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述评

2013-03-27 17:05孙婧文
当代经济 2013年19期
关键词:阶段消费生产

○孙 超 孙婧文

(1、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36 2、沈阳供电公司 辽宁 沈阳 110003 3、沈阳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70)

目前,消费问题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手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因此,经济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经济增长决定着消费,消费对增长更具有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因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国外对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马克思(1865)在《资本论》中对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研究,形成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生产消费观。在他看来,“消费需求是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生产、分配、交换等环节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是这一有机整体的出发点,而消费则是这一整体的终结点,分配和交换只是这一整体的两个中间环节。无论是什么社会背景,生产过程都必须是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没有最终消费,一个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就会出现断裂现象”。马克思通过对再生产过程和消费需求的探讨指出:“消费需求决定着生产,各种不同要素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消费需求是劳动力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消费需求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在要素,消费需求使社会所生产的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需求促使新的生产需要的产生。因此,消费需求是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基本前提、内在因素和必要条件,是任何社会形态生产的最终目的。如果没有消费需求,就没有相应的生产”。在他看来,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是辩证统一、相互制约、互为影响的。从分配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对消费与生产的分析表明:消费总是在某一社会分配关系基础上的消费,而消费则是分配的最终实现,它对分配具有反作用。

凯恩斯(1934)在其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古典经济学家们所长期信奉的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很难成立,需求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并不总是被动的,总需求对总供给有显著的影响,而需求又由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两个因素所决定。”提出了消费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模型:C=C0+aY。其中:C——社会总需求,C0——社会必要消费,a——边际消费倾向(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单位所引起的消费增加数量),Y——居民可支配收入。凯恩斯进一步推出,一个社会的有效总需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需求的增加会引起这一社会投资扩大并带来就业的增加,社会就业增加又会引起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又会促使新一轮消费的增长,从而推动经济不断循环向前发展。针对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的有效需求数量常常达不到有效供给数量等的实际,他主张政府不应该被动地任由经济自行运转,而应该充分运用相关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积极主动干预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使有效总需求保持在与总供给相适应的步伐之上。他特别强调,评价一个政府工作好坏的标准不应该是有无财政赤字,而应该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应该主动扩大消费支出以使经济走出困境、推动经济发展。这不仅在宏观经济理论上作出了极大创新,而且在西方国家应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索洛(1956)在修正“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生产技术假设的基础上,运用资本和劳动可替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起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而解决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经济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不能自发相等的问题。在这一经济增长模型中,他把经济的增长主要归因于资本积累的结果:资本由投资而来,而投资则主要来自于居民储蓄,居民储蓄和居民消费是呈反向变化关系的两个变量。由此来看,投资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消费则会降低居民的储蓄率,从而减少社会投资会阻碍经济的快速发展。

罗斯托(1960)在其《经济成长阶段》中,根据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将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分为6个阶段。他解释说,在传统社会阶段,社会生产完全是围绕生存而展开的经济,而且通常都是封闭或孤立的经济状态;在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是社会为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准备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开始考虑经济改革的相关问题;在起飞阶段,这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必须具备生产性投资率提高、经济中出现一个或者几个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领先部门、发明和革新变得十分活跃、适宜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文化风俗环境等四个条件;在向成熟迈进阶段,是一个社会已把现代化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产业部门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国家的产业部门以及出口的产品开始出现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逐渐增多,社会投资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了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民福利、交通和通讯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经济增长惠及整个社会;在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指主要的经济部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奢侈品消费向上攀升,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开始大量利用并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各种成果,人们在体闲、教育、保健、国家安全、社会保障等项目上的花费大量增加,而且开始欢迎外国产品的进入;在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虽然罗斯托没有给出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社会一个很清晰的概念,但他认为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这一阶段的到来,一些长期困扰社会的老大难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从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容易看出,在经济发展的每一阶段,生产是前提,消费是目的,经济越往高级阶段发展就越需要消费来拉动并改变产业部门结构,从而推动经济向更高阶段迈进。

二、国内对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刘迎秋(2002)在《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一书中强调,从经济动力学的角度讲,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是市场存在的根据,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他指出,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对应关系。

武少俊(2003)在《强化消费需求启动措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指出,消费需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已成为妨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矛盾。全面清理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强化消费需求的启动力度应当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应当把启动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作为突破口,事半功倍;改善公众预期,增强消费者信心;支持农村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积极而谨慎地发展消费信贷;培养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的进程。

王青(2004)在《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中强调,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运行已从生产主导型转变为消费主导型。市场化程度越高,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牵动作用就越大。

洪银兴(2005)在《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第二版)中指出,人民的消费水平不只是受制于生产,还对生产起拉动作用。经济增长不仅靠投资需求拉动,还靠消费需求拉动。提高人民消费水平本身也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由消费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由于有市场保证因而是可靠的经济增长。

邹红、喻开志(2007)在《消费需求拉动;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反思与启示》中指出,近几十年来,我们对消费需求增长的内在动力缺乏引导以及制度变迁中的复合因素难以治理,引起了居民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进而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乏力。

刘杉(2008)在《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中论述到,当前中国消费率处于低水平并且还有持续降低的趋势,这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重要障碍,提出了如何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建议。

金克琴(2009)在分析我国1978—2007年居民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时,运用协整理论进行检验分析后指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刺激消费特别是占总消费比重较大的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他们建议,应转变一直以来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居民消费率,以实现居民消费支出增加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袁建文(2011)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出发,通过构建最终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模型,对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用沈阳市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为数据来源作实证分析后,得出:消费需求在总量、速度和效率上都远比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

孙海涛(2012)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依据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选用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的32年数据,使用不同的计量经济方法,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经济增长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三个方面验证了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相互影响作用,同时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确认了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的影响关系。数量关系的确立,为探求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数量依据。

三、简要述评

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的研究有以下特点:第一,消费与增长无关或者起反向作用:消费不会促进经济增长;消费少,经济增长反而快。第二,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第三,消费与增长的关系具有阶段性特征:消费与经济增长是一种动态的阶段性相互推进关系。第四,消费与增长的一些实证研究:消费与增长具有一定规律性。

虽然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分析,但他们有的并没有充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没有考虑中国制度的变革等问题,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而这些因素恰恰是我国居民生活消费的背景,城乡居民的消费离不开这些因素的影响。

[1]马克思著,曾令先、卞彬、金永译:资本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2]凯恩斯著,高鸿业译: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3]索洛著,平新乔译:经济增长论文集[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罗斯托著:经济成长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刘迎秋: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王青: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J].江西社会科学,2004(8).

[7]洪银兴: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刘杉: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1).

猜你喜欢
阶段消费生产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40年消费流变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新消费ABC