印》刊登在《炎黄纵横》,在彭治国所写的《圣人圣城圣徒圣迹——孔子故里曲阜记》中也提及了臧克家当时游孔林时的感受。著名作家李健吾1961年所写的《曲阜游记》,收录于《李健吾散文选集》、《不可不读的美文》等书籍中,2008年同时被《文化月刊》和《新语文学习(高中版)》所收录,甚至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官方网站也进行了转载。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王申培所写的游记《曲阜行》(又名《曲阜寄踪》)也刊登在《神州学人》、《寻根》杂志上,且在山东曲阜市旅游局的Blog、语文报刊网、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等不断被转载。藤德永编著的《一生的旅游计划(文化之源:曲阜)》[43]一书,其内容类似介绍曲阜的旅游攻略,编者收集了李健吾、臧克家、王申培等6篇比较有名的曲阜游记。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分析了44篇曲阜游记,总结了文本影响游客地方感建构的作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在旅游之前,文本是游客初步地方感建构的基础,而且,著名的文本能够激发游客到曲阜的旅游动机。但从以上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对有关曲阜文本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如2010年拍摄的电影《孔子》就没有起到对曲阜应有的宣传效果,在44篇游记中都没有提及因为看了电影《孔子》而到曲阜旅游的。因此,建议曲阜的文化管理者深入挖掘有关曲阜的文本类型,充分利用各种文本加大宣传力度和手段,以期多方位地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2)在旅游过程中,文本能够强化或修正游客初步的地方感。恰当地将文本编入旅游地解说系统,可强化或修正游客的初步地方感,增强旅游产品的效用。有学者研究指出,历史文本以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景区的开发建设和导游讲解,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品位,还让游客在景区感受的是文化[44]。因此,曲阜各景区应依据历史文本信息,加强解说牌和导游解说词的建设,使解说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加深游客的体验。3)旅游之后的游记类文本,能够提升游客对旅游地的情感和认同,优秀的游记类文本又可成为他人建构的基础材料。因此,曲阜市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知名游记在游客地方感建构和地方营销中所起的作用,在目的地网站上增设游客观感展示区。因为这些知名游记能够赋予旅游目的地景观新的意义,或者提升景观的意蕴,并将其地方感固化在文本中,可以进行传递。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文本对游客地方感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1)依托文本建立的地方感可能具有局限性。例如,个别游记往往会放大旅游过程中的不愉快事件,影响他人的感知。有学者研究指出:“旅游者在制造文本时倾向于聚焦描绘造成其旅游体验中的不满意事件,致使文本信息在进一步的扩散传播过程中给其他旅游者造成期望挫伤,可能影响其旅游决策”[17]。2)文本不能完全代替游客对地方的亲身体验。游客通过旅游可以亲身体验到文本中没有记载的地方要素。对本研究而言,曲阜浓厚的文化氛围、旅游环境、当地居民的状况以及较重的商业氛围等,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知。因此,有游记写道:“我不知道对别人来说会是怎样,但是对我来说,来孔庙一次,比自己阅读百遍《论语》还要管用”[45]。

[1] BEERLI A,MARTIN J D.Tourists′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erceived image of tourist destinations:A quantitative analysis:A case study of Lanzarote,Spain[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5):623-636.

[2] 唐文跃.南京夫子庙游憩者地方感特征及其规划意义[J].资源科学,2011,33(7):1382-1389.

[3] 古丽扎伯克力,辛自强,李丹.地方依恋研究进展:概念、理论与方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6-93.

[4] 唐文跃,张捷,罗浩,等.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7,62(6):599-608.

[5] 汪芳,黄晓辉,俞曦.旅游地地方感的游客认知研究[J].地理学报,2009,64(10):1267-1277.

[6] 庄春萍,张建新.地方认同: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9):1387-1396.

[7] STEDMAN R.Is it really just a social construction?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to sense of place[J].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2003(16):671-685.

[8] SCANNELL L,GILLORD R.Defining place attachment:A tripartite organizing framework[J].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0(30):1-10.

[9] LOWENTHAL D.The Past is Another Count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10] 曾秉希.地方居民对台中市梅川亲水公园依附感之研究[D].朝阳科技大学,2002.

[11] BARNES T,DUNCAN J.Writing Worlds:Discourse,Text and Metaphor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Landscape[M].London:Routledge,1992.

[12] DUNCAN J,LEY D.Place/Culture/Representation[M].London:Routledge,1993.

[13] HUGILLP,FOOTE K,MATHEWSON K,et al.Rereading Cultural Geography[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4.

[14] THRIFT N,KITCHIN R.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phy[M].Elsevier Science & Technology,2009.476-483.

[15] 冯捷蕴.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中西方旅游者博客的多维话语分析[J].旅游学刊,2011,26(9):19-28.

[16] 张文,顿雪霏.探讨大陆游客对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基于网上游记的内容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87(11):75-83.

[17] 王佳果,王尧.基于NVivo软件的互联网旅游文本的质性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肇兴的旅游者文本为例[J].旅游论坛,2009,2(1):30-34.

[18] 陈才,李兆元,刘心怡.大连旅游意象研究——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J].旅游论坛,2010,3(3):355-360.

[19] DANN G.The Language of Tourism[M].Wallingford:CAB International,1996.1-5.

[20] HOOD L J.The local news audience and sense of place:A home in the global village[D].Colorado:University of Colorado,2001.

[21] 朱竑,韩亚林,陈晓亮.藏族歌曲对西藏旅游地形象感知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0,65(8):991-1003.

[22] RILEY R,VAN DOREN C S.Movies as tourism promotion:A′pull′factor in a′push′location[J].Tourism Management,1992,13(3):267-274.

[23] MCGREGOR A.Dynamic texts and tourist gaze:Death,bones and buffalo[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7(1):27-50.

[24] TAVARES D,BROSSEAU M.The representation of Mongolia in contemporary travel writing:Imaginative geographies of a travellers′frontier[J].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2006,7(2):299-317.

[25] SANTOS C.Cultural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travel writ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3):624-644.

[26] 臧克家.孔庙孔府孔林—曲阜三日游感印[A].藤德永.一生的旅游计划(文化之源:曲阜)[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16-20.

[27] 马天彩.曲阜“三孔”游[J].丝绸之路,2002(4):41-43.

[28] 王申培.曲阜行[J].神州学人,2002(2):42-43.

[29] 周末游曲阜三孔的遭遇[EB/OL].欣欣旅游网.http://www.cncn.com/article/57254/,2006-06-08.

[30] 白燕.曲阜游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96.

[31] 跟我游山东之曲阜孔庙[EB/OL].蚂蜂窝网.http://www.mafengwo.cn/i/917168.html,2012-06-22.

[32] 山东游记2[EB/OL].http://club.163.com/viewElite.m?catalogId=8494&eliteId=8494_100d27810c30000.

[33] 曲阜闲逛一天[EB/OL].蚂蜂窝网.http://www.mafengwo.cn/i/971015.html,2012-08-19.

[34] 曲 阜——孔子的故乡[EB/OL].蚂蜂窝网.http://www.mafengwo.cn/i/644448.html,2010-08-23.

[35] 山东游记二—曲阜[EB/OL].http://80.cn.yahoo.com/article/4504,2010-04-22.

[36] 雨中游曲阜,夜里登泰山[EB/OL].蚂蜂窝网.http://www.mafengwo.cn/i/860525.html,2012-04-14.

[37] 曲阜孔庙,是个只能慢慢走进的历史之门[EB/OL].山东旅游黄页.http://www.lvyou114.com/youji/15/15369.html,2008-07-03.

[38] 曹曦.曲阜断想[J].健康人,2001(60):120-122.

[39] 游曲阜经历[EB/OL].游多多旅行网.http://www.yododo.com/blog/0124A593807F4A7EFF80808124A1F727,2009-10-30.

[40] 刘成群.曲阜记游[J].新作文(高中版),2009(11):58-60.

[41] 李健吾.曲阜游记[J].文化月刊,2008(4):14-16.

[42] 刘建峰,王桂玉,郑彪.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及其建构过程解析[J].旅游论坛,2009,2(4):479-484.

[43] 藤德永.一生的旅游计划(文化之源:曲阜)[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44] 张世满.历史文化景区开发中专题学术研究的内容构成[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3):105-109.

[45] 曲阜游记-感触篇[EB/OL].山水旅游黄页.http://www.lvyou114.com/youji/11/11759.html,2007-11-30.

猜你喜欢
曲阜游记旅游者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曲阜:“居家医康养”新模式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山东·曲阜·孔子故居
等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