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时期缅甸教育发展研究

2013-03-27 14:32
东方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仰光殖民寺院

赵 瑾

(北京外国语大学 亚非学院,北京 100089)

殖民时期缅甸教育发展研究

赵 瑾

(北京外国语大学 亚非学院,北京 100089)

在1826年以前,缅甸的教育为传统的寺院教育。1826年以后,随着英国的殖民统治在缅甸的逐步确立,近代教育体系逐步在缅甸建立。在近代教育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同时,寺院教育也还在发挥一定作用。1920年以后建立的国民学校也是殖民时期缅甸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殖民政府推行的教育体系虽然饱受缅甸各界批评,但是相对于寺院教育和国民教育而言,它还是比较科学和系统的,它对近代缅甸社会和文化发展还是有一定贡献的。由于殖民政府对缅甸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过低,导致整个殖民时期缅甸的教育畸形落后,这对缅甸的发展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至今犹存。

缅甸;殖民;教育;奴化;民族主义

1824年,英缅之间爆发了第一次英缅战争,1826年,英国占领了若开省和德林达伊省。1852年,第二次英缅战争爆发后,英国又占领了勃固省,从而占领了缅甸的半壁江山。1885年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英国占领了缅甸全境,缅甸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通过战争的方式,缅甸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被强行纳入了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随着英国殖民统治的建立,近代学校的创办和英文教育的开展,英文成为了缅甸少数精英人物接触和了解外部世界、引进西方文化的桥梁。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缅甸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破坏了缅甸传统社会的正常发展轨迹,但是它同时也为缅甸人民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促使缅甸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缅甸文化也从古代文化范畴转向了近代文化范畴,文化的形式从单一转向多样、从简单转向丰富。因此1826年至1948年这段殖民时期是缅甸文化发展史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小说、新闻、电影、报刊、教科书、研究类专著等许多文化形式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这一时期复杂的社会背景也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士和优秀的文化成果,如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吴佩貌丁、比莫宁、玛哈绥、佐基、登佩敏、德班貌瓦,著名的女诗人微达伊,著名的女作家佳奈觉玛玛礼等,他们的名字至今在缅甸仍然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但是这些变化都是以近代世俗教育体系的建立为基础的,而缅甸的近代世俗教育体系是在殖民时期才开始建立的。

1826年以前,缅甸没有世俗学校,只有寺院教育。由于绝大多数的缅甸人都是佛教徒,男孩年满七岁时都剃度出家,每个男子在一生中都会有长期或短期出家的经历,他们在寺庙里读书识字,学习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同时也接受宗教教育,因此寺院承担了学校的功能,教育隶属于宗教。而在封建时期,缅甸的一些高僧同时也是学者。在缅甸语中,寺院和学校是同一个字,都叫“kyaun:”。①文章里所标注的拉丁字符均为缅甸语的发音,只有表音功能,没有表意功能。由于寺院教育中注重宗教内容,而缺乏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内容,因此对于社会发展有很大局限性。

1826年,英国占领若开和德林达伊省后,首先在皎漂和毛淡棉开办了世俗学校,世俗学校里不仅开设读书识字的课程,还开设地理、数学、语法和测绘等课程。随着殖民地范围的扩大,世俗学校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殖民政府开设世俗学校的初衷是使缅甸人接受殖民统治并保证其统治机器的顺利运转,因此他们一开始只重视小学教育,目的是为殖民统治机构培养基层文员。后来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对英文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英文教育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初中和高中也逐步建立起来。在殖民时期有三类学校,分别是缅文学校、英文学校和英缅文双语学校。日本占领时期,这三类学校统称为国立学校。

1866年,殖民政府成立了教育局,教育局的最高长官为教育专员,这一职务都由效忠英王的英国人担任。教育局刚成立时缅甸只有四所公立学校,分别位于毛淡棉、皎漂、实兑和卑缪。后来,随着学校的增多,教育局还专门成立由20人组成的教材委员会。教育局成立后所做的最值得关注的事是从1896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佛经考试。1923年,缅甸开始实行双头政治,教育局升格为教育部,第一任部长是缅甸人M.A吴貌基。

在高等教育方面,仰光学院的成立被认为是缅甸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仰光学院的前身是仰光政府高等学校,该学校成立于1874年。1878年,该校开设了学院部,专门为加尔格达大学培养一、二年级的学生。1879年,学院部正式成为加尔格达大学的一个学院。1883年,该学院开设了文学本科班,1885年,仰光学院正式成立,仰光政府高等学校的校长J.H.Gilbert被任命为仰光学院第一任院长。1886年,仰光学院由教育委员会接管,成为加尔格达下属的一个有学位授予权的学院,开设了文学本科班和优等生专修班,还可以授予化学、物理专业的理学士学士学位。1904年,仰光学院被移交给仰光市政府。1920年,仰光学院和贾德逊学院合并,扩建为仰光大学,仰光学院成为仰光大学下属的一个学院。

仰光大学成立初期,开设了英文、数学、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和巴利文等专业,没有开设缅文专业,也没有缅文系。为了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缅文教育,缅甸人里第一位大学教授、第一位大学校长、被称为试验文学之父的吴佩貌丁做出了巨大努力。在他的努力下,仰光大学开设了缅甸语专业。为了解决师资问题,他召集了当时缅甸学术界最有名的一批学者到仰大教授缅文。为了解决教科书的问题,他与缅甸研究所合作,搜集整理了一些古诗词、史料、碑铭、戏剧、小说等集结出版,从1924年到1936年,缅甸研究所出版了46种缅文图书。[1](P433)吴佩貌丁(1887—1973)是缅甸近代文化发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为近代缅甸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青年时期曾在仰光大学、加尔格达大学取得学位,20年代在牛津大学留学。回国后任仰光大学缅文教授。1928年他与英国学者弗尼瓦尔等创办缅甸教育普及学会,出版会刊《文学世界》和文艺丛刊,介绍外国科学知识和世界文学名著。30年代大力提倡和扶植实验文学运动。著有《缅甸文学史》,编辑出版《蒲甘碑文集》等。

仰光大学的缅文系成立后开设了作文班、优等生专修班、本科班和硕士班,为缅甸文学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德班貌瓦(原名貌盛丁)就于1927年毕业于仰大缅文系优等生专修班,后来成为缅甸的一代文豪。

在高等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外,殖民政府也开办了一些培养技术工人的专科学校,如技工学校(在伊省)、纺织学校(在阿摩罗补罗)、漆工学院(在勃固)、林业学校(在彬文那)、工艺美术学校(在仰光)、卫生学校和护士学校(在仰光)等。[2](P442)但这些专科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模有限,二战时期,这类教育基本中止了。

在殖民政府建立的教育体系外,寺院教育在整个殖民时期一直存在,尤其在农村地区。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后,缅甸的小乘佛教逐渐衰落,表现之一就是寺院数量的减少。随着寺院的减少和世俗学校的建立,缅甸传统的寺院教育也逐步衰落,但是并没有彻底消失。当时只有部分城市家庭和少量富裕的农村家庭有条件送孩子进公立学校上学,其余大部分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仍然只能在寺院接受教育。在世俗小学中的学生,1900年为30.7万人,1940年为82.7万人,40年间只增加了1.9倍。适龄儿童大约只有30%在世俗小学读书。大部分儿童、特别是农村儿童,仍然只能在寺院中受教育。[2](P443)

1920以后成立的国民学院和国民学校也是殖民时期教育的一个部分。1920年,仰光大学建立后,当局出台了大学条例,其中一条规定:“仰光大学为寄宿大学。”另一条规定:“大学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必须由英国官员掌管。”这两条规定引起了学生们的不满,从而导致了第一次学生大罢课的爆发。学生们认为,这些规定无异于把广大贫困学生拒于大学门外,使高等教育变成富人和官员子弟的专利。这次大罢课于1920年12月5日从仰光大学开始,最终席卷全国,中学也加入到了罢课大潮中。罢课的目的也从最初要求修改大学条例发展到反对殖民统治。参与罢课的部分学生决定不再回殖民政府开办的学校上课,这催生了国民学院和国民学校①国民学校主要是高中。的建立。国民学校是由缅甸人自己建立的学校,学校的财务、管理和教学工作由各个学校的管理委员会监督。1920年12月17日,第一所国民学校、1921年第一所国民学院分别在仰光成立。[1](P494)1924年国民学院被取消,而高中则一直保存下来。为了对全国的国民学校进行监督和管理,还成立了由50人组成的国民教育委员会。国民学校在最多时曾达到145所。[1](P494)后来殖民当局对一些符合标准的国民学校给与承认并提供财政上的支持。

缅甸的国民教育是为了反对殖民政府的奴化教育而建立的,它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教授缅甸语言、文学、历史等内容,在思想上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国民学校只收取极少的学费,以保证贫困学生也有机会上学。国民学校为缅甸的民族解放运动培养了很多领导人,做出过突出贡献。

尽管殖民时期缅甸有殖民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寺院学校和国民学校三类教学机构,但总体来说,缅甸的教育还是极其落后和畸形的。寺院教育和国民教育都过分保守、封闭。寺院教育只能承担部分基础教育和传播佛教思想的功能,其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但又拒绝世俗化改变。为了推动寺院教育的世俗化,殖民政府也做过一些努力。1908年,英缅政府规定采用政府规定的课程的寺院学校为A类学校,不采用的为B类学校。1920年,又在曼德勒和毛淡棉设立专门学校,培养僧侣教师,但这些措施收效甚微。[2](P440)A类学校在1916年有3418所,到1925年只剩下1182所。[2](P442)这些数据一方面显示了缅甸寺院教育的衰落,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接受世俗教育内容的寺院学校在减少。国民教育较寺院教育有了很大进步,但其教学内容以缅甸语言文学为主,几乎没有近代自然科学和近代人文科学的内容。而殖民当局建立的西式教育则是一种奴化教育。殖民当局办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为缅甸的发展培养人才,而是为了维持其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有限地培养中底层职员,以及为维持其殖民统治而培养一些忠于大英帝国和英王的亲英知识分子。如英国对其印度殖民地确定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一个熟练掌握英语并熟悉英国文学、能像英国人一思维、有英国精神的深肤色知识分子阶层,使他们成为政府和当地人沟通的桥梁”。[3](P40)英国殖民当局一直以各种方式把这种效忠大英帝国的思想灌输给学校的学生们。这种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它脱离广大群众,只为富裕阶层提供教育机会。

此外,殖民政府对缅甸教育的投入是有限的,这造成了缅甸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较其他英属殖民地落后的局面。虽然殖民时期的基础教育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但是基础教育的发展还是不完善的,整个殖民时期缅甸都没有颁布一部与基础教育相关的法律,只有一部小学教育条例。殖民政府虽然颁布过一个条令,要在部分地区推行在小学阶段实行义务教育,但由于二战的爆发,这一条令没有得以实施。在中等教育方面,自然科学的内容比较薄弱。1937年,只有10所高级中学开设了用英语教授的物理、化学课程,只有一所女子中学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课程。中等专业学校以师范和商业为主,学工业技术的只有学商业的十分之一。大学以学文学、法律、商业、教育和医学的为多。农学院虽然已在1924年开设,但很不成功。[2](P443)高等教育尤其落后,直到独立前,缅甸只有仰光大学一所大学。1920年缅甸大学和专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人数不到3000人,而印度孟买有大学生3万,在马德拉斯有3.7万,在加尔格达则有11.3万。能去欧美留学的缅甸人数,更是微乎其微。1937年,菲律宾有数百人在美国留学,泰国有数十名学生在西方国家学习,印支和印尼在法国和荷兰留学的人数也以数十计。但是,当时缅甸只有8个学生在欧美留学。[2](P443)

对于殖民政府在缅甸建立的近代教育体系,缅甸人的评价普遍是否定的,这源于他们对整个殖民统治的否定。他们总是强调这种教育是奴化教育,而没有客观地看待它的进步性以及它为缅甸近现代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今天,我们应该客观的评价缅甸近代教育的作用。尽管殖民当局从主观上并不希望通过教育推动缅甸的民族觉醒和进步,但客观上却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首先,殖民政府推行的近代教育较之于传统的寺院教育是进步的,它更加系统和正规,它教授的内容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内容。由于初中以上的教育主要用英文进行,能够使用英语的人较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有16万。[2](P443)英文教育的发展对缅甸近代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打开了缅甸精英阶层的眼睛,使他们可以睁开眼睛看世界。

正是因为学习了英文,缅甸的部分文化精英才有机会接触西方文学,从而推动了缅甸文学从古代向近现代转变。缅甸传统的古代文学形式主要是佛教文学和宫廷文学,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群主要是王公贵族和僧侣。他们的创作一般都拘泥于经典著作、佛本生故事或神话传说。文学形式从古代转向近现代,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这种进步是以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为基础的。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从事文学创作的主体不再是僧侣,而是接受过英文教育的世俗知识分子。缅甸近代文学是从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开始的,之后逐步经历了改编、模仿,最终才形成了缅甸自己的近现代文学。随着近现文学的起步和发展,作为其载体的近代报刊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同时电影、近代戏剧等各种文化形式也在殖民时期有了一定发展。在缅甸的近代及现代文坛上,最有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学者都是在殖民时期接受教育并成长起来的,这些人英文水平高,眼界开阔,见多识广,治学方法和态度较多受西方影响。独立后,缅甸经过短暂的民主化尝试后即进入军政府统治时期,国家的各个方面都陷入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因此独立后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的眼界和水平都远不如独立前,他们的成果也很难超越前人。

殖民政府建立的近代教育体系不但为缅甸培养了一些优秀的文化精英,还培养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层和积极分子。殖民教育的初衷是在缅甸人中培养一个效忠大英帝国的奴化阶层,但最终结果却事与愿违,它培养出了大批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分子。正是英文教育的普及,使一些青年得以了解外部世界,引发了他们对本国及本民族命运的思考。缅甸民族解放运动的主体从一开始就是接受过近代教育的知识分子,仰光大学是培养这类知识分子的主要场所,缅甸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都曾在仰光大学学习过,有些人在1920年后转入了国民学校学习,但他们启蒙教育和主要知识积累是在政府开办的西式学校里完成。1920年以前,当以昂山为代表的民族解放运动领导还没有成长起来之前,僧侣在民族解放运动中承担着领导的角色,1920年后,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世俗知识分子代替僧侣成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和主体,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它也是殖民政府推行的近代教育的产物。因此,殖民政府在缅甸推行的近代教育体系在缅甸从古代社会转向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

尽管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缅甸的近代教育,但是总体来说,缅甸的近代教育是极其落后的,而殖民政府的重视和投入不足是导致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代教育的落后对缅甸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深刻而长远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至今犹存。由于近代教育的落后,缅甸没有形成一个真正了解西方世界的精英阶层,一部分接触过西方社会的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的了解也是片面的,绝大部分的普通民众的生活仍然是传统的、封闭的,僧侣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一方面憎恨殖民当局的统治,一方面怀念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知识分子们过于强调传统封建社会的优点,没有对其局限性进行客观地反省和批判,也没有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先进性进行客观地了解和吸收,因此,近代缅甸民族解放运动中民族主义的色彩重于民主主义色彩。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容多是号召人们重视传统、恢复传统,很少号召人们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这促成了集自负、自卑与排外为一体的强烈的缅甸民族主义的形成。

[1] 缪罕.殖民时期缅甸历史词典(缅文)第四版[M].仰光:阿曼迪出版社,2010

[2] 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3] 貌钦钦敏.殖民时期缅甸文学史(缅文)[M].仰光:色谷秋秋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侯德彤

Studies o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Burma during the Colonial Period

ZHAO Jin

( Schoo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

Before1826,Myanmar's education was the traditional temple education.After1826,with the British colonial rule gradually established in Myanmar,th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w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in Myanmar.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amodern educational system,temple education still played acertain role.The national education established after1920was also part of the colonial education of Myanmar.The colonial government's educational system was criticized in Myanmar,but compared to temple education and national education,it was more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Although the colonial education was called"the enslavement education"and has been criticized,it still made acontribution to the modern Myanmar society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The colonial government's failure to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or make enough investment in Myanmar's education resulted in the deformity of Myanmar's education so that Myanmar's education dropped behind during this period.This made grea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yanmar,and the impact still exists today.

Myanmar;colonial education;enslavement;nationalism

K337.4

A

1005-7110(2013)05-0044-04

2013-06-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方文化史”(批准号: 11&ZD082)阶段性成果。

赵瑾(1973- ),女,汉族,云南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东南亚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仰光殖民寺院
Fantasy and reality
彭译萱作品
——仰光:走向新街区
缅甸·仰光
殖民岂能有功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
终极真人秀:疯狂的火星殖民计划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